「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從工程經濟到政治工程經濟學、醫療經濟......讀陳寬仁著的《工程經濟》2012



台北公館

留言



典型的政治工程經濟學

北市府電腦「以租代買」5年多花9千多萬

北市府未來的電腦設備將從買斷變成租賃,未來五年將多花九千多萬。 (記者楊心慧攝)
北市府未來的電腦設備將從買斷變成租賃,未來五年將多花九千多萬。 (記者楊心慧攝)
2019-12-04 05:30:00
〔記者楊心慧/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常自豪很會「省錢」,過去還曾公開保證「任內不追加預算」,後來被抓包屢次破功,如今又被台北市議員李建昌發現,柯在今年八月八日於市長室會議決議,各機關一○九年度預算,個人電腦從買斷改以租賃辦理,原每台買斷加維護費一年約需二萬八二四六元,租賃則需三萬四二○○元,每台價差近六千元,市府明年需購置一萬五二九八台,未來五年台北市政府竟會多花九千多萬,將多付廿%的利息。

買斷跟租賃 每台價差近六千元

台北市資訊局表示,個人電腦以租代買,是希望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並非單純財務考量,過去買設備若超過保固期,還需另外編列維修費,且零組件損壞也要負擔零組件購買費用,例如若是硬碟壞掉,只能花錢購置新品,甚至遇到無法更換或維修的零件,可能需重買電腦。

資訊局︰希望提供更好服務品質

資訊局指出,電腦租賃服務,市府擁有電腦使用權,廠商則必須負責達到服務水準要求,公家機關買設備還需定期盤點數量,但改租賃,則由廠商管理,可大幅降低管理成本。至於議員質疑部分,資訊局說明,購買電腦再加上所需維護費後,價差就沒那麼大,認為租賃電腦效益更加明顯。
李建昌表示,市長室會議評估的資料顯示,電腦買斷價格為二萬五二○○元,加上平均維護費三○四六元,也才二萬八二四六元,但租一台電腦卻要三萬四二○○元,整個市府明年需購置一萬五二九八台,以電腦的財產週期五年來看,從買斷變租賃的成本將會多出九千多萬元支出。

李建昌︰減少業務 卻要納稅人多付錢

李建昌認為,租賃的好處雖然不需一次付清三億八五八一萬,能夠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先付一億一七五五萬,剩下的再分年攤還,但試算結果來看,五年竟會多花九千多萬,好處只是減少公務員的管理業務,卻要納稅人多付費用,讓他忍不住批評:「柯文哲只追求數字表面風光而已!這筆帳柯P真的算對了嗎?」






從工程經濟到醫療經濟


Energy Policy : Hinkley Pointless - Britain should cancel its nuclear white elephant and spend the billions on making renewables work! (08/06/2016 The Economist毫無意義的辛克利核電案)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能源政策專欄評論:毫無意義的辛克利核電案 - Hinkley Pointless.


2016.8.11

The total lifetime economic losses of the lead poisoning in Flint will reach $395 million according to research by Columbia Public Healthprofessor Peter Muennig.



A lifetime of diminished earnings, welfare dependency and criminal justice costs will add up.
NEWS.VICE.COM

2016.7. 27 紀念陳寬仁先生 (1929 - 2016)

http://hclectures.blogspot.tw/2016/07/727-1904-1982-1929-2016.html


2012年我為寬仁老師的八十壽慶編撰《長青》。當年他約83歲。
他選的封面照片,是他在北京的香山飯店;由師母題署.....
當年很羨慕他們到過貝聿銘先生的大作開會---雖然,後來貝先生絕口
不提它。貝先生的好友陳从周寫過它的簾--在華文漪的昆曲《琴挑》"簾捲殘荷水殿風"中....



因為美國總統候選人之一Donald Trump有此一政見......
此類投資專案 (如近來的拆掉台北車站重蓋多功能大樓)的(政)經濟分析,通常屬於所謂的"工程經濟"學,此是陳寬仁老師之"專業"之一。

Building a wall 1,000 miles long and 40 feet high would require $711m worth of concrete and $240m of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mpanies are poised to profit if Donald Trump builds his wall
ECONOMIST.COM





人算 vs 天算:From at least 1870, British diplomacy tried to shift the centre of gravity in global Islam from the Turks to the Arabs. It ha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2012 《長青》 附錄:讀陳寬仁著的《工程經濟》

杜拉克的說法:「除非企業的獲利報酬率遠大於其運用的資本的成本,不然它就處於虧損。不要為它彷彿賺錢而付稅的假象所蒙蔽,
因為這時候,該企業對其處於的經濟體的回報,仍少於它所消耗的資源。所以它這時候還是沒為經濟體創造財富;它反而對經濟體造成破壞。」As Peter Drucker put it: "Until a business returns a profit that is greater than its cost of capital, it operates at a loss. Never mind that it pays taxes as if it had a genuine profit. The enterprise still returns less to the economy than it devours in resources. Until then it does not create wealth; it destroys it."
波士頓顧問公司的故創始人Bruce Henderson 的說法更入骨:
「一家企業要是無法不斷以複利的方式賺錢,它早晚會被淘汰掉。」( "A business is a cash compounding machine or it is nothing, and sooner or later will be swept away.")

書店對於本書的簡介:「任何一項工程建設都是一項經濟活動,要在許多可行方案中選擇最適宜者實施,已屬一般常識。但是,「工程經濟」是在選擇過程中所必須採用的方法,是現代工程師必須具備的知識,也是公私機構中計畫人員的重要工具。本書行文平易,可讀性高。初版發行三十年來廣受各學校機關之歡迎。九十三年全書重新排印,增添新資 料並編入大量國內建設案例。閱讀過程中倍感「本土化」之親切,對於「臺灣創造經濟奇蹟」也會有更深刻的體驗。
本書可供大專院校作為教科書,公務人員、企業團體用為訓練教材。個人自修皆極適宜。」

這門學問是通用的。我們可以舉一中國的例子,來呼應陳老師重視的「相關性」,來說明工程經濟與昂貴的炫耀型項目的照妖鏡。 2007年三月份,溫家寶總理宣佈,不再批准昂貴的炫耀型項目。5月中國新華社報導說,停建上海至杭州磁懸浮線路,停建原因是聽取了居民的反對意見。……)

陳寬仁著的《工程經濟學》的大貢獻和小缺失
1975年初版開始,陳寬仁著的《工程經濟學》就是台灣學界的重要教科書。2004年臺北的三民書局出版修正三版,版權頁上有各版次的說明,我估計銷售一定破萬本或數萬本。2006年我有幸取得陳教授一本贈書,一直將它寶愛。我還夢想,如果有第四版,說不定可考慮請我幫忙。
所以這次祝壽文章中,我打算花比較詳細的篇幅討論此書。這是我們這群所謂「好事之徒」採取的比較不同的視角
為什麼我如此大言不慚?因為「工程經濟學」是我1973年以來很關心的主題,我更希望從系統(分析)學和經濟學的角度重新探討它。我80年代在工業工程實務的模範公司Philips 公司上班,有些實務經驗。我的相關的著作和翻譯 :
《品質成本合理化》鍾漢清編著,台北: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1984【這本書是此行之創舉】/ 鍾漢忠、鍾漢清編譯《投資報酬率與財務決策之應用》,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5/ 鍾漢清編譯《財務策略與成本分析》,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6。【這本書是此行之創舉】
更重要的是,我一直關心廣義的經濟學和系統學。 這方面可資應用的相當多,譬如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經濟心理學。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思考,快與慢》...
…….當然,一些認知偏差甚至公然出現在最為自然的情景中。比如卡納曼所說的「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我們傾向於高估利潤和低估成本,因而愚蠢地施行一些存在很大風險的方案。例如,在2002年,某美國人改建廚房,預期這項工作平均花費 18,658美元,但他們最後卻花費了38,769美元。

「『規劃謬誤』只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樂觀偏差的一個表現」,卡納曼寫道,這「很可能是最重大的認知偏差」。在某種意義上,一種傾向於樂觀主義的偏差顯然是 糟糕的,因為它帶來錯誤的信念——比如:是我們在掌控運氣而不是運氣在玩弄我們。但是,如果沒有這一「掌控的錯覺」,我們在早上甚至都沒辦法起床吧?比起 與之相對應的更立足於現實的人,樂觀主義者更具心理彈性,具備更強大的免疫系統,平均壽命更長。……

大貢獻和特點
陳寬仁著的《工程經濟學》的大貢獻其實相當多,有些或許是作者的無心插柳之作,而我認為受益頗多,譬如說下提到的台灣50年的管理書籍。
他最懂得提綱挈領之道。文章比較要而不煩,深得英國學生撰寫文摘 précis 的妙訣。他叮嚀:「記住千萬不要讓讀報告的人去爬金字塔。」即,報告時莫讓讀者先讀你收集的原始資料、詳細分析、最後才讀到你的結論。(參見「金字塔原理」,《工程經濟》,頁419-20)。我們在Philips Taiwan 公司的技術效率部門(TEO)的報告,也這樣嚴格要求,同時很強調必須明白指出其中的假設。這,在他的《工程經濟》當然也包括。
他在中原大學等處教過「技術文件」,也很早就在其大著《工程經濟》(Engineering Economy)引入「工程經濟之報告寫作」(第12章)。這本書還提醒讀者寫報告書的重點,這是一項特點。即書中強調「報告的寫作法」,這是我們的強項。事實上,我在1984年的一篇《高手的小集團活動法寶》*的報告中,摘述我們在外商工作時的寫報告方法。其實胡頌平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就有簡說:「…..信寫好在後,先生說:頭一段,就把全篇的主要事情都說了。這是外國人的寫法,公事上叫做摘由,把重要的事情都摘出來了。」(1960年1月14,頁42,這封信的頭一段,可參考胡頌平著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第9冊》,頁3157)
*鍾漢清「高手的小集團活動法寶及品管圈經驗談(上)(下)」,《品質管制月刊》1983,第193期,4

老師說的很妙:「……我體會到『為一件工作應該創造適當的專用工具,現成的工具不一定好用。』…….編輯會議本來是很枯燥無味的過程,而我們卻很融洽愉快,反而覺得:編輯完成,全稿順利付梓,這個小組不存在,那種氣氛也就消失了。」(他列為2位執行編輯《中華民國品質發展史》台北:中華民國品質學會,2005,「編輯紀要」)。
他喜歡用中國歷史故事的解釋,譬如說劉邦的立志「大丈夫當如是也!」,《工程經濟》頁393 。晚輩建言;如果他採用《容齋隨筆》中比較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之淺薄,說不定效果更好。
他是重視實務,譬如說「台電漲價」等個案,乃是他根據當時的台北市各大報之資料綜合分析而成,雖然採用類似土法煉鋼式,不過其累積的功夫,成績就可觀,幾乎成為台灣經建發展的樣本。這種新面貌是他的招牌。
我在這領域, 我是陳老師的同道。譬如說 ,我編譯過一本《投資報酬率與財務決策之應用》(台北:清華管理科學,1985) 。在這本書的下編,是我在Philips Taiwan 公司的技術效率部門(TEO)的內部書刊《決策之計算法》 Decision Calculation 的翻譯。這是該部門經常做的公司內投資分析的辦法。
美國公司如果只機械地應用此法於投資之決策分析,很可能會過分高估風險,從而喪失新事業或新產品的機會,所以我為此書增一篇附錄,即,Hayes and Garvin《折現法投資決策及其對公司發展的影響》(Managing as if tomorrow mattered,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61-273,1982 McKinsey論文獎)
本書多少提到台灣的一些管理學之發展史。譬如說,「將現代化的工業工程之理論及技術有系統的引入國內,應屬台灣肥料公司的湯元吉先生。(王雲五先生主持的華國出版社印行一套《台肥企管叢書》,由湯先生主編。) ── 陳寬仁著《工程經濟學》修正三版,臺北:三民,2004,頁3
老師只提它,不過我們查下網路還可發現下面四本:
《合乎人情的管理(台肥企管叢書1)》,Stowers, 陳克文譯,華國1951.5印行 /《薪工管理(台肥企管叢書2)》,Ells, 徐道鄰譯,華國1951.7印行./ 《費堯管理術(台肥企管叢書3)》,費堯著, 徐道鄰譯,華國1951.10印行./ 《管理實務(台肥企管叢書10)》,Kalsem, 孔廣偉等譯,華國1953.8
這四本的費堯管理術 (徐道鄰譯)的,作者費堯和譯者都是名人呢,而此一翻譯本一直被埋沒,譬如說我從70年代初讀管理學史,卻一直都不知道它 (70年代另有留日的老師的翻譯本)
叢書的主編者在文學,化學,管理學的貢獻一直為台灣所忽略。包括王雲五做為中國(科學的)管理的重要引進者。他晚年還為徐氏基金會主編一系列科學叢書。他可能是台肥公司的創辦人,所以也寫了產業研究和企業管理的書, 台肥成立於194651...)
讀者設定的問題:「工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適用的範圍,遠比書中假定的「工程師」和其「工程設計」方案等來得廣。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民間的標會當然是練習計算「複利」甚或「賽局」的教材。由於本書還假設所有成本資料等都會由「會計單位」提供,從而忽略工程經濟學中的「成本預估」等等,其實必須根據決策之目的,來決定所需的成本或消售量/顧客數等所需的精確程度。換句話說,工程經濟學中其實牽涉到許多「衡量或量測」或假設的過程 (measurement process) ,它們應該進一步去探討。
陳寬仁著的《工程經濟學》(修正三版,2004) 的優點之一是他自製的「中文名詞引得」(442-53) 和「英文名詞引得」(454-58) 。這在中文書籍中比較罕見。其實,「案例研討目次」也是作者用心處(2)
這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有39個「陳氏」「案例研討」。體制界於西方商學院的「個案研究」(case study,如著名的哈佛大學商學院的) 和有些書的side-bar 方式之間 (譬如說,拙譯的《戴明領導手冊》的方式) 。這是作者在諸多限制條件下的匠心獨具。我聽說許多讀者都覺得它們有趣而有用。然而,「陳氏個案」法也有許多小缺失,而這是我很不敢肯定批評的,可能要另寫書來談它。現在簡單地舉個例,你現在從Google 中文新聞找到某中國航空公司「東航客機發動機又被鳥撞 所幸飛機已安全降落,20120717日」或同日「東航航班降落時遇“憤怒小鳥” 所幸乘客無恙」: 
……..雖然所有機場都不間斷地開展驅鳥工作,但這種意外事件仍難避免。有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大約發生1萬次鳥撞飛機事件。自1960年以來,世界范圍內由于飛鳥的撞擊至少造成了78架民用飛機損失、120名飛行員喪生。(石凱峰)
本書第51頁有《飛鳥撞擊飛機》案例研討,短短的約五百來字,含歐美日和台灣的研究和報導,含蓋的時間是「數十年前,美國國防部曾以經費資助我國內某一大學……. 」。
「案例研討」數量分配到各章各節很不均勻(有幾章都從缺,或許它們介紹的是技法而已)。而且,將「案例研討」放在各節,而不是章末的做法,是否太勉強分類呢?
或許本書的「案例研討」缺的是一些個案的「檢討分析」,這在某荷蘭公司的方法名稱為post-calculation (預算成本叫pre-calculation) 。讀者知道「品質管理」或「學習型組織」中的PDSA循環,當然可了解「工程經濟分析」不只是規劃或設計(planning or designing) 階段重要,而把Study 交給審計單位,或乾脆讓「蚊子館」或「豆腐工程」成為經濟學的「外部效應」。「案例研討」都以文字或詩歌(有宋代汴梁城的個案)的方式處理,也有它的限制。
我的這段批評,很可能有時候冤枉了作者,譬如說他在第一章第65頁的「台中港的案例研討」(62-4)之後,提出兩道重要的教學哲學,即『實習』,譬如他說:「現在臺中港已經建成多年,效益顯著。許多當年從未預料到的現象也逐漸浮現,各校學生班級應可組團參觀。管理當局有許多資料可供研究。」 接下來另外一到實習:「近年來國內陸續完成許多重大工程建設。建設過程中不乏『選擇適宜方案』之舉。例如: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及港口建設等。可組隊前去參觀見學。」臺中港個案,東海大學在30年前即請專家來演講,不過講者或學生根本都無法進入細節。然後,作者指出「實習」或「現場」的重要是很了不起。或許學生在聽故事當中,多少可潛移默化。在「案例研討」中有篇很受學生歡迎的,作者將他的經驗談和建議,寫在「案例研討‧興建停車大廈」(385-89)的「附注」上。我建議針對本書的「案例研討」集等,應有教學法說帖。
小缺失
本書可惜處之一是未能從決策的科學和藝術的角度出發,來一以貫之。教科書中很大篇幅的計算法,現在可能只是簡便的軟體工具而已。此門學問很重要的,乃是它的分析架構中的假設的分析。它的另一小缺點是未能進入更深入地探討系統分析與作業研究領域!。
「引得」的一些小缺失包括: 缺乏對關鍵詞的連續頁數標示,譬如說,「風險」(9) :…259,260,261,262,263…..。不知道是否該為259-63,而不是分立的字眼。「系統」和「系統分析」在全書中只各初現一次(其實,除了頁353之外,369等都談到它) ,這或許是作者成書過程的「立意」比較偏傳統的教科書的想法。我70年代翻譯過美國MIT 出版社的一本用「系統分析」方式探討紐約市的大型土木工程專案。同樣的,benefit cost ratio (analysis243) 是否為Rand 公司在1961年所創的,我很保留,70年代台灣銀行的經濟學翻譯叢書即有一本這樣的書名。
還有許多小錯,譬如說,alternative 有時稱為「可行方案」,有時只稱為「方案」。引得頁442 有二個英文相同 (certainty)而中文不同的「不一定」和「不確定」。這可能是作者很微妙的說法。不過我看第345頁的「不一定」,或許英文該是uncertainties。或許同樣的,(只有)50有「腦力激盪」和「腦力激盪術」 (這是作者對imagineering 的獨特翻譯。不過他可能忘記brainstorming 本身有它自己的「腦力激盪術」。關於「無形因素(分析)」,「中文名詞引得」有18項和「英文名詞引得」的intangible factor analysis只一項。,

內文中的引文,必須採用不同的字體或格式,譬如說頁26-28的李達海演講詞「工程師對社會之責任」。
1966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一位木暮正夫教授……(326) ──此小段小缺失有二:一來缺引文資料,二來「日本帝國」已在二戰後消滅。
344頁引W. A. Shewhart 處並沒說明出處,索引也無此項。
370-371頁介紹「克服”不確定性”的四種經驗上有用的方法」, 其中 a fortiori analysis,寬仁師翻譯為”不必分析” (371), 我認為不太好。此最適合在畫餘/話餘思考此課題。: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