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學:產官學醫等百業適用 4號
The New Economics for Us, No. 4, Jan. 12, 2008
2008/1/12 (創刊: 2008/01/09) 主編:鍾漢清
Tony問:「PDCA 原出那裡? 真是Deming的東西? 有說是Shewhart的
一般所見 四字全用名詞 Plan Do Check Action 其中Do 似非名詞
全用動詞 Plan Do Check Act 究竟應該如何用?
全用動詞 Plan Do Check Act 究竟應該如何用?
1. PDCA應是Shewhart博士所提出,但由於是戴明博士引入日本,因此日本人稱其為Deming cycle;同時台灣許多的品管知識都是延(沿)自日本,因此大都用PDCA是戴明循環。由於戴明博士認為check一字會造成思考及行為上的限制,故比較偏好用PDSA。因此當單獨使用戴明循環時,不管是用PDCA或是PDSA應都是OK的。但有次,我在一個研討會上,有位教授將PDCA講為戴明循環,但同時也提到PDSA為Shewhart 循環;這樣個人就認為不妥。
2. 至於PDCA是否用Plan,Do,Check,Act,目前大多有關戴明理論的書都改成如此了吧(至少Peter的<<戴明領導手冊>>,鍾老師翻的<<新經濟學>>是如此用的);印象中以前好像有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已不知是何時了。
主業又回到品質了,不過重心除了生產外,另一個重點是在產企及設計開發的品質上。我想生產的品質,基本上發展已經較完善了,至於產企及設計開發的品質議題,個人認為這是目前留在台灣中、小企業所共同面對的難題,而這也是當初我為何想進雷虎的原因。相信未來的日子,我們應有很多機會可以一起討論這些相關的問題。』
……
Wikipedia article "PDCA". 有詳盡的說明
這一本會計學詞典說明得體:
Dictionary of Accounting Terms. Copyright © 2005 by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Inc.
Plan-Do-Check Act Cycle (PDCA)
"management by fact" or scientific method approach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Deming Wheel). PDCA creates a process-centered environment, because it involves studying the current process,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data to identify causes of problems, planning for improvement, and deciding how to measure improvement (Plan). The plan is then implemented on a small scale if possible (Do). The next step is to determine what happened (Check). If the experiment was successful, the plan is fully implemented (Act). The cycle is then repeated using what was learned from the preceding cycle.
教學方法必須持續改善
現代國際交流頻繁,台灣人知識也很廣博,會說道理的人很多。可是 ,外來和尚總是比較會唸經似的,雖然劇本(或內容)大同小異。
現代國際交流頻繁,台灣人知識也很廣博,會說道理的人很多。可是
上個月,參加全國品質管理大會,聽完主題演講後,很生氣
一流的老師,例如回台執教的施敏教授(半導體學前輩)
讀者文摘的「意林」,曾有則前比里亞大學英文教授史密斯的話:
於是,史密斯感悟到,「以後我教書時,往往想到這件事
當然,教學是藝術,無關「雄辯術」。不過「親切(交朋友)、簡單
在品質管理學中,有所謂「戴明循環」---即上課或做任何事
王友鐘教授(美國統計學者)曾說,他開始教書時,痛恨上課
(鍾漢清---1995年10月23日---台灣立報)
……教育界要應用研究開發的戴明明循環(Plan-Do-Study -Action,PDSA),不妨先從「消費者(稱顧客較適當) 」的研究開始:即組織中要有各種過程,可以評估顧客需求 、獲取其回饋,了解其對產出或服務的滿意等。然後根據此顧客之研 究,重新創造、改善或控制教育過程(系統)的宗旨 ,更進而重新設計、界定、規劃、溝通各種教學過程。教育的主要 「過程」,在於使「顧客(學生、老師、父母、教育當局... .等等)」能夠傳播知識、訣竅、發展人格、智慧,使其終生樂於學 習等等。我們從這種研究開發的角度看教育,就會發現目前的做法 ,大多是很鬆散、隨便或急就章的,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技職教育體系 的學門,演變到一千多學科目而品質低落的原因之一。此此僅為一例 ,供所有教育、培訓界人士參考。
(鍾漢清---1995年12月10日---台灣立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