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Warren Buffett Attacks Wall Street Over ‘Phony’ Earnings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The U.S. Standard of Living Since the Civil War

"... these analysts are guilty of propagating misleading numbers that can deceive investors."
Buffett criticized Wall Street for endorsing and passing along inflated…
FOR.TN
Warren Buffett bemoaned the "negative drumbeat" on the U.S. economy from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in his annual Berkshire Hathaway Inc shareholder letter on Saturday, saying they are misleading Americans into believing their children will be worse off than they are.

WWW.REUTERS.COM|由 BY JENNIFER ABLAN AND JONATHAN STEMPEL 上傳
“‘No other era in human history, either before or since,’ Gordon sums up, ‘combined so many elements in which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creased as quickly and in which the human condition was transformed so completely.’” -- from our review of economist Robert Gordon's book, "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n Growth: The U.S. Standard of Living Since the Civil War"


In a new book, economist Robert Gordon argues that the period from 1870 to 1970 is a “special century” that is unprecedented and unlikely to be repeated.
KNOWLEDGE.WHARTON.UPENN.EDU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Quality," by John Galsworthy〈品質〉

"Quality," by John Galsworthy - Classic British Essays

grammar.about.com › ... › Classic Essays
Best known today as the author of The Forsyte Saga, John Galsworthy was a popular and prolific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
〈品質〉約翰.高爾斯華綏
──65期的外國短篇小說
我很年輕時就認識他了,因為他承做過父親的靴子。
他和哥哥合開了一家鞋店,鞋店是兩間打通的鋪面,開在一條橫街上。這條街現已不在了,但是那時候,卻是座落倫敦西區的一條新式街道。
鞋店內外有一種樸素安靜的特質,門面上沒有任何明示為王室服務的標記,只有包含他日爾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字樣;櫥窗裡陳列著幾雙靴子。
要猜想櫥窗裡那些靴子為什麼老不更換,我總覺得很為難,因為他只承做訂貨,並沒有現成的靴子出售。要說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腳而被退回來的靴子,以他的技藝而言,似乎是不可能;是不是他買來擺設呢?這對於做鞋的人而言,好像也不可思議,把不是親手做的皮靴陳列在自己的店裡,他是決不能容忍的。
而且,那幾雙靴子太過美觀了。其中有一雙舞靴,細緻到非言語所能形容的地步;那雙帶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捨不得離開;還有那雙褐色長筒馬靴,閃著特異的黑亮光輝,雖然簇新,卻又好像已經穿過了百年。我想只有親眼見過靴子靈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樣的靴子──實現了各種靴子的本質,確實是鞋中的典範。
我當然是後來才有這種想法,在大約十四歲那年,我有資格訂做成人靴子的時候,對他們兄弟的人格就有了大概的印象。從那時候起到現在,我總覺得,做靴子,特別是像他所做的靴子,簡直是臻於道境的神妙工藝。
我清楚記得。有一天,我把腳伸到他跟前時,羞怯地問:
「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難呢?」
「這只是一種手藝。」他回答,同時從他略帶諷刺的紅鬍鬚根上,突然露出一絲微笑。
他本身有點兒像皮革製成的人。臉龐黃皺皺的,頭髮和鬍子是微紅且鬈曲的,雙頰和嘴角間斜掛著一些排列整齊的皺紋,語音單調,喉音很重。因為皮革是一種死板板的東西,本來就有點僵硬和遲鈍感,而這正是他的臉孔特徵,只有他的藍灰眼睛含著樸實、嚴肅的氣質,好像在迷戀著某個理想。
他哥哥由於生活與工作的勤苦,外表顯得更瘦弱、更蒼白,但是兩兄弟卻長得相像,所以早年常常要等到跟他們訂製好靴子時,才能確定他們到底誰是誰。後來我搞清楚了,如果沒有說出「要問問我兄弟」的話,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說了這句話,那就是他哥哥了。
一個人即使年紀大到敢於耍賴地向人賒帳的時候,卻不知怎麼的,決不至於賒欠格斯拉兄弟的賬。如果有人拖欠幾雙,假如說……兩雙以上靴子的價款,而可以心安理得地確信自己還是鞋店主顧,然後自在走進店鋪,把自己的腳伸到他那雙藍色鏡架的眼鏡底下,那就未免有點天理不容了。
人們不可能時常到他的店裡光顧,因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經穿,短期內穿不壞的。
當人們走進他的鞋店,通常不會像走進一般店鋪那樣懷著「請把我要的東西拿來,讓我可以快些離開吧!」的心情,而是心平氣和地像走進教堂那般。
客人坐在店裡僅有的一張木椅上等候,他的店彷彿從來沒有人在似的。過了一會兒,才會看到他或哥哥的臉孔從店堂二樓的樓梯口往下張望;黑洞洞的樓梯口,同時流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氣味。隨後就可以聽到一陣喉音,以及趿拉著拖鞋踏在狹窄木板樓梯的踢踏聲;他終於站在客人的面前,沒有穿上外衣,背有點兒彎,腰間掛著皮圍裙,袖子往上捲起,眼睛不停眨動,像剛從靴子夢中驚醒過來,或者說,像一隻在日光下受了驚動因而感到不安的貓頭鷹。
「你好嗎,格斯拉先生?你可以幫我做一雙俄國皮靴嗎?」這時我會對他說,他則一聲不響地轉身離開,退回去原來的地方,或者走到店堂的另一邊;我繼續坐在木椅上等待,欣賞皮革的香味。
不久,他回來了,細瘦多筋的手裡拿著一張黃褐色皮革。他眼睛盯著皮革對我說:
「多麼美的一張皮啊!」等我也讚美一番後,他就繼續說:
「你什麼時候要?」
「啊!你什麼時候方便,我就什麼時候要。」我回答。
「半個月以後,好不好?」他說。如果是他哥哥,就會說「要問問我弟弟」的話。
最後,我會含糊地應他:「謝謝你,再見!格斯拉先生。」他一邊說再見,一邊繼續注視手裡的皮革。當我走向門口時,又聽到他趿拉著木皮拖鞋的踢踏聲,回到樓上做他靴子的夢去了。
假使我訂做的靴子是他從沒有替我做過的新款式,那他一定會依照程序做事:要我脫下靴子,把靴子拿在手裡許久,以又批評又愛憐的眼光注視著靴子,好像在回想他創造這雙靴子時所付出的熱情,也好像在責備我竟這樣穿壞了他的傑作;之後,把我的腳放在一張紙上,用鉛筆在外緣畫上兩三回;接著用他敏感的手指來回地摸我的腳趾,好像要揣摩出我期望的鞋子形狀。
有一天,有時間跟他談到一件小事,讓我忘不了那天的情景。我說:
「格斯拉先生,你知道嗎,上一雙靴子在城裡散步時喀吱喀吱地響了。」
他看了我一眼,沒有做聲,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慮說出的話。然後他說:
「那雙靴子不該喀吱喀吱地響呀!」
「對不起,它確實響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還經穿的時候把它弄濕了呢?」
「我想沒有吧。」
他聽了這句話以後,蹙蹙眉頭,好像在腦子裡搜尋對那雙靴子的回憶;而我驚覺自己提起了一件嚴重的事情,直覺得難過。
「把靴子送回來!」他說,「我想看一看。」
由於我那雙喀吱喀吱響的靴子,內心如泉湧般興起了憐憫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像到他埋頭細看那雙靴子的情景,以及他久久無法停止的悲傷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說,「做好的時候可能有我不知道的瑕疵,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這雙靴子的工錢。」
有一次,也只有這麼一次,我穿了一雙因為急需而在一家大公司買的靴子,漫不經心地走進他的店鋪。他接受我訂貨,但沒有拿皮革給我看;我察覺到他的眼睛正在細看我腳上的次等皮革。最後他說: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語調裡沒有憤怒,也沒有悲傷,連鄙視的情緒也沒有,不過卻隱藏著可以讓人血液凍結的潛在元素。為了講究時髦,我左腳上的靴子有個裝飾使人不舒服;他伸手用一根手指在那塊地方壓了一下。
「這裡會痛吧!」他說,「這些大公司真可恥!為了賺錢不顧體面。」接著,他好像有點兒沉不住氣了,說了一連串牢騷話。我聽到他議論職業上的景況和艱難,這是僅有的一次。
「他們把一切都壟斷了」他說,「利用廣告而不是靠工作、手藝地把一切壟斷去了。我們熱愛靴子,但是他們搶去了生意。如今……我們很快就要失業了。生意一年比一年清淡,再過不久你就會明白的。」我看看他滿是皺褶的臉孔,看到了以前未曾注意到的,艱苦的奮鬥和慘痛的未來,而且他的紅鬍子好像突然變花白許多!
我盡一切可能向他說明買這雙靴子時的情況,但是他的表情和聲調令我印象深刻,結果在之後的幾分鐘裡,我訂了許多雙靴子。這下可糟了!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耐穿。差不多有兩年多,我沒有想起要去他那裡一趟。
我再到他店裡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店鋪外邊的兩個櫥窗中,一個漆上了別的鞋匠名字,而且有為王室服務的標記。那幾雙展示的舊靴子已經失去了孤高的氣派,擠縮在另一個櫥窗裡了。店舖內,現在已經縮成了一小間,樓梯口比以前更黑暗、更充滿皮革氣味。我也比平時等了更長的時間,才看到一張面孔往下邊窺視,隨後才有一陣趿拉著木皮拖鞋的踢踏聲。最後,他站在我面前,透過那副鏡架生鏽了的眼鏡注視著我說:
「你是不是……先生?」
「啊!格斯拉先生!」我結結巴巴地說:「你知道嗎,你的靴子實在太結實了!看,這雙還像新的呢!」我把腳伸過去,他看了看靴子。
「是的」他說,「但人們好像不要結實的靴子了。」
為了避開他帶有責備的眼光和語調,我趕緊接著說:「你的店鋪怎麼啦?」
他安靜地回答說:「開銷太大了,所以……你要做靴子嗎?」
雖然實際上我只需要兩雙,我卻向他訂做了三雙。我很快就離開了那裡,我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大約是認為他把我看成不懷好意的分子之一的那種感覺;不一定是跟他本人作對,而是跟他的靴子理想作對。即使我不喜歡那樣的感覺,但幾個月以後,我又到他的店鋪裡去。我記得,我去看他之前,心裡這樣自言:「哈!我是怎麼啦,竟拋不開這老人……也許會看見他哥哥呢!」因為我曉得,他哥哥很老實,甚至在暗地裡也不會以任何方式責怪我。
我安下心了,看見店堂出現的正是他哥哥,正在整理一張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說,「你好嗎?」
他走近跟前盯著看我,「我過得很好」他慢慢地說,「但是我哥哥死了」我這才看出來,眼前正是他本人不是哥哥;但是顯得多蒼老、消瘦啊!以前很少聽他提到哥哥,這消息讓我吃了一驚,所以喃喃地說:「我為你感到難過!」
「的確」他回答說,「哥哥是個好人,會做好靴子,但是死了。」他摸摸頭,好像要說明哥哥的死因;我發現他的頭髮突然變得像他哥哥的一樣稀薄。「失去了一半店面,他心裡老是想不開……你要做靴子嗎?」他把手裡的皮革舉起來,「這是一張美麗的皮革。」
我訂做了幾雙靴子,過了很久,靴子才送到,這幾雙靴子比以前的更結實,簡直穿不壞。不久以後,我到國外去了一趟。
一年多後,我回到倫敦。第一個去的地方就是老朋友的鞋店。我離開時,他是個六十多歲的人,我回來時,他彷彿已經七十五歲了,衰老、瘦弱而且不斷地顫抖。起初他認不出我。
「格斯拉先生──」我說,「你做的靴子好極啦!看,我在國外時差不多一直穿著這雙靴子,一點也沒有穿壞呀,是不是?」
他細看我這雙俄國皮靴,看了很久,臉上氣色似乎平靜多了。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說:「這裡還合腳嗎?我記得,費了很大勁才把這雙靴子做好。」我確切地向他說,那雙靴子非常合腳。
「你要做靴子嗎?」他說,「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現在的生意很清淡。」
「勞煩了!我急需靴子,每種靴子都要!」我回答。
「我可以做時興的式樣。你的腳恐怕長大了吧。」他非常緩慢地照我的腳形畫了樣子,又摸摸我的腳趾,只有一次抬頭看著我說:
「我哥哥死了,我告訴過你沒有?」他變得衰老極了,我不忍多看而快快離開。
我對訂做的那幾雙靴子並不抱什麼希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開包裹,把四雙靴子排成一排,一雙一雙地試穿。一點問題也沒有,不論在式樣、尺寸上,或皮革品質、手工上,都是他為我做過的最好靴子。在一雙適合城裡散步穿的靴子口裡,我發現了他附的帳單,所開的價錢與過去完全一樣,但我嚇了一跳,因為他從來不會在各季結帳日以前開出帳單的。我飛快地跑去填好一張支票,親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個星期以後,我走過那條街,心想該進去向他表明,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腳。但是當我走近他的店鋪時,發現他的姓氏不見了。櫥窗裡照樣陳列著細緻的跳舞靴、帶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光亮的長筒馬靴。我走了進去,心裡很不舒服。原先兩間舖面的店堂裡,現在又合為一了,而且有一位年輕人在。
「格斯拉先生在店裡嗎?」我問。年輕人詫異又討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說,「但是我們很樂意為你服務。我們已經把店鋪頂過來了。你應該已經看到隔壁門上的名字了吧。我們替上層人士做靴子。」
「是,是──」我說,「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說,「死了!」
「死了?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為我做的靴子呀!」
「可真是怪事,可憐的老頭兒是餓死的。」他說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饑餓,醫生是這樣說的!你不知道他是這樣做活的!他想把店鋪撐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不讓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每當接了一份訂單後,就要費好長時間完成。顧客可不願等呀。結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顧客。他老坐在那裡,只管做呀做呀。我願意這樣說,在倫敦,沒有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鞋子,而且還要親自動手做。好啦,這就是他的結果。依照他的想法和做好,能有什麼指望呢?」
「但是餓死——」
「這樣說,也許有點兒誇張——但是我知道,他從早到晚坐在那裡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後的時刻。我常常在旁邊看著他,他不讓自己有吃飯的時間;店裡從來沒有一個便士的餘錢,所有的錢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經常斷炊,能活得這麼久,我也莫名其妙。他是個怪人,但是他做出頂好的靴子。」
「是的──」我說,「──他做了最好的靴子。」

約翰.高爾斯華綏 簡介
John Galsworthy(1867—1933),英國小說家、劇作家。
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在牛津大學攻讀法律,一八九0年取得律師資格,但沒有執業,而是出國幫助打理家族生意。因此在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三年遊歷歐洲,旅程中認識了航海作家約瑟夫.康拉德,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在他的影響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但根據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所敘,因為二十八歲時,受到一位女性朋友的敦促,於一八九五年開始嚐試寫作。最初以約翰.辛約翰爲筆名發表了兩個故事集;由於律己甚嚴,不久就把這兩版的書統統收回了。直到一九0四年他三十七歲時發表了《島國的法利賽人》,才真正開始了寫作生涯。兩年後《有產業的人》(The Man of Property)問世,奠定了他的聲譽,也是他傳世之作《福爾賽世家》的首篇。
創作上,高爾斯華綏師承俄、法兩國的現實主義大師,如屠格涅夫等小說家。早期小說着力於諷刺英國統治階級的偽善自私,後來的作品也繼續發揮了這一主旨,只不過在各個作品中側重有所不同罷了。他不停地反對英國國民性中狹隘冷酷的方面,批判社會罪惡,表明對世道不公的刻骨銘心的感受。一九0六年發表長篇小說《有產業的人》,和之後發表的《騎虎》(一九二0)、《出租》(一九二一)構成了《福爾賽世家》三部曲,都有批判現實的明顯痕跡。
他獨具特色的諷刺,筆調與其他作家不同。有一大類是否定性的,有如那爐火早已熄滅的冷房間裡窗戶上的白霜;但也有一種親近生活的諷刺,來自於熱忱、關切和人情味。他的諷刺似乎面對因社會罪惡產生的悲喜劇發問: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必然這樣,是否有什麼補救方式。高爾斯華綏有時甚至讓自然參與關於人的種種諷刺戲劇,讓風、雲、花香和鳥語來強調事件的苦痛或甜美。借助諷刺,他每每成功地喚起人們的心理想像,而這永遠是理解和同情的最好的媒介。
高爾斯華綏是個多產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幾乎每年寫一部小說和一部劇本,一生共創作了十七部長篇小說,二十六篇劇本,十二篇短篇小說,還有散文、詩歌等。。他的重要作品還有《現代喜劇》三部曲(《白猿》、《鑰匙》、《天鵝之歌》)和《尾聲》三部曲(《女侍》、《開花的荒野》、《河那邊》),以及劇本《銀盒》、《鬥爭》、《正義》等。
一九三二年,高爾斯華綏因為「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家》中達到高峰」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一九三三年,高爾斯華綏在倫敦附近的哈姆斯特園林小屋逝世,享年六十五歲。

2016年2月11日 星期四

舊聞新論:令人誤會的製程能力指數 Cpk、BMI 指標、GDP


這篇談的製程能力,並沒有談製程能力指數 Cpk等令人誤會的概念。
一句話,任何綜合許多數據的統計指標,都容易誤導人。猶如BMI 指標無法預測健康。


Body mass index doesn't gauge health, UCLA-led stu...
http://hchealth.blogspot.tw/2016/02/body-mass-index-doesnt-gauge-health.html

【由倫敦暴亂到旺角騷亂,繁榮=安定?】
/香港以GDP量度的所謂「繁榮」,沒有為香港帶來「安定」,反而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過程,製造或誘發多種的不穩定因素,情況有點像倫敦,我們是否正在走向一次必然中的偶然?/


戴明博士來華
【吳玉印】
戴明博士來華
今年三月間我國品管人士聘請了有名的戴明(Deming)博士來華講解品質管制。這一位來自美國的老先生,早於一九五○年在日本首次介紹品質管制,引起全國性品質管制運動,盛極一時。他以他在日本所接受的講解報酬設置戴明獎基金,對品管的推行或品管學術研究有成就的公司及個人頒發戴明獎,之後該獎成為日本品管上的最高榮譽。由於他對日本工業界貢獻卓越,得到日本天皇賜給的第二等勳章。

戴明在日本講授品管後,對戰後混亂時期的日本工業界有很大的影響。後來統計方法在日本工業上廣泛地被應用,遂引起所謂統計方法亂用時代。這是指責在工廠未考慮使用統計方法的最終目的,僅為了使用統計方法而使用的現象。一九五四年日本品管界另聘請美國的朱蘭(Juran)博士講解品管。此次朱蘭在其講解內容從未提到統計兩個字,而強調品管與企業經營的關連,使日本人出乎意料之外,對統計方法的亂用有所反省。

從那時候經過廿多年的現在,日本的品管界從統計方法僅應用在生產過程土的階段,進入了企業經營、合理化、各部門成績評價,品管體系的確立、情報處理、新產品研究開發、實驗計劃法的發展等廣泛的境地,並已超越了美國品管人士批評日本為戴明版圖 (Deming Territory)的時代。如今戴明在日本已屬於過去的存在。記得一九六九年在東京開的第一屆品質管制世界會議中,戴明在東京的日比谷公會堂講演,我聽到兩個日本聽眾批評他所講的內容陳舊,對他們已無用處。

我於去年五月間參加在美國克利夫蘭市召開的美國品管學會第廿七屆年會。戴明本來與我在國際品管會場於同時間內作發表。但據說他因為年紀太大,故派一位年輕人替他作發表。這次我們能請了這一位老先生來,對我們而言是難得的機會,而老實說對他而言,也是難得有這樣的一次機會到遠東來了。

共同性原因與特殊原因
此次戴明在我國除談及日本品管方面的成就等以外,其內容離開廿多年前者並不遠。假若他將此內容對現在的日本品管人士作講解的話,則必定引起噓聲。雖然如此,我不得不承認他此次所講的部份內容對目前的我國仍然有用處。我的意思是我國的品質管制脫離不了廿多年前的境地。這是可悲的事實。

在工廠裡,製品品質的變化可分為兩種:機遇原因與非機遇原因。在品質管制教科響上說,非機遇原因(特殊原因,如製程上的突然變化)是可以避免的,經過採取某種措施後,非機遇原因則消失,如此可以獲得品管上的所謂管制狀態,所剩下的是機遇性原因所引起的變化。戴明說機遇原因是共同性或環境性原因。他說在工廠內,變異、高成本或喪失競爭力等原因中,共同性原因佔百分之八十五,而特殊原因僅佔百分之十五。共同性原因是製造過程體系(System)上的錯誤。我們絕不可以不管環境上的原因而把它當做機遇性。例如原料上的問題、機器設備本身的設計上問題、操作方法上的問題等均屬於共同性原因。這些問題的改善並非現場人員所能做到。

我國一般人士對品管的認識
戴明說管理者誤認為品管就像任命一位新主教,或裝設了新地毯,新鐘一樣,只要裝設了就有了它,其實品管必須一點一滴,一年又一年地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地慢慢使其成長。他說的這一句話也就是當前我國企業高階層人員對品管的一般看法。高階層人員說他們公司的品管概由品管課在做,有關品管的一切事情,應該去找品管課。其實高階層人員不知道他們本身就是操縱品管的主角。他們不知道戴明所講的佔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共同性問題被控制在他們手裏。記得日本的石川馨博士從前來我國演講時說過「在現場能解決的事僅佔百分之卅」。戴明的百分之十五與石川的百分之卅雖然相差一倍,但欲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

在現場方面操作人員被分配到未加以仔細考慮而設計的管制圖,開始使用。當在生產線上發生任何類型的困擾時,其反應,照戴明的說法,是「去責備工人,其後果是使各級人員感到沮喪」,因而對品管方法失去信心,同時引起反感。

最慘的人員算是品管課長。很多品管人士對美國傳來的品管方法從未敢去批評,有些人雖然對一些方法有意見,但也不敢講出來,當發生了品質問題時則受上下兩面的攻擊,兩面不討好。有一位品管課長說他是工廠裏面的「臭頭雞」。原來臭頭雞在台灣話是頭部無毛的雞的意思,這標的雞在雞群裏經常受其他雞的攻擊。

品質管制圖的流行
品質管制圖在我國被認為品管上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包括講師們與考核人員在內的推行品管人員極力推薦在工廠使用管制圖,企圖使品質變化在所謂管制界限內,以達成管制狀態。我認為我國是世界上點繪管制圖最多的國家,但是在很多工廠裏極少聽到其具體功效。台北近郊有一家美國人開的通用器材公司,該公司的前任品管經理馬德雷先生(美國人)曾經在美國品管學會的雜誌上批評我國所使用的品管方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美國所使用的「使人回憶的」方法。我在中部某工廠看到顯然無效用的一張管制圖。當時我問該工廠的品管課長為何明知無用而仍然點繪。該課長回答說「我們想取消,但必須要向××局報備呀」。從此我們不難以看出管制圖是為誰點繪。這一句話象徵著我國品管實況。

管制圖是極難以使用的方法。當收集資料的方法不同時,管制界限時寬時窄,不易收效。品管教科書上對這一點交代不清。又製造過程不穩定時,管制圖根本不會發生作用。我們要想到管制圖是美國的產物,更要想起管制圖的發明者修發特 (Sllewhart)博士是機械出身的事實。

在美國,原材料的來源穩定,使用具有充分的製程能力的機器設備,及經過充分研究及長期經驗後訂定的操作方法,而這些操作方法則由美國工人死死板板地遵守。這些都是製程品質穩定的條件。一方面在我國,資源缺乏,原材料品質經常變化,機器設備本身精度差,很多工廠的操作方法既非經過研究以後的最佳條件,又缺乏明確的操作標準,由不必擔心遭遇美國式截員的工人馬馬虎虎操作,當然無法期待製程品質的穩定,因此無法期待管制圖會發生作用。何況從管制圖可期待的最高效用僅有整個問題的百分之十五呢!

再者管制圖最大的問題是對經濟上的觀點模糊不清。一個企業內的任何一種活動必須予以經濟上的評價。若一個企業注重對經濟觀點不清楚的活動的話,那還談得到合理化麼?密蘇里大學的亞當教授指出管制圖與某種抽查法等方法變為歷史上的存在。有些外國品管專家幾乎否定管制圖的價值了。

戴明在這次的講義中提到一些管制圖的例。但是他所強調的並非我國一般所期待的功效,即管制圖在管制狀態之下所獲得的功效。他說這樣的功效僅能解決百分之十五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則須要靠上級主管改善環境上的原因。若使用更清楚的表現方法,可以說管制圖是次要的。
雖然是太遲,但是該要反省的時候了。

改善的途徑
下面幾點是我認為應該改善的地方。
先說品管考核方面。
第一,考核人員打分數時,應該注重製造過程能力的調查。這是工廠的實力調查一。將製程能力所表示出來的品質水準與顧客所需求的品質水準一比較,則可判斷該產品可否外銷。外國來的採購人員到工廠的時候,並不理會管制圖有多少張,或有無所謂傳遞系統等,他們從原料的品質狀態,所使用的機器設備能力,工作方法及產品品質等推測該工廠的製程能力。製程能力的調查可以使用簡單的統計方法作客觀地判斷。

第二,為使品質穩定,考核工作應注重工廠有無實施標準化。標準化包括原料標準、機器保養標準、操作標準、檢查標準等等。標準化品品質穩定的前提。標準化應該注重有無使用文字或圖面表示出來。

第三、考核工作儘量不要理會表面文章,注重實效。成效的評價儘量避免定性的表現方式,而注重定量性方式。換言之,注重效率(Efficiency)不如注重實效(Effectiveness)。考核項目裏面有很多類似「有無品管組織」或「有無傳遞系統」等。這些都可以吹牛,作表面文章。定量性表現有如某製程的生產力提高多少、某設備的投資效率為多少等,目經濟觀點論之。

第四、考核單位對自己派出去的考核人員要加以充份的訓練及教育。從前某時候,某單位委託某單位作了為期「三天」的考核人員訓練,這可以說是考核人員的速成班,難怪產生了「外行考核內行」的一句話出來。

第五,考核人員應該認識其工作最後將影響國家的信譽至巨。「考核」這一張王牌好好運用的話,可以領導工廠走向正確的方向,提高整個國家的生產力。

企業主管應該認識品質管制的最終目的,並非為取得考核甲等或減少外銷檢驗費用的減免,而是為生產力的提高,為更高的投資效率,更多的利潤。他們應該深入品管實際工作,為此目的,希望推行品管機構經常主辦高階層管講座。

在工廠的工程師們不要全面信賴外國品管上的方法。不少的方法已經被淘汰或被批評。又我們應該深入檢討改善所謂共同性原因,即解決百分之八十五的問題。某大工廠的工程師曾經說他們所使用的原料變化太大,因此不能作品管。這是不了解品管的說法,雖然原因不能去除,但可以把原因所造成的影響去除。這樣的措施並不容易,要深入研究,驅使製造方面的專門技術後始能作到。這是品管方面的重要對策之一。

在我國特別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最佳操作條件的尋找,外國的最佳條件不一定是在此地此時也量最佳。日本的田口玄一博士曾經在台北近郊的某工廠使用他自己開發的一種統計方法求得某製程的最佳檢查間隔。當時所使用的檢查間隔為五十個,但田口博士所求出來的間隔為七個,將間隔縮短為七個以後每台床每月可節省二萬五千元損失。統計方法、實驗計劃法等方法的應用,對這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希望講解品管的老師們對我國所使用的各種品管方法坦白地提出問題點,互相檢討,造成研究風氣,以免被外界人譏為誤人子弟。

【1974-07-29/經濟日報/10版/經濟文摘/工商實務】

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戴明領導手冊》版本故事;譯序兼中文版導言


江燦騰新增了 2 張相片
8小時新竹市
大陸的華夏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戴明領導手冊』,這是臉友鐘漢清先生翻譯的,鐘先生是臺灣戴明品管學的權威,他也是我早年在臺灣飛利浦電子公司竹北廠的老同事,但他地位比我高好幾級.他在品管部門,我是在廠務部,不同一部門.但,我有很高的名氣.


HC:謝江老師。我姓鍾。在飛利浦只待約2.5年,約1979.4-1981.2 (算不攏),在TEO (TECHNICAL EFFICIENCE & ORGANIZATION )"技校部"當工程師;不是在QUALITY SERVICE部門。明眼人應該注意到此書名的"戴明"是我加的。1997出版的故事很長,就不說了。

《戴明領導手冊》
目錄

   譯序兼中文版導言
   原作者給中譯本的序言
   英文版前言
   英文版作者序言
   鳴謝辭 十二
第一章 我們如何變成今天的處境 1
第二章 新領導勝任能力 15
第三章 系統思考:廿一世紀領導力的核心 55
第四章 完成日常工作 91
第五章 給予工作意義、目的、方向和焦點 155
第六章 突破式改善 181
第七章 掌握變革:改善、進步和成功的衡量 225
第八章 由善問來領導 255
第九章 不用考績也可以有高績效 285
第十章 下一千年的領導學 359
   原書參考書目 395
   主題索引 405
   建議進修教材 413


《戴明領導手冊》譯序兼中文版導言
鍾漢清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學習、鍛鍊出新領導者本事,它也是戴明哲學應用於現場領導改善、培訓大全。本書為作者休提士(Peter R. Scholtes)先生數十餘年經歷及用心的結晶。這本闡揚戴明領導哲學的名作《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 Handbook),應在人間多點知音。這是譯者心意。我要轉引十五、六世紀拉伯雷(F. Rabelais)《巨人傳》(Gargantua et Dantagruel)書後的吉特先生話:「他為我們寫下了這本書。它給讀者以生命,它也使作者精神永垂不朽。」我以為作者會以本書傳世。英國大文評家John Ruskin說得好:「愛心得匠意,則傑作在望(When love and skill work together, expect a masterpiece)。」

這本《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 Handbook)是本睿智的書,充滿作者作為組織發展專家數十年的心得。譯事完成,也想起葉慈(W B. Yeats)的名詩:「樹葉雖有千萬張,根衹惟一…且讓我枯萎成真理。」(The Coming of Wisdom with Time)作者嘗言,本書所含的戴明哲學濃度或成份,實為戴明自己的作品以外最高者。本書在英文版自序「最後沉思」中,引德日進神父的話,從這兒,我們可以稍為與他們契入。

首先,作者是“教育家”而非宗師(參考本書英文版R. Ackoff序言)。他講究的是學習樂趣兼主旨的傳達、練習。作者是講故事的高手,尤其是把許多精闢的觀察、評論寫入正文中的「小吃攤」(sidebars)中。我曾說本書中的「小吃攤」為一系統,合起來,給我們一“世界全蓆”式盛宴。由於作者是有情有義的人,許多「小吃攤」中,充滿戲劇張力,餘味無窮。細心的讀者,或可從整本書中了解「戴明共同體」的許多內幕。本書的每一「小吃攤」,其實都是戴明哲學的創新經歷摘要,他們背後是挖不盡的寶藏,也是全世界實務人士的史詩網路。
本書一項特色是行文中極富詩情,譬如強調在任何組織中,對顧客有直接附加價值(與顧客接觸、交易後,對方獲得的能力)的「現場(Gemba)」時,作者引名興業家克來斯勒說:「現場(工場)是一充滿詩意、韻律、舒暢感…等地方。」即,工藝與詩藝其實是同一回事。人類追求的是「良好的工作」,它既可使人攸遊其中,可以游、可以怨、可以興,即可以有治療、康復(healing)、學習與凡事持續改善的地方。

本書是部「應用」作品。我認為作者在這方面頗成功。讀者翻翻書,就可知道很多親切的插圖,最有趣感人的也許就是許多軼事、小文(sidebar「小吃攤」)。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可見作者是位富魁力說故事高手:你會著迷於某公司總經理為員工免費理髮服務的溝通高招;你看他引介的上世紀拿破崙征俄慘敗傷亡的行軍圖,或許會同情昔日巴黎議會的人同聲痛哭;你對作者消遣馬來西亞某部長的「美女不用」論,也會會心微笑…不瞞你說,你不妨先去小吃部逛逛,再向別人說故事,也許這樣就值回「書」價了。所以我說本書中有許多感人而令人深省的故事,充滿作者為人的色彩、見識和情感,即,它是本有情的好書。

我們再用二則最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作者的匠心別具。也許有些人都知道英國名將威靈頓(A.W.Wellington,1769-1850)為史上罕見的軍事行政長才。「…威靈頓對行政方面最為仔細,他是常勝將軍。」(引自魏菲爾(A. P. Wawell)《為將之道》P.16)。不過你看本書中引威靈頓寫給倫敦作戰指揮部的信,就知道領袖之道不易,古今中外皆然。威靈頓的成功,多得力於「對戰爭中人性深刻了解者」(這是戴明哲學中的一要旨:對心理學及人類感情思想及其與系統、變異的互動等要有一番通識)。

我以威靈頓將軍的軼事,點出作為領導者的修練,即他或她作為營生處世之為人(persona practica),是活在系統(互依、互動關係中)中,要落實其使命、願景、任務、工作;同時,每位領導者,也有其心靈層面(persona poetica),則是與他人溝通、了解人、團隊合作、組織成事…由於一個人的思想感情與別人相似,所以每個人對自己進行反省時,要考慮當他或她在思考、推理、希望、與害怕等等的時候,他或她是在做什麼,和他或她是根據什麼;從而他或她就可以在類似的情況下,了解並知道別人的思想與感情,彼此才可能成「一體的團隊」。

最後,舉本書所舉的日本戴明獎(休閒產業第一家)得主「常磐興業的夏威夷渡假中心」的故事。作者著眼點為,他們如何創意地從顧客的「退盤剩菜」中,了解其需求…頗富創意。同樣的戴明獎故事,國內某教授為文介紹過,不過強調的是:「看,日本人為戴明獎多麼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全力以赴…反觀國內 “挑戰”國家品質獎的廠家員工…」

這是本談領導、領袖的書,主旨正是經營管理上的主軸,因為人在組織或團隊內工作,乃是近代人最重要的生活層面(詳拙譯司馬賀(H. A. Simon)經典作《管理行為》)。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同事、顧客等等所作的互動、互依關係,從中學習、取得意義、自豪(成就感)、樂趣等,都是具有心理康復作用的,所以本書主題是如何領導出一有自強不息、具康復兼學習能力的組織環境。

我在本書中,把「領導之道(leadership)」皆譯為「領導力」,把「領導(leaders)」譯為「領導者」。其實,leader應用很廣,例如著名的財經周刊The Economist就以The Leaders作為「社論」。讀者或許也該知道,近幾十年來,人們深知要做好經營管理,領導才是根本,所以我們可以麼說,本書中的「主管(managers)」,其實是兼為「領導者(leader)」的。各級主管及各服務領袖(Leaders-Managers)是組織中的關鍵,也是組織內生生不息的流水活泉。

作者對領導之道是獨具慧見的。他強調的是系統思考(有宗旨的互動、互依),利用科學方法,發展組織,團隊一體地去除無價值的浪費,追求顧客需要及渴望的價值,合作、雙贏以利新經濟,即既要消除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浪費,更要創新考績制等,領導發揮組織或團隊協作。

再綜述一次,本書的主旨很簡單:領導者要有戴明的淵博(深遠)知識系統上的修養。作者把戴明的「成淵之學」和「領導之道」,作了更清楚、明白的論述:了解系統(及其互依、互動下的主旨之實踐)、了解變異、人們如何學習、人們如何互動、感受、追求組織及個人之意義的落實(第一章)。作者的整本作品綱要,就是領導者要養成的47項習慣(第十章)。不過,所有的領導、管理之道都是─流程、過程。作者從戴明哲學出發,又回到生命的原點,這就是人生不同境界的學習與體會。

名詩人愛略特(T. S. Elliot)《回首四重奏》中的:「我們不應中止探索,而所有我們的探索,必會回到我們的出發處,從而再談一次認識那地方。」(由Little Gidding “We shall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歌德說得好,所有的理論都是灰色的,只有生命常青。而生生不息之道,在為他人服務,成就自己。

為了讓大家能進一步學習,我們把許多心得寫成文章,發表在網站:http://www.deming.com.tw,希望讀者進一步去參考。希望你也同我們一樣,走向真正的終生學習之旅。

法國戴明學會創始人Jean-Marie Gogue 回信

2016.2.8 有朋法國想問候:Jean-Marie Gogue先生給26日講堂的一小段賀詞。他說,Deming博士和Juran博士都是Shewhart--現代管理學的要角--的追隨者,對於亞洲的轉型有功。Deming是了不起的數學家,Juran是優秀的演講家。
https://www.dropbox.com/s/n8iipu4h76stxh4/MVI_5449.m4v…
我的新春program是:與初中謝立沛老師和師母數十年如一日的探望、相談

2014.12.29


HC


Dear Hanching,
I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a happy New Year !
2014 in France was a difficult period, with a lot of unemployed people, but we survive. I have just published a booklet « Sur les traces de Deming » which you could translate.
So long. Best wishes

Dear J-M,


What a nice email from you.
I wish you and your family a happy new year.

As for your new booklet, I'll try to find out the translator. 
I guess the royalties of the booklet is "free", unless you otherwise state, your reply serves the permission to translate and publish.

I am very pleased to know that your essay is still very concise and to the point. Congratulations.

Best Wishes,

HC

Dear Hanching,
Absolutely free, of course. You can translate and publish.
Best wishes
Jean-Marie


----

10月14日是戴明博士的生日。今年就用好友,
法國戴明學會創始人Jean-Marie Gogue的 回信,
當紀念。 (我信中請教他法國麥當勞賣什麼牌啤酒)

Dear Hanching,

I missed you too. For some years I have been fighting in France in order to convince managers to adopt the Deming philosophy,  thus I tend  to forget foreign countries. 

I urge you to look at http://www.fr-deming.org/english.html and try « the plumber’s experiment ». It is a substitute for "the red beads experiment". The idea of a plumber is provocative because the experiment is not made by an academic: it means that the Deming philosophy is made for everybody. 

McDonald sell in Europe a Belgian ale named « Jupiler ». 

Thank you for the good news.

Best wishes,

Jean-Marie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Les six samouraï de la qualité by Jean-Marie Gogue


有朋法國想問候:Jean-Marie Gogue先生給26日講堂的一小段賀詞。他說,Deming博士和Juran博士都是Shewhart--現代管理學的要角--的追隨者,對於亞洲的轉型有功。Deming是了不起的數學家,Juran是優秀的演講家。
https://www.dropbox.com/s/n8iipu4h76stxh4/MVI_5449.m4v…
我的新春program是:與初中謝立沛老師和師母數十年如一日的探望、相談





Dear Hanching,

Now it’s night in Taipeh, afternoon in Versailles. Here is a paper in French about Juran. In 1990 I wrote a book « Les 6 Samourai de la qualité ». This paper is the chapter devoted to Juran. You could translate it and pick up useful parts. No copyright.

Tomorrow I will see a grandson who can make a short video with his smartphone.

Best wishes,

Jean-Marie




Les six samouraï de la qualité
Jean-Marie Gogue

 Le management de la qualité a été mis au point aux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en 1930. Il a fallu cinquante ans pour que les dirigeants occidentaux comprennent que cette discipline conduit à la maîtrise de toutes les performances de l'entreprise. Les dirigeants japonais, de leur côté, n'ont mis que vingt ans, ce qui explique l'extraordinaire succès économique de leur pays. Mais les problèmes de la qualité dans les productions de série sont pratiquement résolus et les idées des personnages exceptionnels qui ont fondé le management moderne sont utilisées aujourd'hui pour résoudre les nouveaux problèmes de société.

Shewhart (1891 - 1967) est né dans l'Illinois. Docteur ès sciences de l'université de Berkeley, il a fait toute sa carrière à la direction technique des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venteur du concept de stabilité statistique et des graphiques de contrôle, il fut le maître à penser de Deming. Il présida l'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et dirigea la collection de statistique mathématique éditée par Wiley and Sons.

Deming (1900-1993) est né dans l'Iowa. Docteur ès sciences de l'université de Yale, il a travaillé à Washington au ministère de l'Agriculture, puis au bureau fédéral des statistiques économiques, avant de devenir consultant en études statistiques. Après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il fut le principal conseiller du patronat japonais.

Juran (1904 - 2004) est originaire de Roumanie. Il travailla comme technicien chez Western Electric avant d'obtenir le doctorat en droit de l'université de New-York. Après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il entama une carrière de consultant et édita le Juran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une monographie publiée par McGraw Hill. Il fut un conseiller très écouté du patronat japonais.

Feigenbaum est né en 1920 dans le Massachusetts. Docteur ès sciences du MIT, il travailla chez General Electric avant d'entamer une carrière de consultant international. Son livre Total Quality Control l'a rendu célèbre, au point que le titre est devenu une expression courante. C'est l'un des fondateurs de l'Académie Internationale pour la Qualité.

Ishikawa (1915-1989) est né à Tokyo. Docteur ès sciences, il a fait une carrière de consultant et de professeur d'université. Il fut secrétaire général de l'association des ingénieurs et scientifiques japonais (JUSE). Auteur de nombreux livres, c'est le fondateur des cercles de contrôle de la qualité.

Crosby (1923 - 2001) est né en Virginie. Il a d'abord travaillé chez Martin-Marietta, puis il est entré dans l'ITT où il est devenu vice président et administrateur. Il est ensuite devenu consultant international. Auteur de nombreux livres, il est le créateur du programme zéro défaut.


Diplômé de l'Ecole des Mines de Saint-Etienne en 1959, Jean-Marie Gogue a d'abord travaillé comme chercheur dans le laboratoire français qui a produit les premiers circuits intégrés MOS en s'inspirant des travaux de William Shockley, Prix Nobel de Physique. Il s'est ensuite tourné vers le management de la qualité dans les télécommunications avant de fonder un grand cabinet de conseil. Il a été Président de l'Association Française pour la Qualité, Vice-Président de l'Organisation Européenne pour la Qualité, membre émérite de l'Académie Internationale de la Qualité, Président-Directeur général de MAST, Président de France-Deming, Maître de conférences à HEC et Maître assistant au MIT. Il est l'auteur de quinze ouvrages sur le management de la qualité et traducteur du Dr. Edwards Deming, dont il fut pendant douze ans l'un des plus proches collaborateurs.



Indisponible


Economica Paris 1990 - 183 pages - 23 Euros - ISBN 2-7178-1861-8六武士質量


讓 - 瑪麗·Gogue







質量管理是在貝爾電話實驗室開發於1930年。它花了50年的西方國家領導人明白,這門學科導致所有公司的業績的掌握。日本領導人,對他們來說,只用了二十年,這也解釋了他們的國家的非凡經濟成就。但質量的批量生產的問題幾乎都解決了,誰創立了現代管理的傑出人物的想法是用來今天解決社會新問題。


休哈特(1891至1967年)出生於伊利諾伊州。從科學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他在貝爾實驗室的技術方向度過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統計穩定性和控制圖的概念的發明者,他是戴明的導師。他主持了美國統計協會,並進行數理統計收集由Wiley and Sons出版。


戴明(1900-1993)出生於愛荷華州。從耶魯大學理學博士,他在華盛頓曾在農業部和經濟統計聯邦調查局,成為統計研究的顧問之前。二戰結束後,他的主要顧問,日本雇主。


朱蘭(1904至2004年),最初是從羅馬尼亞。他曾在西電公司技術人員從紐約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前。二戰結束後,他開始了職業生涯的諮詢和編輯朱蘭質量控制手冊,由麥格勞希爾出版了專著。他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日本商業顧問。


費根鮑姆在馬薩諸塞州出生於1920年。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他曾在通用電氣開始一家國際諮詢生涯。他的書全面質量控制使他成名,到標題已成為一種普遍表達的地步。這是國際學院的質量的創始人之一。


石川(1915年至1989年)出生於東京。博士,他做了一個職業生涯作為一個顧問和大學教授。他是工程師和日本科學家(JUSE)協會的秘書長。許多書籍的作者,質量控制圈的創始人。

克羅斯比(1923至2001年)出生於弗吉尼亞州。他首先就職於馬丁 - 瑪麗埃塔,然後他進入他成為副總裁和董事的ITT。然後,他成為了一名國際顧問。眾多書籍的作者,他是零缺陷計劃的創造者。







在高等礦業學院聖埃蒂安1959年畢業後,讓 - 瑪麗·Gogue第一次擔任了法國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所產生的第一個集成電路MOS上威廉·肖克利,諾貝爾獎的繪製工作物理。然後,他轉向了質量管理的電信成立一個大的諮詢公司之前。他是法國質量協會,歐洲組織的質量副總裁,國際科學院MAST的質量,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名譽成員的總裁,法國德明,碩士總裁在HEC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他是15本書質量管理,翻譯戴明博士,其中他十二歲的最親密的合作者之一的作者。

《戴明博士四日談》中文版導言 (鍾漢清)


 《戴明博士四日談》
目錄
前言
第一日
1. 西方式管理需要轉型 9
2. 淵博智識體系 33
3. 準則1到5 45
第二日
4. 準則6到9 9
5. 紅珠子 85
6. 準則10到14 103
第三日
7. 七絕症 117
8. 障礙 33
9. 漏斗實驗 147
10.作業定義 157
11.人的管理,領導和訓練 163
12.測量(衡量)系統 175
13.結語 183
195
附錄 213
索引 221



《戴明博士四日談》中文版導言

鍾漢清


戴明博士是 東(日本)西(美國)兩大洲產業復興的關健性人物。他的經營、管理、新經濟學成名作,都在他八、九十歲才出版。本書是其學說最精要的說明。戴明博士絕對不會贊成「愛拼才會贏」。他強調要「贏」,得整體「皆贏」,他更強調善用其所謂「淵博知識」,才是提升品質、生產力與競爭地位的根本。這必須終生學習真智識,而不能迷信假智識。
戴明博士生前的四日研習會,名滿世界。本書《戴明博士四日談(Four Days with Dr. Deming)》是博士忠實門生W. J. Latzko及D. M. Saunders的力作。出版後洛陽紙貴,廣為學校、企業、各行各業搶購。現在得以有緣與廣大的中文讀者見面,真是福氣。

 本書處理方式深入淺出,事例舉證多,圖文並茂,戴明博士生前也讚賞此種紙上多聲道講習會(戴明博士、作者、參加講習會的高階主管,中譯本更有校者按語,為四聲道)的構思及製作。讀者在閱讀前面有關美國的警語,或許會覺得有點事不關己,姑且作為了解戴明博士憂國憂民的開場白,很快就會進入精彩的主題。本書後半部極富力道,附錄的「研究習題集」,更是學習的寶山。對戴明博士學說稍有涉獵的人,不妨試著倒吃甘蔗的方式,先看「研究習題集」,好好思考一下,再依索引等,回去印證一番,收穫必然極大。

當然,戴明學說首尾相貫、渾然一體,讀者必須掌握其全局。本書設計極妙,適於大專一學期的「管理」、「品質管理」及「組織發展」等課程。又如某些公司以本書為「規劃管理」的根本藍本。

 WWS(謝爾肯巴哈先生)說得不錯,看這本書只是學習的開始而已。希望你與戴明博士四日紙上神交,或一學期研究有成。更祝福你能達到戴明博士所說的「個人轉型」,加入我們的大業。戴明博士的書,是以他的不斷精進之思想為主,加上百來萬讀者及參與講習會者的「交響曲」。他曾轉引用日本古詩「鐘鳴乎?撞木鳴乎?鐘與撞木共鳴乎?」來比喻產-銷及顧客的關係。 其實,這首詩也極適用於心儀其思想、教導,而與其「神交」、對話的讀者。
本書篇幅不多,但其內容深度、廣度都夠,意義非常重大。它很平易地說明了戴明博士的主要學說。它又很方便地可以作為鑽研戴明博士主要著作的門徑,特別是包孕宏博、結構精彩的大作《轉危為安》和《新經濟學》。它與我們出版的「戴明修練叢書」中的《第四代管理》、《戴明修練I/II》等都能相輔相成,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戴明學說中有些〝微言大義〞。〝微言〞即微妙之言,〝大義〞即基本含義。所以微言大義是指其學說中比較深奧精湛的思想,即深層義蘊。戴明博士很清楚,他的學說要能深入人心,以及經得起時代考驗的話,又較具恆久、普遍意義的,就是他的淵博智識體系。他重視個人(領導者)及組織的轉化、轉型,所以,這種淵博智識及轉型體系,既是一個導向(orientation),而它的推展,如十四要點(義務)、各種經營管理的絕症及障礙等,其實也就是轉型的藍圖(blueprint)。

也就是說,他的學說,即使不提供每一項進展的細節步驟,而實際上有一致的方向,有重組 / 改造或「創造性轉化」的理論基礎及落實、運作方法。他的學說中,有其轉化的符號、思想、價值與行為模式,這些都是組織(他以產、學、官為代表)革新的資源,也就可從「危機」轉為「平安」,並邁入長治久安的境界的力量源頭。

茲錄下述戴明博士嘉言錄及軼事作為本書的導言(多半取材自戴明博士;在英國及歐洲四日研習會的說法):
「尋求淵博智識協助的公司,就是邁向轉型。」
你對他所謂的「淵博智識」好奇嗎?很好,
「學習的第一步就是好奇。」
四日談(研習會)的目的其實是教育;而教育對戴明博士的意義是研究理論。
戴明博士曾在會上說:

「這可能是新體驗;你們是來學習的。
你們也許想求一公式。這兒沒公式。
沒有步驟1,步驟2,步驟3,我們要學的遠比這些多。
我們要學習理論。我們要學習為何我們必須做些該做的事。」

給某些太重視〝實用〞的人士:我們都知道「一步一腳印」的說法。其實,這句話也適用於任何組織,即凡是刻意要求按部就班的計劃,通常是假智識及自我安慰而已。每個人或每一個組織都得按其特性資源及限制,一步接一步依原理(而非規則)走出自己的路。凡事考量系統、變異、心理因素等是淵博智識不可或缺的修養。

   「我們需要什麼?淵博智識。
這是我們這四天所為而來-學點淵博智識。」
 「新哲學需要新領導能力。要有人來領導,才能培育團隊合作。我們要學習了解上述陳述背後的理論。」
   「為何需要領導?
人們更快樂,品質更好,生產力更高,人人都贏。」
   「有什麼比能身為領導更佳美的事呢?」
 「管理者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好好經營變革,並使所有相關人員都要參與。」
 「如果你沒智識及理論,就不能有所見、有所得。而且如果你不到那兒,就不能有所見。」
 
「理論可能很複雜,也可能極簡單。
它也許只是一猜測,而該猜臆也可能不對。
 我們的學習,要由接受或修正我們的理論,甚至是放棄它而重來。」
所以在自己的脈絡下,任何理論都能自圓其說,但我們關心的是:
  「該理論能幫助我們嗎?特別是能幫我們預測嗎?」
 「經驗不能教人什麼,除非以理論協助之。」
「沒有理論之智識而想抄襲、模仿,只會是大失敗而已。」
「只有理論才能協助我們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品質經理人
 「他的工作是教育-他並不負責品質(〝His job is education-he is not in charge of quality.〞)。」
  「系統中有人,
   而人豈只是資產,人是寶。
   改變系統,人與人之間的變異就會減少。」

戴明博士不斷增益其四天研討會的內容。他說:「難道我不能學點新東西?」(〝May I not learn ?〞)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熱愛品質》目錄、編後語並簡評 (待補)

《熱愛品質》
目錄
第一章 再談「使品質確定」
第二章 使品質確定
第三章 再論「品質可能不是你所想的東西」
第四章 品質管理成熟座標
第五章 完全執行率
第六章 觀念如何產生
第七章 使品質成為確定不移之事
第八章 觀念的應用
第九章 創造一家角色模範公司
第十章 經驗
第十一章 成長
第十二章 品質改善過程︰回顧
第十三章 強韌的公司
第十四章 確定  ???
編後語並簡評《熱愛品質》

談品質管理的成本與成效 (演講稿)

談品理的成本與成效(書面參考資料)

鍾漢清譯  草稿(僅供參考)


「政府在文化上的作為始終只有口號與姿勢。」(林懷民 {傷情}【聯合報╱ 2007.08.24】)

世間出色之物,稀貴、難能可貴。
---Spinoza

力量(或者該說是潛勢),如果一定要利用之,就得將其具體而微表現出來。至於其成效大小則非吾人所能控制。
--- The Letters of J. R. R. Tolkien, p.278

茶道三部曲:boiled tea; whipped tea; steeped tea
The Neutral by Roland Barthes, p.30
取代照片的核心(我們與照片的獨特關係;照片中的死亡、它的象徵力量),將之物化,讓它僵死……


Quote from W. Edwards Deming:
People care more for themselves when they contribute to the system.

There is no knowledge without theory. 


Without theory, there are no questions. 

W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ory, not by numbers.

Does experience help? NO! Not if we are doing the wrong things.

(由於theory 【セオリー】 意思很廣,所以我們必須注意文本脈絡的關係:
()理論。学説。仮説。( 2)持論。私見。--三省堂提供「デイリー 新語辞典」)


Managing an information-based organisation is like conducting a symphony orchestra.

You must measure to manage!



開場白

如何將下述這一本的任務說明書(mission statement)轉為可以運作的(a mission statement with operational definitions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的主要努力目標,是藉由拓寬並深化數位典藏內容的「多樣性」與「統整性」,進而將豐富多元的台灣人文社會與自然生態內容呈顯於網路世界。

職此之故,如何提昇並保證數位典藏內容質的真、美、善?確是極重要的焦點議題。」


這一小時的「理的成本與成效評估」課程,算是一種嘗試嗎?按照國際規格,一小時的演說,約需10張的投影片,即可簡報完畢。

事實上,「質」、「理」、「成本」、「成效」、「評估」都是大字眼(big words)。我們至少可能談它三天三夜。所以或許這一小時只能是一種引發諸位想像與學習欲望的大轉變之「觸媒」。

我的出發點是接受既定政策和事實。換句話說,我無法探討諸如下述議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在維基百科 (Wikipedia)的哲學和做法的衝擊之下,有那些反省?』等等。譬如說,WSJ說:「點擊"Discussion" (討論區)標籤能進入該頁面的討論區了。閱讀這些討論內容會讓你受益匪淺﹐……….」(維基百科鮮為人知的精彩之處2007 0821 日


基本上,我們可以本著W. Edwards Deming: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來思考上述的big words 。不過,這樣運作的話,光是系統觀,就夠我們忙完一小時。譬如說,我8月中看到「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各組的「數位化工作流程」,不禁想起20 餘年前中共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它們出了什麼問題呢?

不過,「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作為「(戴明)生產系統」的觀念,對於我們要探討的主題重要無比。他基本的想法是:系統的「理」、、「評估」要先做好源頭(「質」)、而「成本」與「成效」都是「果」。最重要的是,「質」在他代表著作中是一未界定的詞,換句話說,兩本著作處處在演奏「質」、「成本」、「成效」之「理」與「評估」。

我姑且舉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它或許與我們的各專案之質有密切關連。
他在 Out of the Crisis 末章舉出一例,即美國許多高速公路的看板,極容易誤導乘客!

有趣的是,最近紐約時報周日雜誌有一篇介紹一種新字體標準:Clearview The Road to Clarity By JOSHUA YAFFA,Published: August 12, 2007 )和它的種種「成本」、「成效」、「評估」等等議題。

在「理」方面,我們還可以思考
「誰是我們的顧客?他們為什麼要『雇用』我們的服務?」
(討論:「為何數位典藏要重視理?我們從典藏的目的來看,數位典藏成果的累積,其最終目的是要呈現在大眾面前,將優質的資源提供給使用者,讓數位典藏計畫的價 值和意義得以彰顯,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必須確保典藏質達到一定的水準,並堅持這樣的水準,而所謂的「水準」要如何規範和依循,就是理的精神所在。」


「我們的產是什麼」?
(討論:「在企業內部,落實理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員工,若企業員工都能重視質,以追求顧客滿意為導向,則企業所提供的產或服務必能獲得信賴,同時也提高組織的效能。
如果我們將這樣的觀念投射在數位典藏計畫中,那麼你我均是數位化過程中理的實踐者與把關者。」)

「我們的專案是否是ONE of A KIND」?
 我們過去的「經驗」是否可以做回顧檢討(Retrospective Reviews)來學習?
 我們是否應該採取「但求滿意」(SATISFICING的準則?
 我們是否可以做所謂的「異業交流學習」,譬如說,軟體工程學(Software Engineering)或「台灣高鐵的 Independent Validation & Verification制度」是否對我們很重要?
種種衡量與評價會怎麼驅動並改變組織的轉化 (How does measurement drive transformation?)




我們可以從The Juran Trilogy 朱蘭質三部曲 來了解理」
    朱蘭博士主張﹐質經營(managing for quality) 有一通用之方法﹐稱之為質三部曲。此一看法 乃朱蘭博士於1986年所提出﹐而後廣泛被業界所接受﹐成為理之基礎。

1. 質計畫(Quality Planning) :此階段之主旨在於規劃一流程﹐使流程能滿足客戶之需求。
2. 制(Quality Control) :此階段之主旨在於確保流程處於制狀態下﹐對於偶發之事故(Sporadic Spike) 有能力排除並防止再發!
3. 質改善(Quality Improvement) :此階段之主旨在於改善流程﹐使產能進一步取悅客戶!

 

此一三部曲取法自財務理之三部曲﹐一部份原因是高階主熟悉財務理三部曲﹐因此此一作法與說法﹐較容易說服高階主主(David Hsu)意見:其實此一三部曲與戴明之PDCA循環在本質上並無差異﹐質專家喜好創新名詞﹐拿來裝舊酒罷了!

參考資料:
1. 理三部曲 (華人戴明學院 鍾漢清譯)
2. Juran on Quality by Design: The New Steps for Planning Quality into Goods and Services
3. 朱蘭博士於ASQC 40周年(1986)年會所發表之論文 The Quality Trilogy(下載聯結)


我們再思考一套綜合的方法:質機能展開(QFD--美國協會( ASQ)將2007年的Shainin Medal頒給赤尾 洋二先生( AKAO Yoji , 1928-)。頒獎理由是他對QFD有卓越的貢獻:「及服務的設計,創(始提)案(creation )、發展並提倡一實用的問題解決方法論,即,質機能展開, 將顧客的需求,與企業的要求和技術能力對口一致 」("For his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s to pragmatic problem solving in desig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rough cre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as a methodology for aligning customer needs to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technical capabilities"赤尾先生自己的翻譯是:「顧客ニーズをまとめる方法論としての質機能展開を創案し、その発展と促進を通して製とサービスの設計における実践的問題解決への著 しい貢献」)。

我們再介紹英國質保証協會雙月刊的QFD重要論文QART--質保證審查技法 (Quality Assurance Review Technique,作者:R. A. Freund and H. B. Trulli,來源Quality Assurance ,Vol. 8, No.1, 1982.)並翻譯之。(未發行。這篇以美國軟糖為例,從顧客需求分析到製造程序的設計和種種質保證的展開圖表為主,由於圖表眾多而且環環相扣,所以暫時從略)。





QART技法;

質保證的(類似spreadsheet)全面展開方式中,有很多類似機能展開的手法。我特別挑選出 QART(Quality Assurance Review Technique質保證審查技法)它能快速提供主質保證計畫進行狀況摘要,並給負責執行的人完整進度報告。QART 的目的,在於協助吾人全神貫注於質保證的計畫和執行(不論是在起始期或需要更正,加速期),並能建立質保證活動的優先順位。 QART應用流程圖(flow chart),因果圖(Cause-and-effect diagram),因果流程圖(cause-and-effect flow diagram),優先順序評估審查(Priority evaluation reviews)保狀態評價(State-of-quality-assurance evaluations),使吾人能即時注意相關的質問題。作者:R. A. Freund and H. B. Trulli兩人當年為美國柯達公司主,資料發表在英國的:Quality Assurance ,Vol. 8, No.1, 1982.
   
    企業若想要有效地指揮某專案或計畫的職能,各階層主務必了解、掌握該計畫的質保證現況。由於各級主的層次和營業重點各不相同,所以所要求的情報深淺和涵蓋面也不一樣;因此,檢討及審查技法也要能有彈性,供適於各部門各階層的需要。QART能使較高階主了解:組織已採取所有必要的措施,並有系統地實行公司的質政策。同時,QART使中階主了解:那些質功能已有效地如期完成,或那些須要進一步改善。對於監督、工程、生產等理層次,QART能詳盡地分析保系統之每一單元,並決定資源分派的優先順序,以達成質保證目標。質保證活動要能合乎經濟效益而又有效率,並不能憑空獲得,而是有賴於所有負責質職能的人員通力合作才行。質保證不僅需要專業人員合作,而且要有行動策略才能成功。QART乃是針對此點而發,專為預防問題而企畫。同時,QART讓質保證需求有一動態軌跡可循,此為QART的審查策略。
基本單元
     QART是一套有彈性的優良制度,能監督產或服務的績效。因為物料、設備、方法、人員和顧客之需要,都不可能一成不變,所以有效的,是要連續評價制度之成效,期能末雨綢繆而非亡羊補牢。為了達成完整的績效審查,QART技巧包括下述五種圖表。
1. 流程圖:描述製造及服務活動過程之各種活動。
2. 因果圖:確認影響顧客的質參數,及這些參數變動的來源。
3. 因果流程圖:確認因果圖中製程或服務變動原因的控制點。
4. 優先順序評價審查:每個會影響質的地方,都做優先順序的評價,以免把資源浪費在次要地方。
5.質保證狀態評價:乃是一種即時能評估質保證現狀的技術。
    上述五種QART評價表,可供工程師或較高階主(取摘要)參考,為QART技法的作業工具,可構成重要的內部溝通單元,澄清之要求,也可以協助個人來溝通、瞭解和訓練。
  目的
     QART的基本用意,乃是要確認那些活動必須加以控制,或採取矯正措施,或督導那些延誤的活動,或者改正製程。
積極上進的人員,要隨時從下列三項活動中獲取詳細情報:
(1)獲得並確認各流程點的因果和作業單元。
(2)確認評價與控制點。
(3)要求界定及評價許多關鍵性問題。
———在製程改變或要加入新的質要求時,QART尤其有用。
    QART提供了清晰的圖表,讓人了解究竟在各質保證制度上,進度是否有延誤?是否在起步而已?是否步入發展及執行階段?是否界定完善或文件完備?透過適當的QART摘要報告,
1. 主可以知道尚有那些工作要加強。
2. 督導人員可確知那些地方須要立刻注意,並曉得優先順序,監督何者進度落後。
3. 工程師及生產人員可以有全盤性的了解,不致只會對某些重要性微不足道的事搶救或補救。





理學中著名的「質進展螺旋、PDCA」發展故事( 1939 -2003

This note give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origins of the The Spiral of Progress in Quality and PDCA/PDSA, that is the story of the spiral the loop and in quality profession since 1939. I pinpoint the original concept proposed by Dr. W. A. Shewhart (1939) and modified by Dr. W. Edwards Deming in Japan(JUSE, 1950) and Taiwan (CSQC,1970). I include the evolution of the spiral ( perhap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in Dr. J. M. Juran's editions of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andJuran on Quality Design. A focus is on the spiral as the "production system" (Deming, 1950) and the essential "a dynamic scientific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 of the PDCA/PDSA cycles. Experience curve strategy and compressed time-based competition in semiconductor industry is mentioned.


……我們必須正視的現象的一個要素:人類知識不可避免的不完美性,以及由於產生的對不斷交流和獲取知識的過程的需要。 …….
 []布魯斯‧考德威爾 .{哈耶克評傳Bruce Caldwell, Hayek's Challeng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of F.A. Hayek,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馮克利譯,商務印書館.2007 268頁【知識在社會中的應用】)


「 ……學生大為驚異,不明白為什麼教授拿起畫筆,把那幅畫改動『一點點兒』,就能產生奇蹟來。
……. 『那『一點點兒』,就是藝術中的一切。』 …….. 」(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演員自我修養 下卷』北京:中國電視出社,1961/2001 269 頁)


我近日(2006年4月)研究 Juran主編各 1951-1999 )的『質手冊』(Quality ControlHandbook)。,當初設定的主題之一是:『 Juran質三部曲的圖示法』是怎麼演變而成的? 不料,我意外中發現一有趣的故事: Juran理學中著名的「質進展螺旋」(在新產開發過程中,從概念的產生到將產交到顧客的手中:The Spiral of Progress in Quality, which sets out the sequence of "concept to customer" for new product activities ),可是,它為什麼在1999 年中卻消失了呢?

這樁事,也許類似科學發現史中所談的「優先權」( priority)相關的故事。

Juran的作中,「質進展螺旋」一直是必然會出現的用語。直到 1992 年他的新書『朱蘭論質設計』(Juran on Quality by Design : The New Steps for Planning Quality into Goods and Services By J. M. Juran,詳後文),都還如此。

不過,這真相在1996年 John Butman 寫的『朱蘭:有影響力的一生』中,業已提出它創始者為Deming 博士。其實,這在1985 年日本的『TQC 用語辭典』中即已提出來源說明。如下文所示。現在,我將它主要的發展文獻臚列來說明:

(一)spiral up(取自日本TQC 用語辭典』 )及Shewhart-Deming PDCD/PDSA Spiral
理)
在設計,製造,檢查,調查過程中,轉動戴明循環(即 PDCA理循環),使QC 水準(理水準)進步-向上提升( LEVEL UP )。

1950年,戴明博士在其對日本開設的『理八日課程』講義中,即,在「設計,製造,檢查,販賣,調查,再設計」之「戴明循環」的說明,有一句重要用語:「此一循環,最好採取螺旋(上升)方式。」( The cycle is best taken on a spiral. )。

此後,J. M. Juran博士也有類似的 PDCA理循環,說明如何(理水準)進步 -向上。案:請參考Juran: A Lifetime of Influence by John Butman (『朱蘭:有影響力的一生』--此書似乎尚未有翻譯,讀者可以從台大等圖書館找到)。該書 129頁說, Juran 後來將質諸職能的「原子圖」,推廣成像Deming的螺旋狀,並找出不變的順序…..( In later editions, and other writings, Juranbroadened the atom until it became a spiral, similar to Deming's, and identified the unvarying sequence of ... )

最近,本著「質要在各過程(工程)中做出來」的精神,某人將其中的理項目名確化,提出所謂「超級螺旋上升方式」的說法:一 .它容易看到的、沒有缺失的,迅速地加以標準化。二 .. 能集中注意力,將異常情況在早期就發現,並防止其再發生,以達成安定的質水準。(三浦 新、狩野紀昭、津田義和、大橋靖雄主編『TQC 用語辭典』,東京:日本規格協會,1985 234頁)

補充說明Deming博士後來將日本人根據他1950的講義發展出的理循環PDCA,改為 PDSA(Plan-Do-Study-Act),並一直稱其為(The Shewhart Cycle)。這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1950年的「一講」中利用 W. A. Shewhart的1939年名著中的一段話並發揚之:「…..舊方法:製造廠商常認為製造包含(設計-製造-試銷)三個步驟,1圖所示。其成功則要靠猜測:猜測那一種式樣及設計的產將可銷售、要製造多少數量。在舊的方法中,這三個步驟如2圖所示,是完全各自獨立的。
在新的方法中,理部門引進了消費者調查這4個步驟,對於這四個步驟的運行,如一圓圈,週而復始,如3 圖所示,它和2圖那種直線情形不同。
設計產(用適當的試驗)。
在生產線及實驗室進行製造和試驗。
送入市場。
藉市場調查來試驗產在使用時的情形,找出顧客對它的看法,以及為什麼非顧客不去購買它。
依照消費者對質和價格的反應,重新設計產按照上項循環程序,繼續週而復始。…….. 另一個更好的方法是,從小規模的產製造和銷售開始,按照市場情況發展之速率,在穩定的經濟基礎上來擴展它的生產,隨時按照消費者的需要和反應,重新設計產這種循環就像一個螺旋形,如 4圖所示。」 W. Edwards Deming 著『九講』劉振譯,台北:中華民國學會1970 5-6 頁。)

W. A. Shewhart 原先說法是:舊法為直線式的,設計(訂規格)- 製造-檢驗(specification, manufacturing, and inspection. 用現在的通用語言是design-build-inspect),而他建議將它改成持續的圓環式的,即,檢驗兼作「回饋」用。弟45頁的原文為:「這三步驟構成一獲取知識的動態科學過程。根據這樣的觀點,或許最好將它們顯示成一種上升的螺旋進程,逐漸接近理想狀況下的圓形…….」 ("The three steps constitute a dynamic scientific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From this view point, it might be better to show them as forming as a sort of spiral gradually approaching a circular path which would  represent the idealized case…")
Shewhart , Walter A. Statistical Methods from the Viewpoint of Quality Control Washington , D. C.: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1939, p.45. 這本書是Shewhart在美國農業部的演講,動筆做注解的、主編的,為W. Edwards. Deming 


(二) 質量螺旋上升過程 spiral of progress in quality

美國質量專家朱蘭博士把產質量的產生和改進過程描繪成螺旋上升過程,這些活動包括廠內的與廠外的,為了實現適用性,必須完成許多活動和任務,稱之為質量職能,這個螺旋形的活動過程是從市場調查起始升,隨後進行開發、設計 …….直到銷售、服務,然後反饋回到市場調查,就這樣一還接一環,循環不已,並且一級比一級高,每經過一次螺旋上升,就意味著產適用性的進一步增強。」(蒲倫昌主編『質量理辭典』,北京:中國經濟出社, 1992 227頁)





(三)Juran 主編各的『質手冊』(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 ),又是怎麼說這的呢?

這在1974,圖 2.2)中華民國學會CSQC)稱為「質進展圖」(其中翻譯有錯字及不清楚處):研究、發展、設計、規格、製造計畫、採購(+供應商)、建立設備 - 生產、製程制、檢驗、測試、出售、服務(批發-零售 -使用- 維護)、….. 研究、發展、設計、規格、 ……

 1988)中,稱為「質進展螺旋圖」(The s piral of progress in quality. .p.2.5)其中加了「回饋」一項:市場研究、產發展、設計、規格、製造計畫、採購(+供應商)、生產:製程制、檢驗;測試、行銷、顧客服務(批發 -零售- 使用 -回饋)、….. 市場研究 …….…..

這一螺旋圖(The Spiral),在 1992的『朱蘭論質設計』中,還引用數次(稱為"發展階段系統( the phase system)",  pp.161-63 等:Spiral of Progress in Quality, p. 161- 162, p.164, p.196, p. 204)。

補充說明:原則上,針對該螺旋的每一發展階段,我們可以一節探討它所要做的事項和注意/控制項目等;同理,它們都要在質機能展開(QFD )設一"質表""特性矩陣 "來表示它們。

真正重要的是對每一階段的各種情況做詳細的研究。我們可從汽車業知道各公司得新車種的開發策略和方式都是相當不同的,參考Michael A. Cusumano ( )Kentaro Nobeoka『超越精實思想:多專案開發理方式如何讓豐田等公司的產開發轉型』-- LEAN的著名書籍『改變世界的機器』( "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沈希瑾等多人譯,北京:商務,1999) ;『臨界生產方式改變世界的企業經營體制』台北:中華企業理中心,1994年。】等,其中舉的例,都屬「單專案理」方式,比起真正的「產開發採多專案理」方式之綜效力,遜色多了(這是該書之主題,其實美國還有世界各同盟公司共同開發一系列車之「跨國多專案理」方式,或許是未來之趨勢)。 
職能的運作和發揮,當然要隨著開發階段的策略之不同而適應。我們知道,隨產業不同,一般產的開發到完成所花的時間從數月(筆記型電腦)到數年(汽車)不等,再加上生產和銷售的"壽命 "職能要掌握這種"總生命周期"質保證和服務,因此它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該公司為多國籍、多事業部制之企業,像 Sony等等公司,那麼「螺旋」對它有什麼樣的挑戰呢?

(四)壓縮「實驗-學習周期時間」下的「質進展螺旋圖」

1960年代,-實務界開始了解到,競爭市場中的整體產業的累積產量,對於定植的售價是有約10-30% 的壓低作用(此為「經驗曲線作用」)。半導體產業大廠如TI公司,也了解到製造周期時間(Cycle Time)對於良率、成本的影響力甚大。

Shewhart (1939)PDSA「知識取得」說法,成為90 年代的「知識理與組織學習」等領域的主流,雖然它們的說法是重新包裝,採取不同的術語。研究員快速的運作每一輪的PDSA,來取得結果並檢討-學習 -創新,這「招」正是90年代美國在半導體等產業打敗日本的根本道理,參考(美)托姆克著『重在實驗』 (高玉芳 曹建海譯,北京:中信出社, 20053 章「實驗與學習」;Experimentation Matters: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Innovation by Stefan H Thomke, Cambridg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 2003 )PDSA在那兒換成「設計 -建造-運行-分析」四步驟迭代循環實驗(pp.68-9 )。美國超越日韓的部份原因是:「在於實驗策略的變革……這幾家公司在縮短回饋時間,加速學習的同時,投巨資擴大可進行成千上百萬次實驗的設備能力…… 提高實驗的逼真度…..保證了絕大多數的學習可以應用到批量生產上。」(80頁;字句更改過。)










calculated risk noun [C]
a risk which you consider worth taking because the result, if it is successful, will be so good:
The director took a calculated risk in giving the film's main role to an unknown actor.

(from 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4. Willian D. Vinson Donald F. Heany 1977)〝Is Quality out of Control?(質設計展開圖法)〞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
關於產開發之稽核﹐Juran 在他的 Juran on Quality by Design 提出關鍵問題(Key Questions):

1. 開發記錄之完整性(包括那些成功的﹑失敗的﹑幾乎成功的案例)
2. 新產開發時間(cycle time from concept to customer)﹐與競爭者間之比較。
3. 是否有新產開發績效之評核標準?
4. 與新產開發相關之質失敗成本為何?
5. 質系統是否能對新產開發所導致之問題提供預警(early warning)?
6. 舊產之長期問題是否在新產開發時提出解決之道?
7. 新產開發人員是否接受質工具之教育訓練?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