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新春聯誼餐會(小部分){中華民國民國品質發展史}

通 知 九十八年一月六日
本學會第三十七屆理監事會及各工作委員會等新春聯誼餐會訂於民國九十八年二月六日(農曆一月十二日)(星期五)下午六點正,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35巷3號『福賓餐廳』舉行,茲檢附回函一紙,......

****
感謝

賴丹桂女士贈CNS 標準

****
五點出發 先到簡家將"品質將軍"一書送他們夫婦 宋先生之舊識


"簡兄
雖然你現在還不是什麼委員會的委員
不過我想你去報名應該沒問題
另外一管道是所謂 QKC QUALITY KNOWLEDGE NETWORK 月會 "
"漢清,

和你通話後, 我想還是不去較好, 以免為難主辦人.

你那天有空, 我們喝咖啡聊聊?

英哲"

******

"服務業委員會"
主委 楊老師 說最近要出書 (似乎數本)....我從他的名片才知道中原的IE系也"充實"成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System Engineering
他說主持的"品質(研究)中心"要多辦活動
我說像他這種高產出的老師 應該寫年報
譬如說十幾年前 CP張先生還出他們的年度精華集

hc"由於你從臨座upgraded 到主座
所以沒拿到 弟等去年的出書 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 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 iii (再續前緣)"
王老師處可能還有存書 我建議先就近取一本 我之後再補給王老師

王老師: " 我手頭還有三本,星期一我會送一本去給楊老師。
Sundye "


散場之後 林副還要我們殺"剩餘酒肉"等
有一位"服務業委員會"的 老師:鍾秀敏 (酒之風月──100種雞尾酒調法 )
穿了兩套(內外)最流行的娃娃裝
被林副不解風情地笑是孕婦裝

酒之風月─100種雞尾酒調法 :鍾秀敏


******
可靠度委員會
簡英哲博士

("me: 我前天去一歸國同事簡英哲 ( Motorola SPS R&QA Manager )家"
簡博士夫婦今天回訪 他參加過1978年來台的講習會 他說可以看出Deming博士是有(救世)熱情的人 (p.49))
台灣戴明圈: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 iii (再續前緣)

我今晚巧遇 csq 可靠度的主委 副院長 起明 (聖德基督學院 )
他交待大家彼此保持連絡

*****

吃飯之後 總要寫點東西 :新春聯誼餐會(小部分)

飽食之外 或可以異業觀摩一番

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Interlocution: A Thematic History of Taiwanese Sociology, 1945-2005

 本書討論台灣社會學從1945年至今的發展,
藉由幾個重要領域的回顧,勾繪出台灣社會學整體發展的面貌、成就、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契機。主要的內容 包含了戰後至今的台灣社會學所處理的課題及其成果,以及不同課題的研究成果間之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相較於西方社會學的相關領域,台灣社會學發 展之特徵。本書也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考察台灣社會學的知識發展、學術制度與社會脈絡。最後,本書呈現了這些研究成果所隱含的「台灣社會」。簡言之,本書各 章作者從具體的課題(如家庭、企業、公民社會與移民章)、概念化的方式(如性別、國家、族群章)以及與西方理論的關係(如階層、勞動章)等面向,檢視台灣 社會學發展史,共同勾勒出台灣的「社會學」圖像與「社會」圖像。

  台灣的社會學研究自始即與西方社會學緊密關連,過去60年的社會學發展 中,不同研究者從初始援引西方社會學的論點,進而運用、驗證與修正這些論點,近年來則引入新的面向與觀點,甚或提出挑戰。面對國際化的潮流,本書主張真正 的國際化乃是透過台灣社會的研究,證明從西方社會發展出來的理論只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未來更應積極努力,藉由台灣社會的研究成果,提出足以與西方理論相 提並論、甚至可以將其含括的論點,邁向更開闊的學術高原!


《群學爭鳴》序



"
本書的由來,始於2005年3月,數十位不同分支領域的社會學者開始了「閉門」 會議,集體討論要回顧的課題、如何回顧等問題。閉門會議持續到當年6月,接著各人開始撰寫論文。隔年(2006年)4月,論文初稿完成時,在龍潭渴望園區 召開「移地會議」,每篇論文邀請兩位學者評論。在兩夜三天的討論中,最常被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挑選了這些領域,而不是其他的領域?而在特定的分支領域 中,為什麼只選擇這些研究成果,而不是其他?本書的原初計畫,十分務實,也就是先針對戰後台灣社會學較有成果的課題,邀集相關的同仁來回顧。但在計畫執行 過程中,有些同仁因為不同的原因退出撰寫計畫,因而未能有更全面的回顧。此外,任何回顧,一定是採取特定觀點,從而在素材的選擇與評論上,必然挂一漏萬。 本書只能說是「拋磚引玉」,作者們追求的並不是窮盡的涵蓋,而是在我們所選擇的領域與素材中,做出實質的、深刻的與批判的回顧,藉此促成其他領域、從其他 觀點做出來的回顧。......



本書的由來,始於2005年3月,數十位不同分支領域的社會學者開始了「閉門」 會議,集體討論要回顧的課題、如何回顧等問題。閉門會議持續到當年6月,接著各人開始撰寫論文。隔年(2006年)4月,論文初稿完成時,在龍潭渴望園區 召開「移地會議」,每篇論文邀請兩位學者評論。在兩夜三天的討論中,最常被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挑選了這些領域,而不是其他的領域?而在特定的分支領域 中,為什麼只選擇這些研究成果,而不是其他?本書的原初計畫,十分務實,也就是先針對戰後台灣社會學較有成果的課題,邀集相關的同仁來回顧。但在計畫執行 過程中,有些同仁因為不同的原因退出撰寫計畫,因而未能有更全面的回顧。此外,任何回顧,一定是採取特定觀點,從而在素材的選擇與評論上,必然挂一漏萬。 本書只能說是「拋磚引玉」,作者們追求的並不是窮盡的涵蓋,而是在我們所選擇的領域與素材中,做出實質的、深刻的與批判的回顧,藉此促成其他領域、從其他 觀點做出來的回顧。"


*****2006
我在simon university 說過,{中華民國民國品質發展史}等書,忽視消基會,真不可思議。

我多年前在deming.com.tw提到:10幾年前,日本名作家司馬遼太郎夫婦對台灣騎樓間各搞各的高度,多可惜…….今年談台北公車站牌之高度差距不小…..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