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村」遊記:戴明學院2012年年會……
陳寬仁2012年10月15日來信向我們致謝:
昨晚清點禮物多多,感謝感謝!
今天上午下樓去付水果錢,賣水果的說,賣了幾年水果,沒見你們這樣吃過飯,再來這邊拼葫蘆桌吃水果喝紅酒的。
我們還上山開討論會。打破三項記錄:「養生村」「品質學會」「華人戴明學院」。
話要從養生文化村之旅 (2012年10月14日)說起。那天有15位朋友參加盛會。他們是:鍾漢清、劉玉燕、官生平、石玉立、林公孚、蕭亞洲、王治翰、翁辰修、潘耀徽、張有成、盧瑞彥、趙民德、劉健雄、來新陽、楊錦洲等。請參考本書封底的合照。它是華人戴明學院2012年年會……也可稱之為《記「養生村」、「品質學會」、「華人戴明學院」》
參加者都是品質學會的資深會員。我們分搭四五輛車,分別從台北和桃園往養生村會合。從九點多起,我們先後到達陳老師住的基地,它佔地約33公頃。陳老師逐一跟我們介紹各棟主要建築和一些特殊的樓層,譬如說有各大宗教的禮堂,陳老師說他正在運作,希望請王晃三可以上來講道。
許多人陸續攜禮物造訪陳老師,房間房外恰巧有幾張沙發和椅座,所以眾人分屋內和屋外兩處聊天。房內設施五臟俱全,而比較少用到的是廚房,因為共用的自助餐很方便。
午餐:陳老師建議嚐試養生餐,難得趁機感覺一下。由於是假日,訪客不少,所以我們決定11點半都去排隊買餐點。我們夫婦與趙民德跟一位老婦人談天,她已住在養生村六年,談她的居住經驗和看法。相談甚歡。
飯後,陳老師招待我們吃水果,而兵工朋友們也找到一位學長,87歲的鄭義波將軍也是村民,一起座談 ── 鄭將軍跟我們說,他每天晨間與傍晚各出外運動約一小時多,最近一次,不幸給某人意外打開的消防栓的水柱邊的餘威給震垮,跌倒,送醫的情形。當時在座兵工校友有五六人,官生平談起當年清華數學研究所進修時,作業研究是簡立教的,簡曾是中正理工學院中將院長,所以他也應算兵工一份子。
我們夫婦上樓去取王治翰送的葡萄酒和林公孚送的花生;陳老師跟我們解釋牆上美國海軍研究院的相片,它原是一西班牙風的大旅館,屋主後來捐給政府辦理海軍研究院,條件是保持原來建築風貌。
我們隨後去登小山丘的步道,並在山間一大涼亭下隨意「坐談」。情形請參考下面的照片,又請參考「新經濟學與台灣戴明圈」http://demingcircle.blogspot.tw中的「養生村之旅 (2012年10月14日)」,「華人戴明學院10月/11月活動通知」等文章。
大家彼此自我介紹時最精彩;林公孚要我說點華人戴明學院年會的開場白;我原先計畫的重要內容:1. Dr. Deming在1980年的一些故事。2. 談Bill在1972-73年在紐約大學上課時的講義/補充教材。我事前預備的說法為:
|
|
|
|
這次的養生文化村之旅,大家很踴躍,是破紀錄的。我想大家的真心目的,無疑是要來看陳老師,戴明博士紀念云云,也是個美麗的巧合。正如去年6月15日我去中原大學的IE & Systems Engineering研究所,為晃三兄補做70歲生日,那天也是我崇拜的Herbert A
Simon 的冥誕。所以我們今日的聚會,是交誼為主。
今天是Dr. W. Edwards Deming
(1900-1993) 的冥誕。可我們華人戴明學院的慶生會選在這兒,原想一箭雙雕,一齊祝福陳寬仁老師80歲生日。這兩全其美的點子,是官生平夫婦的大貢獻。從某意義來說,這點子拯救我們夫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第一批知道陳老師喬遷之消息,玉燕是學建築的,當然不會錯過到貴寶地參訪的機會,所以很早預約來拜訪的。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到今天才登門賀壽。
陳老師遷來這兒,早期給我們的電郵的內容最美,譬如說,他沉醉在24小時古典音樂台(卡拉揚指揮),這件事,我還跟他抬槓說,閉起眼睛來指揮時的「指揮角色」,究竟有什麼用!(試比較隔天15日, 陳老師轉傳You Tube的《令人難以置信7歲指揮家》(Unbelievable - Edward
Yudenich - 7 years old conductor),他有模有樣地指揮史特勞斯的《蝙蝠序曲》(Overture to " The Bat ")。)
我最感謝陳老師親自拍養生村的照片,送給我們過癮。這段期間,許多朋友都來過了,譬如說,官生平兄來訪並帶陳老師去見某位校友朋友,陳老師很感動,將這事寫出來,與我們分享。
記「養生之旅」
各位老友:有一段時間沒有與各位通e-mail,因為電腦關機了;為什麼關機?因為搬遷。我的郵寄地址是「桃園縣龜山鄉長青路二號長庚養生文化村23618室」。
為什麼搬遷?因為要改變生活環境。說來話長:我曾因長期半夜會咳醒,前年去榮總看胸腔內科主任江啟輝大夫,做了好幾項檢查,並做了電腦斷層。判定是肺下葉微細氣管有萎縮現象,於是開始吃藥和吸藥;去年又做一次電腦斷層,沒有改善,醫生說我抽煙。
我說:那是民國五十二三年間的事,我任實習工廠廠長,每月公家配發一條香煙,所謂是「領導煙」(找技工來談話要抽煙) 廠長卸任就不抽了。今年又做電腦斷層檢查,狀況仍不好。
醫生讓助理與我討論一陣。原來,我的書房窗外一條巷子是傳統菜市場,每晚半夜以後,他們為了早晨買賣,開始準備,油炸魚、油炸肉、炒辣椒、炒大蒜等等。我正好開始工作到二點,所以每晚呼吸油氣多年。醫生強烈建議:我必須改變生活環境。
一再考慮,結論:是我搬來養生村住,養病,希望改善肺臟健康。養生村設施很不錯。歡迎來參觀,可以招待你吃講究健康營養的自助餐。
養生滿月
入住長庚養生文化村已經一個多月了。期中曾有三次正式被訪問:訪問的主題:是入住的適應性如何?二次是實習學生,一次是志工。
現在有些大學開設所謂是「銀髮產業」、「老人福祉」等系所。
明志大學四年級要來實習二個學期,朝陽大學是一學期。每天來村中擔任義工,有專人指導,分配工作,晚上住在桃園長庚醫院學生宿舍。另外有一種社會志工,則比較正式一點,要經過一點訓練才能擔任,訪問報告據說要列入統計。
學生來訪問,反而是我倒過來教他們該如何寫報告。
社會志工來的是一位李淑麗和姓戴的女士。也許戴女士資歷較淺,是隨伴來學習的;所以、問答大多數是李女士開口。原來,村內住民有人願任志工;村外也有人來村擔任志工,輪流來實施所謂的社會工作。主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會來養生村?入住以來感覺如何等等。我的回答:前者是來養病;後者因為自己知道為什麼要來,所以決心改變生活習慣,要早睡早起,多運動;至於感覺,則是安靜。非常的靜,環境安靜,以及一種無法形容的心靈寧靜。聽說過村中有人成天往台北跑,我不懂既然要進來住,又不忘世俗。我是除非有事,否則、真不想出去。至於自然想要做的事則尚未開始,心情似乎沒有完全平靜下來,思考尚未能專注。尤其已排定四月十三日、要去國防理工學院做一場對全院的演講。
入村以來,我自己已經感覺到身體上有改變。
首先是便祕現象完全消失了。該是飲食的緣故。不但奉行「五蔬果原則」,更有過之。睡眠、雖然仍要吃藥才會想睡,已很少半夜咳醒。早起、先在陽台,面對一片翠綠色的山坡,在不知其名的鳥叫啾啾聲中,做深呼吸運動。在大樓裡,只為吃飯和打開水,一天就要走上好幾千步,有時也會故意多繞一圈。因為天氣關係,標高125m的後山只走過二三次,走一次保證一身大汗。
我問志工:有沒有進來住,然後又搬出去的?李女士說有。有人是不耐煩寂靜;有人則嫌飲食單調;有部份是自己想不開,覺得是被兒女拋棄而送進來的,會鬧著要回家。我自己在電梯中、在開水機旁,曾經聽到,有人肯定的說:「我住了三年多啦!」「這裡就是家咯!」「一開始、我就住進來,住了七年八個月啦!」我麼!「哦,你是才進來的!」是。我才進住了一個多月。所以、還沒有肯定的意見。雖然、村裡發現住了多年的三位兵工校友。
一個極大的意外:電視接通之後一個月的試看期間,發現了一個完全沒有廣告24小時播放古典音樂的頻道。
以前都是聽古典音樂而已,偶然有機會看一二片DVD,也都是比較普遍的樂曲。這回是高解象的視聽,第一感覺就是說不出的異乎尋常。不免花了不少時間面對電視。有華格納或莫札特的歌劇,太多太多是不懂;有許多是知識以外的作曲家和樂章。有一次,欣賞了整場演出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事後,立刻把電視關掉(暫時不要其他聲音干擾),在寂靜中回味,那種洗滌心靈的視聽感覺,真是無法以任何文字或言語來形容。
猜測那Unitel Classica頻道是德國製作(字幕全是看不懂的德文),節目前後大多數有柏林一字,偶然有慕尼黑、德萊斯敦、維也納、阿姆斯特丹、華沙、哥本哈根等的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出。視聽過程中,感受到「這是歐洲文化!」尤其是德國文化!樂團中一百多位樂手、各自以不同的樂器演奏各自的曲譜;二位男高音、二位女高音領導一個六七十人的合唱團,齊聲和唱;在指揮的示意中,以微秒不差(成語「分秒不差」應已不適用於今日社會啦!應該用「微秒」表示)的運作技術發出聲音成果。 早年、不知是誰把Symphony譯為「交響樂」!真是的!「樂響」如不能「交」那怎麼能聽!用品質科學的話來說,這不就是精密準確嗎?也許要比六個標準差更加精密準確。
不覺另外又想到:要把「差不多先生」趕出我們社會,應該提倡「音樂教育」,尤其是「群體的合作表演」。在大合唱的團體中,有誰可以唱得快一點或是慢一點嗎?」
2012年年初,陳老師搬家到林口長庚的養生文化村,讓我想起連雅堂在1912年想到「(西)
湖上居」、「青山青史各千年」── 陳老師到此寶地,一定要把回憶錄《陳寬仁:八分之六》完稿。
我想這兒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以後再分享。我說過,形式上今天要花三分鐘介紹此行原來的「宗旨」:所以我就先講點Dr.
Deming的故事。
我原先想報告2008年Bill Scherkenbach給我看的一檔案。那是他1972-73年在紐約大學上課的講義∕補充教材,全部都是Dr.
Deming準備的資料,沒有Bill的筆記。我曾請徐歷昌先生將它們製成電子檔,特此謝謝他。這檔案裏面,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估算美國某鐵路公司的成本的個案。這應該是他當該公司顧問上法庭做証等的資料。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種公共服務公司,如台灣電力公司等,一直是很重要的分析性研究/改善研究的主題。
我們應該知道,陳寬仁是國內的「工程經濟」領域之專家,而Dr. Deming 是無師自通的經濟學家,大家應該想想他的最後一本著作,書名取為《新經濟學:產、學、官一體適用》;他在某篇論文說,從此不再相信所謂的「成本/效益」法分析 ── 這篇《品質管制月刊》刊登過,可能是王晃三特約主編的 (該期還有中原某學生訪問Dr. Deming,真是好玩。) 我提這些,無非是懺悔我應該依《新經濟學》的精神,將拙著《品質成本管理》重寫一遍。
以上是最初的想法,後來我覺得這樣講太嚴肅了。今天幸逢陳老師八秩好日子,或許講講Dr.
Deming在1980年的一些故事,也許很有意思的。1980年是他「時來運轉」的一年。
我的第一點心得是大家應該祈禱自己活得久點。Dr. Deming的秘書花兩頁寫他的「一些重要的生日」,是從83歲寫起,[2]戴明博士83歲生日 (1983.10.14):「今天從各城市的許多客戶給他六次的驚喜!麻州小姐也來湊熱鬧。各場慶生會的主持人有:Bob King , Western Electric公司;Jim Olson,
AT&T公司總經理;William Hoglund Pontiac汽車公司 (通用集團);Bill Scjerkenbach當時任職Ford汽車公司;Mr. Jim Henry (Eastern Motor Carriers Association)。」
1980年的幾件要事為:
1. 1980年6月有兩件要事:一是他為故友的傑作之重印寫《序言》,該書12月出版。台灣隔年就有翻印本。[3] 它的譯文請參考:《戴明博士文選:統計品管到淵博知識》,頁149-153。趙民德先生說過,他60年代起在美國Bell Labs的應用統計部門任職,它是Shewhart博士創立的。
3. 他的顧問工作一定照常運作 (譬如說,《轉危為安‧第一章》範例的那家Nashua公司,只不過下半年的演講次數一定暴增,因為NBC的節目播放後,邀約電話讓他的秘書接到手軟。他著名的「四天研習會」如果在上半年有開班的話,報名人數可能不到十來位。1981年起,每次研習會的人數都超過500人。
4. 一些大學開課如紐約大學 (約1983年,此校商學院修他的課的有150名學生。),華盛頓的某大學也很重要。接下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設戴明中心……
5. 準備出書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1982,此書是試用版,這本書至晚從1979年開始寫。……1986年再版改名為《轉危為安》(Out of the Crisis. “The MIT Press”)。Dr. Deming 是老式的統計學家,統計學界的名家如John Tukey教授的《探索式數據分析》(EDA)等書的出版,也採此方式,這是一種品質保證的方法。
6. 我簡單地報告他的寫作方式,我猜論文和書都一樣。由於他很忙,外出做事的機會很多。他中年時的專業統計書都是約每10年出版一本:他利用時間,一段或一行地寫在紙條上,回到辦公室再交給秘書打字。我比較好奇的是,在沒有個人電腦或文書處理器時,秘書事如何運作。美國這方面的秘書科技,起碼在20世紀初就很發達,譬如說Dr Deming 30年代在美國農業部研究所 (Washington,
D.C., The Graduate
School,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的主編一系列的統計書籍,就是由聽打秘書謄寫出初稿,再由他「編輯」,出版的。這種方式的書有Walter Shewhart, (1939). Statistical
method from the viepoint of quality control. (W. Edwards Deming 作序) 等。各位,我們現在寫書的工具很強,可是思想內容的質量呢?
附錄:陳寬仁的一些精彩的「電子郵件」
[1] 我耐不住誘惑,拆包裝一探究竟。2008年買的「山塘狸貓」。它們(七隻,備架子和玻璃盒)「姑蘇藝人金衛東以手工製作最古老的玩具。把玩時將左手以空拳握住底部,相當音箱,張合調音;右手抹線、抖線、晃線製造音響,模擬動物叫聲等,多方嘗試,樂趣無比。」 (表演請參考蘇州可愛的山塘狸貓 - YouTube ) 1992年過蘇州火車站,彷彿是60年代的新竹站。我可能在2004年去過蘇州一天,看拙政園,失望。大吃一頓,還不錯。2010年世博期間到那兒上過2天課:只緣身在此山中……)
[2] 參考:Kilian, Cecelia S (1992). The World of W.
Edwards Deming - 2nd Edition. SPC Press, Inc. pp.265-66。
[3] Shewhart, Walter A (1930). 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 / 50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ve Issue.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December 19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