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2006年W. Edwards Deming 博士紀念交流會

2006年W. Edwards Deming 博士紀念交流會



時間:10月14日(周六),1030-1630

地點:華人戴明博士研習中心
《新北投新民路一巷5號6樓(過新民國中在新民路25號後,左轉十公尺「貴園別莊」內):開車很方便 附近新民國中巷有許多停車位》。


議程:1030-1100 見面認識
1100-1230談戴明的作品在台灣:翻譯之「質」、「量」和吸收(鍾漢清)
1230-1330- 午餐
1330-1430 改善與裝配設計(徐歷昌)
1440-1510 台灣尋智圈(何哲文:"新生代*看戴明理論與應用";上課中,文本納入討論)
1520-1540 {戴明思想在學校}(陳長仁、鍾漢清)
1540-1600 談螺絲業的品管(郭展銓)
1600-1630 其他主題和討論

報名:hcsimonl@gmail.com 02-23650127

費用:自費參加,茶水招待。如果你要討論的文本,工本費300元。


* 新生代:我(hc)知道這 “Ctrl+c”和Ctrl+v”的說法,是從何先生處學來的。

「经查:谢老师的《独立的司法与可诉的法》一文已在《法律科学》1999年第
1期(总第93期)上公开发表;而崔自力副教授《论法的可诉性》一文则发表在《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22卷第4期。粗略地对照一下,我们便可发现崔自力副教授的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Ctrl+c”和Ctrl+v”的产物。」


客來深巷中(王維)。
十月,秋高氣爽、風光好。我們(回)到新北投,再次享受友情,緬懷花間笑語聲。
催客聞山響(王維)。
Quote: "All things on earth point home in old October: sailors to sea, travellers to walls and fences, hunters to field and hollow and the long voice of the hounds, the lover to the love he has forsaken." — Thomas Wolfe
Posted by HC at 2006-10-03 06:27:20
「…….雷姆尼克是頗有遠見 的。他上任之初就強調《紐約客》應該恪守並發展其吸引讀者的基本要素——真實的、深度的、有爭議性的報導。在快速閱讀的時代,這一方針已經被許多出版人摒 棄,認為現時讀者是沒有興趣坐下來,靜心讀上一篇上萬字的,和他們日常生活或許並不密切相關的文章的。但是,“或許他們拿到雜誌,在自家的客廳裏坐下來翻 閱的時候,只會有耐心讀一些短小的城市文化新聞。而在第二天早上,坐在上班的火車、地鐵裏的時候,他們或許就會發現原來伊拉克的戰場上發生過了這樣的事 情……”雷姆尼克這樣解釋道。

這一策略確實奏效。事實說明,還是有許多高素質的讀者對《紐約客》文風獨特、調查深入的文章充滿了閱讀興趣。

雷姆尼克還是一位政治目光敏銳的編輯。2004年,從不參與美國政界選舉的《紐約客》破天荒地表示支持共和黨人約翰•克利競選美國總統。雷姆尼克說這樣做 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和關注該雜誌。在評價伊拉克戰爭的時候,他認為美國大部分媒體都在說謊,他不希望《紐約客》也成為掩蓋戰爭事實的一員。在《時 代週刊》和《新聞週刊》越來越缺乏國內和國際報導的時候,《紐約客》的地位變得日益重要。

《紐約客》還宣佈,到今年年底將再次更新它的網站,加入更多的視頻、音頻、Flash與其他和讀者互動的功能。《紐約客》將在網站上開闢博客空間,主編親自坐鎮,以此為論壇,與《紐約客》的供稿作家、編輯記者和讀者開展討論。

最近,《紐約客》還推出了兩套紀念版的DVD,一版名為《完全的紐約客》,其中共包含了《紐約客》創刊八十年以來所有的文章,共4109篇。」
---“《纽约客》扭亏为盈迎来第二春” 作者:{文匯讀書周報,2006-09-29}特约撰稿乔艾报道乔艾

評: 這篇,將民主黨共和黨弄混了。「八十年以來所有的文章,共4109篇」其實是4000多期(OVER 4000issues),共8張DVD.。

這本The New Yorker雜誌似乎沒出現在Deming的著作中,不過他真是 “紐約客”,在紐約大學兼課50餘年,市內有小套房可招待來訪之師生。他還在市內被搶,拒絕搶匪而遭殃住院,這都有紀錄…..
Posted by HC at 2006-10-03 07:59:51
其實The New Yorker【1981年4月6日和13日兩期報導美國Three Mile Island的核電廠災難】 出現過在{轉危為安(OOTC) 末章}談工程師對於災難的預測是無法確切的。這牽涉到知識論。或一句話,人非神仙。

有趣的是,1982年版索引採取”The New Yorker”,而1986年版採取”Three Mile Island”。
*****

其實整個Deming晚年著作中的一關鍵字眼就是job,工作(機會)。這是公司的重要職責。
本周開始發佈諾貝爾獎。Deming 在OOTC中說80位美國諾貝爾獎得主都有終生職的地位,工作完全有保障。如果員工無法安心在組織中工作,更談不上工作之品質。
------
我昨日寫”該唾棄 傑克.威爾許 的狂言”:

這位 傑克.威爾許 在聯合報與他太太推出什麼專欄,賣的盡是美國「可能」最爛的管理實務,並強姦行銷與策略字眼differentiation,應該予以譴責。

「來自吉隆坡的谷澤問:我真心支持依員工表現決定升遷及裁員的差異化管理制度(differentiation),把員工分為績效最優的前20%、績效中 間的70%,和較差的最後10%,建立「不長進則淘汰」的標準。但執行時很容易遭到百般抗拒,要如何解決?」(傑克.威爾許專欄》實施差異化管理 急不得 【經濟日報/編譯 謝璦竹】 2006.10.02 )

「……差異化管理是什麼?簡單地說,它的精神是「擁有最優秀人才的團隊才能取勝」。要是你不同意上述原則,永遠不可能了解差異化管理。如果你同意,那麼這 套制度可以提供你達成上述目標的方法。如何達成?首先,大方地獎勵團隊裡的明星,不只在荷包上,也要讓他們的心理感到滿足,這樣才能留住最好的人才,讓他 們發揮最大才能;積極開發中間的70%的潛能,給予訓練跟個別指導;去除墊底的10%,好讓新血可以加入。…….」




我們知道一個人在組織中的績效並不是他/個人的表現而已,還有更多的環境因素(系統等共同原因)和互動、變異,需要長時間才能確認,所以遴選員工要慎始。員工的表現和主管的領導可能有莫大之關係。他們更不應該用粗糙的”(年度)考績制”或強制排序法來合理化。
Posted by hc at 2006-10-03 08:40:36
《危机》{文匯讀書周報,2006-09-29}作者:周敏

罗宾•库克的名字在中国读者中并不陌生。自从《昏迷》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罗宾就一举成为纽约时报排行榜的头名,并被称为医学惊悚小说的创始人。他每年都会创作二至三部小说,虽然速度惊人,但部部畅销。今年8月推出最新悬疑惊悚小说《危机》。

克拉格医生的一位女病人去世,发病时她曾电话询问克拉格,而医生却只当她是怀疑病症再次发作,结果延误医疗时机。病人的丈夫将医生告上法庭。在这危急时 刻,医生太太找来人在纽约的哥哥杰克帮忙。杰克和克拉格素有摩擦,但身为医药检查官的他又不能袖手旁观,但他万没料到,尸检的结果竟是个潘多拉盒子…… 《危机》同时涉及到一个在当今美国颇有争议的话题,即是不是该为富人提供更加昂贵也更加周到的医疗服务。(周敏)
Crisis By Robin Cook Putnan Adult 2006年8月版

評:這篇報導可能有的問題:將出版商號拼錯:應該是Putnam。
Crisis by Robin Cook. Hardcover: 480 pages; Publisher: Putnam Adult (August 8, 2006); Language: English; ISBN: 0399153578
書名Crisis 可能是雙關語,因為在醫療上CRISIS指”(病情)轉機”。
Wikipedia
crisis
A crisis (plural: crises) is a turning point or decisive moment in events. Typically, it is the moment from which an illness may go on to death or recovery. More loosely, it is a term meaning 'a testing time' or 'emergency event'. It is a concept in economics (discussed elsewhere) an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scussed below....
Posted by hc at 2006-10-03 08:54:44
戴明思想在教育界:我們報導這學期的事,昆山科技大學採用「第四代管理」、台北某教育大學採用”戴明領導手冊”和實際之經驗……
Posted by hc at 2006-10-04 06:58:49
{諾貝爾之路:十三位經濟獎得主的故事}( Lives of the Laureates : Thirteen Nobel Economists), 譯者, 黃進發. 台北:天下文化,1998

這本書原文無索引,不過中文都用姓而無名,很容易讓讀者搞不清,所以起碼應有人名對照表(譬如說,H. A. Simon出現幾次,都是賽蒙,天下有多少位賽蒙……【他在本書缺席因為他的故事要一本書或在他處發表】)。本書無注,最好有稍加注(詳下文提的專業辭典等)。
我用的英文本是新版,增加了5位,成18位:
本書翻譯一般而言相當可讀。不過可以說些小問題:

原書中有些不同字體表示特殊意義的,而中文版未標示出來。譬如說,頁141:「對效用理論之為經濟學專業工作者所採用…….」宜改成類似的「對效用理論之為經濟學專業工作者所『採用』(adopt)…….」因為什麼叫adopt,意義只是有別於數十年前說法。

本書在少數地方有漏譯情形。譬如說,中文版第166頁最末段的 “It turned out that we could have our cake and eat it too.(p.103 。案:譯成「我們竟然能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如何?」)。或許有人以為,少了這一句,看起來似乎無大礙,不過讓作者之文采稍為失色而已。我想除非不得已,盡 量要求「全譯」(甚至要字都不略過)才算最好。

例二:
That isolation allowed von Thünen to spend prodigious energies on the
attempt to discover the formula for a God-given fair wage, a
will-of-the-wisp that he asked to have engraved on his tombstone√ap.
(George J Stigler, pp.86-7)
「這種孤立讓馮屠能耗去甚多寶貴精力去發現所謂由上帝賜予之公平工資的計算公式√ap.。(頁140) 」

評:prodigious似宜翻譯為「驚人/巨大的」。上文少翻譯了這一字/詞will-o'-the-wisp,這樣會讀者無法知道作者對這「上帝之 賜」之公式的評價:「不過類似野狐禪罷了!」至於這所謂「自然工資」的導法和意義,可參考{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之Thünen 條項(北京:經濟科學,1996)。
【我們可以談一下學術的傳承。這一例中,顯示約150多年前西方就有這種微分應用,所以類似W. Edwards Deming他們找”進料和最終成品的最低總測試成本之計畫”(Plan for Minimum Total Cost for Test of Incoming Materials and Final Product){轉微為安 (Out of the Crisis)} 中文施姓編者竟然將它改成:「便宜好用的測試」…………】

進一步談些比較微妙的地方之商量:
Posted by HC at 2006-10-04 15:21:43
更正:{轉危為安}
更新:
另外一種”譯評”方式,可能更有收獲,即深入某位獎主的說詞,來看「編-譯」之功過。譬如說找George J. Stigler( Awarded Nobel Prize in 1982, Lecture presented April 17, 1985.),這位先生的行文,比較深點。

我之所以說『「編-譯」之功過』,因為編者是可能涉嫌該出版品之(意圖良善的)竄改:像類似本書這些名學人的”作品”,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編輯,或本著普及化的想法,喜歡「自以為是」,”加減” 內文的標題,這可能最容易鬧笑話。

(譬如說,下段的翻譯處理法,採取將一句拆成數句(字增加頗多),意思是表達了,不過完全喪失”文風”。這句翻譯在第139頁第2段。我不甚滿意其翻譯,不過這不是本文之問題重點。)
There is good reason for believing that economics is a social science in quite another sense from the indisputable one that it concerns itself with mankind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It appears also to be a social science in the literal sense that it is a science in which it is difficult to do creative work if one is not in a congenial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我認為編輯不可的作法是,這段在原書是 A Digression on Research and Originality 節的第一段。不過,在中文版將它改為「孕育經濟理論的條例」和…..,而將上段歸為上節的末段。(中文「芝加哥學派」,原文:Back to Chicago—案:這篇是半自傳,所以不必那麼正式,作者是經濟史家,可能不敢自稱是「芝加哥學派」,因為他的老師們當年也是道地的「芝加哥『學派』」 啊!),又,他不敢再讀自己的博士論文,因為老師之(文章/推理)風格太強:”Knightian excesses”,可能非「其中奈特的觀點過多」)。

Allen Wallis was so competent and systematic that we soon predicted, to his annoyance, that he would become a university president.
漏譯to his annoyance 。 案: W. A. Wallis (1913-1998) 後來的確做過Rochester 大學校長,不過同學間的預言多戲言【「同學少年都不賤」……】….

對於「科學」術語(譬如說統計/決策論)或委婉說法等表達方式,似宜採取直譯,譬如說文末:But I don’t attach high probability to these possibilities. 意思不只是「我卻不認為這些可能性有多高」(第150頁)。類似的,同頁中,I not only believe this to be true but also I hope this is true:,意思不只是「我個人對此深信不疑。」
作者對於傳記是否能「幫助者了解科學作品而不誤導讀之」表示懷疑(講稿至少指出兩例),所以結尾這句有點妙:
If you understand my scientific work better for having heard me, I shall be both pleased and envious.
你認為本書這樣翻譯如何?
「…..我深感喜悅與羨慕。」

****




幾個禮拜前,我懷疑Deming 所使用的”判斷抽樣” 等詞是從Shewhart 來的。不過近日翻他1950年的著作Some Theory of Sampling.(p.9)之注,他說
"probability-sample and judgment samples"是他所鑄,發表在1947年的一篇
"Some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quality of survey," J. of Marketing, vol. xii, 1947...
而這篇又是同年一篇收入賓州大學的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Interest 書中的同名論文之修正版。
Posted by hc at 2006-10-05 09:45:09
本期{商業周刊}(第 985 期)的「十大名家推薦人生必讀好書」:"台大工管系系主任”選: {轉危為安}……;華碩董事長選{精實革命}…….
Posted by hc at 2006-10-05 19:36:41
英文INSTALL QUALITY CONTROL

The Economist報導泰國新總理:
Thailand's new man
The generals install a “civilian” prime minister
泰國軍方選「民間人士」(civilian)新總理素拉育出任(install)泰王國總理

讓人想起Deming作品中的”install quality control”說法之謬:
這INSTALL為就任
to place someone in an official position:
She has installed a couple of young academics as her advisers.
這讓人想起WED在{轉危為安}說的(中文本第150頁;英文本第138頁):
「我們設置了品質管制」We installed quality control.之說法是錯誤的!
所以WED說 INSTALL A NEW DEAN 是新院長出任。不過更常用「装置」義。

妙的是,在Out of the Crisis 索引中竟有 quality control not installed,不過指的內容卻是對的:「徒有QC等部門/手段無法建立品質」。
Posted by HC at 2006-10-05 23:34:25
經濟學大師的人生哲學(Eminent Economists: Their Life Philosophy EDT by M. Szenberg(1991)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其中Walt W. Rostow (1916-2003)”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沉思:過去現在和未來”( Reflections on Political Econom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引John Mill{政治經濟學原理} (1848年等) 之序文之名句,翻譯(頁325)顯然錯誤,應該參考中文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穆勒序研 pp.7-8之正確翻譯)。
Posted by HC at 2006-10-07 23:17:28
這本翻譯,還有可能出版增訂新版,所以或許值得再回憶一下前幾天讀它的感想。
其一:James M. Buchanan 有一好習慣,先用一段話將這篇演講的大綱說出來,這是重要的鳥瞰(他在另外一篇收錄在Eminent Economists 一書【有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本】中的文章作法相同),可惜中文翻譯全刪了。
其二:這本書Paul A. Samuelson (PAS)寫得相當用「心」、用力,不過,他引用太多諸如T. 羅斯福等的典故和(類似)雙關語,該頁可能得作近十處注解,才容易讓讀者進入狀況。所以,在該部分的翻譯,「缺點密度」可能為本書中最高者(有些諸如名漫 畫主角等資訊,現在比較容易查,我只是後見之明)。
其三:Milton Friedman 演講中說的英國(或世界)最傑出的女性經濟學家Joan Robinson(1903-83)之所以未能獲得(紀念)諾貝爾(之)經濟學獎的原因,「在座」都知道原因、道理。這,其實是經濟圈中的(諾貝爾獎)恩 怨,即,她是不承認瑞典學界在凱恩斯學術之”真貢獻”的,所以得罪「諸委員」。這可參考Mark Blaug{凱恩斯以後的100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第310頁)。

這本翻譯,還有可能出版增訂新版,所以或許值得再回憶一下前幾天讀它的感想。
其一:James M. Buchanan 有一好習慣,先用一段話將這篇演講的大綱說出來,這是重要的鳥瞰(他在另外一篇收錄在一書【有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本】中的文章作法相同),可惜中文翻譯全刪了。
其二:這本書Paul A. Samuelson (PAS)寫得相當用「心」、用力,不過,他引用太多諸如T. 羅斯福等的典故和(類似)雙關語,該頁可能得作近十處注解,才容易讓讀者進入狀況。所以,在該部分的翻譯,「缺點密度」可能為本書中最高者(有些諸如名漫 畫主角等資訊,現在比較容易查,我只是後見之明)。
其三:Milton Friedman 演講中說的英國(或世界)最傑出的女性經濟學家Joan Robinson(1903-83)之所以未能獲得(紀念)諾貝爾(之)經濟學獎的原因,「在座」都知道原因、道理。這,其實是經濟圈中的(諾貝爾獎)恩 怨,即,她是不承認瑞典學界在凱恩斯學術之”真貢獻”的,所以得罪「諸委員」。這可參考Mark Blaug這本翻譯,還有可能出版增訂新版,所以或許值得再回憶一下前幾天讀它的感想。
其一:James M. Buchanan 有一好習慣,先用一段話將這篇演講的大綱說出來,這是重要的鳥瞰(他在另外一篇收錄在Eminent Economists 一書【有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本】中的文章作法相同),可惜中文翻譯全刪了。
其二:這本書寫得相當用「心」、用力,不過,他引用太多諸如T. 羅斯福等的典故和(類似)雙關語,該頁可能得作近十處注解,才容易讓讀者進入狀況。所以,在該部分的翻譯,「缺點密度」可能為本書中最高者(有些諸如名漫畫主角等資訊,現在比較容易查,我只是後見之明)。
其三:Milton Friedman 演講中說的英國(或世界)最傑出的女性經濟學家Joan Robinson(1903-83)之所以未能獲得(紀念)諾貝爾(之)經濟學獎的原因,「在座」都知道原因、道理。這,其實是經濟圈中的(諾貝爾獎)恩 怨,即,她是不承認瑞典學界在凱恩斯學術之”真貢獻”的,所以得罪「諸委員」。這可參考Mark Blaug{凱恩斯以後的100位著名的經濟學家}


略談{經濟學大師的人生哲學}中引言之翻譯

簡單談一下:{經濟學大師的人生哲學 } (Eminent Economists: Their Life Philosophies, Edited by Michael Szenberg)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第7-8頁)。
我只談一種翻譯上的可能出錯情況。

這本書的翻譯採取直譯,如Paul A. Samuelson (PAS)採用統計用語說明,這,其實無法”意譯”【天下文化出版社編輯如果要在這方面下功夫,似乎可能得反效果】,因為該句中的每一術語都有專門(確切)定義。


本書是多人翻譯,有的翻譯者本事高強,文中引莎士比亞某次要作品之一段關於(古希臘時代名姬Helen之「價值」討論),翻譯者找出出處,引用大陸通用的朱生豪「全譯本」,應該鼓掌。

不過,在W. W. Rostow 引用十九世紀之約翰 穆勒名著一小斷,卻翻譯錯誤了。該書在該出版社已有全譯本,可編-譯者都不參考一下:{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若干應用}(1848……)(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第7-8頁)。

引文的翻譯,因為缺少前後文,常常比較難懂,所以可能得花些功夫參考他人作品(if any),這樣或許比較妥當。
Posted by HC at 2006-10-10 21:47:55
諾貝爾經濟學獎主George J. Stigler 有短文介紹「壟斷、獨市」(Monopoly),它的結論提到,美國經濟體系中所謂的「市場之失敗」(未能達完全競爭),實在遠比由實際政治體系中經濟政策中之不完美之「政策之失敗」來得小得多。*

戴明的{新經濟學}中,力陳追求總體之最大效益之業界合作,即使獨市,如被反托辣斯法分割前的AT&T,也是一最佳系統。美國郵局受到政府太大的干涉,所以稱不上獨市,有些信函價格全世界最低,但服務奇差,令人不敢恭維。
Deming 做全美公路貨運業的顧問數十年。他的著作中舉了許多精彩的「政經說帖」、「品質成本—職員不合格造成因小失大」、「種種人-車之改善案」之研究。
即使Deming贊賞的歐盟,最近都因為德國停電引發臨近多國之停電,讓義大利當局提案必須在這方面有統一配電之實權。

*A famous theorem in economics states that a competitive enterprise economy will produce the largest possible income from a given stock of resources. No real economy meets the exact conditions of the theorem, and all real economies will fall short of the ideal economy—a difference called "market failure." In my view, however, the degree of "market failure" for the American economy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political failure" arising from the imperfections of economic policies found in real political systems. The merits of laissez-faire rest less upon its famou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han upon its advantages over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rival forms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Posted by HC at 2006-11-07 23:24:50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