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汽車項目啓動到進行量產的週期內「中國速度」;聯合開發的架構

 

動態消息貼文

火雲邪神說過,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中國速度」-概念到上市約24個月 ;「傳統車企速度」- 研發週期約40 到50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FT:
『最近,諮詢企業麥肯錫在一篇關於汽車產品開發速度的分析(以下簡稱「麥肯錫分析」)中寫道,「中國新興電動汽車製造商大幅縮短了新車型的研發週期,把電動車從概念到上市的時間壓縮到大約24個月,而其他車企的研發週期往往需要40 到50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種高速運作使這些中國企業能夠通過新技術和新功能來實現產品差異化。」
麥肯錫分析稱,要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開發新車型,就必須在產品生命週期的每個階段都注重效率。中國的新興車企正在表明,他們在「生產什麼、如何研發和測試、以及如何在供應鏈中開展協作」等方面採取了戰略性思考。而且,中國速度已經帶來了肉眼可見的回報。中國新興汽車製造商日益受到投資者青睞。在過去十年間,比亞迪、吉利和特斯拉的市值成長超四倍,而市值前十的傳統車企(除比亞迪和特斯拉外)平均增幅微乎其微,僅爲12%。同一時期,比亞迪的股東總回報率攀升551個百分點,其他大型整車廠的平均增幅不足其三成,僅成長15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麥肯錫分析也指出了光鮮速度背後的風險:來自行業內的主要擔憂在於車型生命週期縮短所帶來的影響。傳統制造商通常會在七到十年的時間裏生產同一車型的不同版本,這爲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來穩定生產、優化供應鏈,並攤銷工具和建造成本。而如果汽車市場中的消費者期望每兩到五年就能看到全新車型,將會對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施加額外壓力,迫使他們精簡生產運作,並在產品迭代之間最大限度地實現零組件複用。
然而,德國汽車製造商們已經沒有時間困惑和考慮風險了,而是紛紛向中國看齊。據說,「中國速度」已經成爲德國汽車管理層中的流行詞,無論是德國總部,還是中國分部。過去在德國,一款新車的研發和上市往往需要五六年時間。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方式在「中國速度」面前經受了極大的壓力。福斯集團甚至開始打「中國速度」這張牌。
福斯集團今年在中國推出面向下一代智慧電動汽車的人工智慧ADAS系統時,福斯汽車集團中國區管理委員會成員拉爾夫•布蘭德施泰特就表示大眾正在以「中國速度」在本地開發最先進的技術。大眾方同時稱,在過去的18個月裏,超過500名軟體專家在北京和上海的研發中心推動了這項全新ADAS技術的研發。並將這「18個月」稱作爲「中國速度」。
去年,大眾在宣佈與小鵬汽車共同開發E/E架構時,也將稱其爲「邁向『中國速度』的智慧汽車」。根據計劃,從2026年開始,在中國生產的大眾品牌電動車型將採用聯合開發的架構。而去年在上海推出三款電動概念車時,大眾中國技術中心執行長當時表示,「我們在合肥的新研發中心實現了中國速度。我們的目標是開發週期最多34個月。」上個月,小鵬汽車與福斯汽車集團共同宣佈,雙方聯合開發的電子電氣架構正以「中國速度」加速開發,雙方已簽訂擴大電子電氣架構技術戰略合作的協議,該電子電氣架構不僅將整合到大眾在中國市場純電車型平臺,也將部署到大眾在中國市場的燃油和插電混動車型平臺
具體到車型,大眾ID.1就是一款進行「中國速度」試驗的車型,大眾計劃將項目啓動到進行量產的週期從50個月縮短到36個月。當然除了比速度,還得比價格。除了複製「中國速度」,大眾還瞄準了「中國成本」。這款電動入門級車型計劃於2027年上市,售價爲2萬歐元左右,也是大眾首款有望向下打破2萬歐元價格限度的電動車型。
除了大眾品牌,奧迪也正在擁抱「中國速度」。去年,奧迪股份公司與上汽集團於去年5月宣佈通過合資合作模式,共同開發智慧數字平臺。奧迪稱,奧迪與上汽集團組建橫跨德國與中國的全球化工程師團隊,通過兩地同步開發模式成功將研發週期縮短30%,並於上海車展期間推出了首款量產車型奧迪E5 Sportback。上個月,該車型正式開啓了預售。也就是說,從立項到量產,歷經了15個月。』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