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翻譯戴明博士在1982/1986年的書《轉危為安》(台北:經濟新潮) 就引John Quincy Adam 的"服務為人生重要品性"
“No English minister to the United States has ever been so popular: and the mediocrity of his talents has been one of the principal causes of his success.” John Quincy Adams (Chapter 12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
約翰·昆西·亞當斯第一次當眾議院員時的為國利益 支持其父之"敵"的總統之法案 得罪新英格蘭之聯邦黨而去職 見 J. F. 甘迺迪(John F. Kennedy)著《當仁不讓》 (Profiles in Courage)汪楊思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
“No English minister to the United States has ever been so popular: and the mediocrity of his talents has been one of the principal causes of his success.” John Quincy Adams (Chapter 12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
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767年7月11日-1848年2月23日),美國第六任總統(1825年-1829年)。
他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及第一夫人愛比蓋爾·亞當斯的長子。 在詹姆斯·門羅時期擔任國務卿,並發展「門羅主義」。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繼其父親之後成為總統的總統,也是唯一一位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的卸任總統。
約翰•昆西•亞當斯
是美國第六任總統。他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及第一夫人愛比蓋爾·亞當斯的長子。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繼其父親之後成為總統的總統。他二十歲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出使歐洲多年,熟悉歐洲事務。 1817年門羅總統上台以後,亞當斯被任命為國務卿,任職八年,曾協助起草《門羅宣言》,解決與英國的許多糾紛,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羅里達,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國務卿之一”。 1825年亞當斯當選總統。 1829年卸任後被選為國會眾議員,直至逝世。
目錄
基本信息
個人概述
成長經歷
職業生涯
競選之路
重視教育
同財閥們的較量
與美國“大陸帝國”的構建
外交思想
以身殉職
總統父子
人物評價
展開
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1767-1848)
生卒年月:1767年7月11日生於馬薩諸塞州昆西(Quincy, Massachusetts)
1848年2月23日卒於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
前任總統:詹姆斯·門羅
死因:腦溢血
學歷:家教,歐洲學校,哈佛大學
職業:總統助理,教授,外交官,國務卿,美國總統
總統任期: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
所屬政黨:民主共和黨
身高:170cm
第一夫人:露易莎·凱瑟琳·約翰遜(Louisa Catherine Johnson)
子女人數:4人
副總統:約翰·C·卡爾霍恩
編輯本段個人概述
約翰·昆西·亞當斯,他是一個道德和生活都很嚴謹的人,人們稱其為“清教徒”。
他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及第一夫人愛比蓋爾·亞當斯的長子。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繼其父親之後成為總統的總統。
美國有兩個縣以其姓氏命名。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將他的兒子出生地昆西作為兒子的名字,全名為約翰·昆西·亞當斯。 1835年昆西成為第6任美國總統。為此,昆西這座位於波士頓南郊的市鎮成為誕生父子總統而享譽全美。
他二十歲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出使歐洲多年,熟悉歐洲事務。 1817年門羅總統上台以後,亞當斯被任命為國務卿,任職八年,曾協助起草《門羅宣言》,解決與英國的許多糾紛,從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羅里達,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國務卿之一”。 1825年亞當斯當選總統。 1829年卸任後被選為國會眾議員,直至逝世。
約翰·昆西·亞當斯是美國第六任總統。他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及第一夫人愛比蓋爾·亞當斯的長子。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繼其父親之後成為總統的總統。
成長經歷
在老亞當斯那幢誕生了馬薩諸塞州憲法的木房子裡,1767年7月11日,未來的另一位美國
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降生了。
小亞當斯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他與父親一樣,亦畢業於哈佛大學,也修習法律,做過律師和教授。後從政成為一名外交官,代表美國出使過歐洲二十多個國家。他在政壇上很活躍,曾當選過參議員。在美國第五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執政時期,小亞當斯擔任了國務卿一職,被美國人公認為最好的國務卿之一。正是這些在政界“摸爬滾打”的寶貴歷練,為小亞當斯日後問鼎美國總統的寶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約翰·亞當斯從小聰慧過人,享有“神童”的美譽。他20歲時就獲得了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碩士學位,並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律師。約翰·亞當斯素來熱衷政治,他是美國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華盛頓和杰弗遜一起,被譽為美國獨立運動的“三傑”。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他臨危受命,出使法國和荷蘭,參與締結和平協定,使這兩個當時主要的歐洲大國站在了正為獨立而苦苦拼爭的美國一邊,打破了英國殖民主義者將這個新生的國家扼殺在搖籃裡的企圖,為不被當時絕大多數國家所承認的初生的美國爭得了極其寶貴的物質和道義援助。為此,英國人將其視為僅次於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的第二號“邪惡人物”,必欲除之而後快。在他出使歐陸期間,英國人派出的刺客對他窮追不捨,多次鎖定了他那桀驁不馴的身影,但都被機警過人的他一一設法擺脫了。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為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打開了外交局面。
職業生涯
178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 21歲前,他就曾四渡大西洋,其中三次是在獨立戰爭期間。十幾歲時,他就任拜訪俄國女皇凱瑟琳的美國使團秘書和翻譯。他隨父親駐外時,在巴黎和荷蘭來登上學,因此外語很好。雖然他後來從事法律業,但在哈佛主修的卻是文學和古典研究。
他樣樣出眾,一位哈佛教授稱他是哈佛有史以來最有才華的學生。他一生力求成功,正是他父親對子女嚴格要求的寫照。老亞當斯不斷鼓勵兒子在學業上出類拔萃。他們父子在社交和感情方面都不太敏感。追隨父親步入政界後,他以父親的座右銘為自己的人生準則。老亞當斯讓兒子按照17世紀清教徒式的道德準則行事,告誡他:“我的孩子,你的人生目標應是追求道德,因為它們是永存的。”正是這類忠告才塑造了這個才華出眾的年輕人像他父親一樣桀驁不馴的性格。
完成哈佛學業後,約翰在波士頓做了一陣律師。 1794年,他被喬治·華盛頓總統任命為駐荷蘭公使。 1798年,又從荷蘭被派到瑞典,代表美國進行貿易條約談判。
在倫敦的一次短暫停留期間,約翰·昆西遇到了美國駐英公使的女兒露易莎·凱瑟琳·約翰遜,並與她結了婚。露易莎生性暴躁,又常年疾病纏身,婚後的25年裡一直未能真正了解丈夫。
1802年昆西夫婦和孩子回到美國。他立即投身政治舞台,當選馬薩諸塞州參議員,進而進入美國參議院。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時,由於他富有外交經驗,被聘為哈佛學院修辭學和辯論學教授。 (因為有他父親的經驗,昆西早在1789年美國憲法頒布之前就為維護國家利益做出了貢獻。)
後來他被任命為駐俄國公使,直到1812年英美戰爭結束,他被派去參加根特條約談判。回到美國後,昆西出任門羅總統的國務卿。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他一人制訂和實施了1823年的門羅主義,向全世界宣布美國準備同其他大國競爭,以阻止歐洲在西半球擴張殖民地和侵略原有殖民地。
1825年約翰·昆西·亞當斯成為美國唯—一位繼承父業的總統。同他父親一樣,昆西在民眾中威望不高。選舉團的投票結果為99:84,安德魯·傑克遜將軍獲勝。但由於眾議院有決定權,而他們支持前總統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才當選總統。
1828年他的任期結束,公民選舉他當年的對手傑克遜為下屆總統。亞當斯的連任競選是美國總統政治中第一次真正的謾罵大選。傑克遜稱昆西為奢侈腐敗的貴族,亞當斯用道學的口吻指責傑克遜無知、粗俗,是謀殺犯和通姦者。公眾以壓倒性的表決反對昆西連任總統。他只好回馬薩諸塞州呆了一段時間,後又作為眾議員返回華盛頓,一直到1848年。
[約翰·昆西·亞當斯]
約翰·昆西·亞當斯
在眾議院裡,人們稱他為狂熱的道德家。在討論亞當斯強烈反對的奴隸制問題時,一位評論家這樣寫道:
我記得亞當斯先生每天都坐在那裡,尋找機會宣讀他那關於奴隸制問題的冗長請願書。他的頭禿得很厲害。當他終於坐在眾議院中心,宣讀他面前厚厚的一卷講稿時,他的禿頂因情緒激動而泛著紅光,在聽眾眼中就像一隻記時器。
他念的或許真是幾位馬薩諸塞州公民遞交的請願書,挑釁性地要求美國就奴隸制問題進行分裂。
無論在婚前或婚後,亞當斯都是獨自行事,對別人一直是個謎。在公眾眼裡,他是個冷漠、刻薄、脾氣暴躁的老人。但是,對於與他同時代的政治家來說,約翰·昆西·亞當斯以才華橫溢、歷經磨難而著稱。
競選之路
小亞當斯的競選之路遠非一帆風順,他遇到了和現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同樣的尷尬局面:由於票數統計出了問題,他與競選對手、將軍出身的安迪·傑克森之間的勝負遲遲不能判定。於是,選舉機構又開始了重新計票。不料,由於小亞當斯與傑克森的票數實在是太接近了,重新計票的結果仍然不能很快產生。一時間,流言四起,支持小亞當斯和傑克森的選民相互攻訐之聲不斷,這場“難產”的選戰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堂堂美利堅合眾國面臨著在較長時間內沒有“掌門人”的權力真空狀態。這是美國獨立後從未出現過的尷尬局面。最後,經美國眾議院裁決,判定小亞當斯勝出,才結束了久拖不決的局面。 1825年3月4日,小亞當斯宣誓就任美國第六任總統。
這樣如履薄冰地攀上美國權力巔峰的小亞當斯,從上任的第一天起,就必鬚麵對政敵安迪·傑克森和國會中許多人的敵視,在這種情形下要做到力排眾議、堅持己見,談何容易。在自己的任期內,滿懷興利除弊之志的小亞當斯極想做成兩件事:建立國立大學,加強文理科高等教育;由聯邦政府出資興建高等級公路和運河網絡。他認為這些措施能為今後美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卻沒料到實行起來會遇到那麼大的阻力。
重視教育
當時,美國的高等教育界基本上是私立大學一統天下。私立大學中的絕大多數是
由財團或教會興辦的,應該說,它們對美國早期高等教育的創立和發展,是做出了一定貢獻的。但這些大學也存在著不少弊端,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它們的專業設置陳舊,教學質量較低,而收費又普遍偏高,使很多有志、有才的青年望而卻步,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使美國無法得到各方面的高素質人才,使這個新興國家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大志,受到了無形的製約。
百年大計,教育為先,小亞當斯上任伊始就決心在高等教育領域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向國會提交了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提議由聯邦和各州政府投資在全美各地興辦一批具有先進辦學理念和一流師資、收費相對低廉的大學,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由政府制定法律,對私立大學進行整頓和規範,實行優勝劣汰,促使它們進行自我改造和變革。
這一有關美國百年大計的改革方案在國會中引發了激烈的辯論,安迪·傑克森和國會中小亞當斯的政敵糾合在一起,竭力阻撓該法案的通過。一時間,小亞當斯這一利國利民的提案大有“胎死腹中”的危險。小亞當斯多次到國會發表演講,苦口婆心地向議員們痛陳利害,但收效不大。冷靜思索之後,小亞當斯決定另闢蹊徑。為了實現自己的改革宏圖,他採用分化瓦解的手段來對付反對派陣營。反對派議員們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雖然表面上都反對小亞當斯總統的教育改革方案,其實內心裡卻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就為小亞當斯折衝樽俎預留了相當大的空間。他親自找反對派的各個頭面人物談話,和他們一起進餐,邀請他們和自己一塊兒外出度假,搞清他們反對教育改革方案的真實意圖,對症下藥地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當然是在法律和總統職權許可的範圍內。這一招果然大見成效,許多原本反對小亞當斯的議員,或偃旗息鼓,或轉而支持他,使安迪·傑克森在國會中空前孤立。不久,小亞當斯的教育改革方案在國會順利通過。也就是從這時起,美國有了國立大學。
同財閥們的較量
小亞當斯入主白宮之時,美國經濟正處於一個高歌猛進的大發展時期。但落後的基礎設
施大大製約了繁榮的腳步。小亞當斯經過深思熟慮,感到如不打破這一瓶頸,國家就不可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於是,他提出了一個發展基礎設施的龐大計劃,決定由聯邦政府出資興建高等級公路和運河網絡。這個計劃提出後,獲得了國會的批准。
按照當時美國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所有國內的基礎設施工程,都是由幾大財團承攬,別人不得染指。這樣一來,這些“油水”極大的工程項目就被幾個超級財團壟斷了,納稅人的錢源源不斷地流進了財閥們的荷包。面對小亞當斯提出的幾乎涵蓋全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財閥們自然不會放過。於是,他們通過自己在國會和政府中的代言人,多方遊說小亞當斯。面對紛至沓來的說客,小亞當斯未置可否。財閥們卻覺得勝券在握,因為根據以往的經驗,還沒有一個總統敢對他們這些掌握著美國經濟命脈的大亨們說個不字。孰料,小亞當斯的決定卻讓他們大吃一驚:所有的基礎設施工程全部面向實業界招標。也就是說,美國所有的企業,不分大小強弱,只要具備符合工程要求的資質,均可平等參與競標。財閥們對小亞當斯的“不上路”大為震怒,他們通過自己的代言人向總統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但他們打出去的兇猛的“組合拳”都被有力地擋了回來,小亞當斯像個足球場上忠於職守的守門員一樣,左撲右擋,力保“大門”不失。
財閥們在同小亞當斯的較量中敗下陣來,但小亞當斯也因此開罪了主宰美國經濟命脈的利益集團。這些集團能量巨大,他們的“影子”無所不在,小亞當斯的執政生涯因此而處於“四面楚歌”的不利境地。四年後,他在競選連任時敗北,步父親的後塵,從華盛頓黯然返回老家昆西。與父親不同的是,幾年後,他又當選為國會議員,重返華盛頓,這在歷屆美國總統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編輯本段與美國“大陸帝國”的構建
美國開國先輩已有構建美國“大陸帝國”的初步設想。約翰·昆西·亞當斯繼承了國父一代的擴張思想,通過主持美西談判、與西班牙政府簽署《橫貫大陸條約》,使美國領土向南延伸到整個佛羅里達半島,向西推移到太平洋沿岸。因此,昆西·亞當斯為美國早期“大陸帝國”的構建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外交思想
其外交思想與實踐對美國早期外交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外交思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擴張主義、孤立主義、和平主義與經濟外交思想。約翰·昆西·亞當斯的外交思想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繼承與發展了開國先輩的擴張主義思想,並在外交實踐中為美國在19世紀中期大規模的大陸擴張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鞏固與完善了開國先輩的孤立主義思想,並在外交實踐中把這種思想運用到拉美地區。
以身殉職
1848年2月,年已八旬的小亞當斯因心髒病突發倒在了眾議員辦公室,可謂真正的以身殉職。根據他本人的遺願,他的遺體被運回老家,與父母和妻子同葬於第一區教堂的地下室。這座教堂是由老亞當斯捐助建設的,是美國僅有的葬有兩對總統夫婦的墓地。現在,這裡已經成為當地的社區活動中心,尤其是在每年的7月4日這天,當地居民都會在此集會,紀念獨立宣言的簽署。許多年輕人的婚禮也選擇在這裡舉行。
總統父子
約翰·亞當斯(1735.10.30—1826.7.10)是美國第2任總統,生於馬薩諸塞州,是亞孔·約翰·亞當斯和蘇珊娜·博伊爾斯頓·亞當斯的長子。他還有兩個弟弟。父親是農場主。亞當斯畢業於哈佛大學。畢業後當律師。 1772年被選為馬薩諸塞州眾議員。 1774年參加第一次大陸會議。 1775年參加第二次大陸會議。 1776年參加《獨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員會。 1777年出使法國。 1778年返國參加憲法起草工作。
亞當斯父子出生在昆西市富蘭克林街133-141號,這裡已成為美國現存最古老的總統故居。亞當斯父子出生在相距20餘米,式樣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的兩棟木屋裡,離歐洲人最早登陸美洲大陸的地方不遠。先後出任總統的亞當斯父子,當然同姓,有趣的是,他們的名字也同為“約翰”,所以人們只好以老亞當斯和小亞當斯的稱呼來區別他們父子。
老亞當斯於1735年10月30日出生在靠北邊的一幢房子裡,因為這幢房子裡誕生了美國第一任副總統暨第二任總統,所以美國人稱其為“美國獨立的搖籃”,現在房中的陳設仍和當年一模一樣。
1784年,老亞當斯代表獨立前的美國出任駐英國大使,四年後任期屆滿回國。在此期間他買下了位於如今的昆西市亞當斯街135號的豪宅,並為其命名“和平田地”。這座大宅子擁有20多個房間,周圍是大片的綠地和典型的18世紀風格的花園。亞當斯家族曾有四代人在此生活。 1846年,亞當斯的後人將這幢房子捐獻給了國家,從此,這裡成為了“亞當斯國家歷史公園”的一部分,以紀念亞當斯父子對國家的貢獻。
老亞當斯的父親是一位英格蘭清教徒的後裔,他既是製鞋匠,又是牧師、農夫,還兼任著民意代表等職。他一生生活簡樸,勤儉持家,把所有的積蓄都用來購置土地,從來不追求享樂。如果單從外表上看,沒人會相信他是擁有數百公頃土地的大農場主。他這種腳踏實地、勤勞樸素的生活理念,深深地影響了兒子約翰·亞當斯,可以說,在他全部的政治生涯中,亞當斯都在努力踐行著這一準則。
美國獨立後,亞當斯被任命為首任駐英公使。 1789年當選副總統。 1796年華盛頓卸任後任總統。他與杰斐遜是政治上的對頭。 1800年杰斐遜接替他任總統,下台前,亞當斯突擊提拔了不少親信。卸任後,亞當斯接受兒子的建議,撰寫回憶錄。 1826年,他的兒子約翰·昆西·亞當斯當選美國第6任總統,不久,即在《獨立宣言》發表50週年紀念日,亞當斯離開人世。
1764年,亞當斯與艾比蓋爾·史密斯結婚。艾比蓋爾不但是賢妻良母,還是一位作家。他們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
1800年11月,在新一屆總統大選前夕,老亞當斯完成了一件在美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把首都從費城遷到華盛頓,使自己成為首位入主白宮的總統。但天有不測風雲,在幾天后舉行的大選中,老亞當斯以幾乎同樣的劣勢敗給了杰弗遜。形勢的逆轉來得太快、太猝不及防了,老亞當斯還沒把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椅子焐熱呢。大選失敗的老亞當斯表現出了君子風度,他真誠地向杰弗遜道賀,毫不“戀棧”地離開了自己一手打造的白宮,回到了老家昆西市,並在此度過了他的餘生。 1826年7月4日,是老亞當斯參與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誕生40週年紀念日,也是美國的國慶日,這一天,90歲高齡的老亞當斯在昆西與世長辭。他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在杰弗遜依然活著”。他哪裡知道,曾在大選中輸給過他也擊敗過他的杰弗遜,已在數小時前先他而去。
後人總認為美國開國之初最有名的總統是華盛頓和杰弗遜,老亞當斯夾在他們中間有些黯然失色。殊不知,老亞當斯是美國歷史上最正直聰慧的總統之一,與他同時代的人對此感受最深,他們當時就尊稱他為“政治哲學家”而非搖唇鼓舌的“政客”,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老亞當斯除了為國家的獨立做出了傑出貢獻之外,他的另一傲視群倫的成就,是為美國培養了另一位總統。在有生之年,他親眼看到兒子成為了第六任美國總統,把亞當斯家族的足跡又一次延伸到了他親手創建的白宮之中。
早年,老亞當斯熱心於社會活動,經常外出。當時交通十分不便,往往一走就是數月,這期間家裡的農場全靠夫人艾比蓋爾·史密斯經營。有一段時間老亞當斯為美國的獨立而奔走,沒有收入,全家的生活均靠夫人經營農場支撐著。她不僅相夫教子,而且還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活動。當年老亞當斯在費城出席新大陸會議時,艾比蓋爾·史密斯寫信給丈夫,提醒他在開會時注意婦女社會地位和權益的保護,否則可能引髮美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件事在美國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1]
人物評價
在眾議院裡,人們稱他為狂熱的道德家。在討論亞當斯強烈反對的奴隸制問題時,一位評論家這樣寫道:
我記得亞當斯先生每天都坐在那裡,尋找機會宣讀他那關於奴隸制問題的冗長請願書。他的頭禿得很厲害。當他終於坐在眾議院中心,宣讀他面前厚厚的一卷講稿時,他的禿頂因情緒激動而泛著紅光,在聽眾眼中就像一隻記時器。
他念的或許真是幾位馬薩諸塞州公民遞交的請願書,挑釁性地要求美國就奴隸制問題進行分裂。
無論在婚前或婚後,亞當斯都是獨自行事,對別人一直是個謎。在公眾眼裡,他是個冷漠、刻薄、脾氣暴躁的老人。但是,對於與他同時代的政治家來說,約翰·昆西·亞當斯以才華橫溢、歷經磨難而著稱。
約翰·昆西·亞當斯第一次當眾議院員時的為國利益 支持其父之"敵"的總統之法案 得罪新英格蘭之聯邦黨而去職 見 J. F. 甘迺迪(John F. Kennedy)著《當仁不讓》 (Profiles in Courage)汪楊思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