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禩瑾先生、劉振先生、戴明博士 (1900~1993): 從《品管九講》到《台灣帶名圈》《戴明博士文選》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254477667896341
1970 - 1971
Consultant to the 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 Taiwan.
戴明博士、劉振、高禩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y_yVEjqLw
1974 東海
(暫定)
高禩瑾,字仲瑜,1904-19 。山東膠縣人
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機械工程碩士。資源委員會(訓令)技正(1943.5)、科長、資源委員會資蜀鋼鐵廠廠長(1944-1946)*、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室機械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台灣機械造船公司協理、總經理(1946.5-1948.4)、台灣機械公司總經理(1948.4-1955.5)、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委員、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一般工業組專門委員、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總經理(1955-1967;1968-1971.1)兼副董事長(1955-1967)、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發展中心董事長(1963.10-1964.10)、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主任(1966-1967)、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1971.2-1973)、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972-)。
【取材自 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台北: 遠流 ,2005,p. 644】
*根據
李國鼎:我的台灣經驗,p.47 高先生可能是李先生的"長官"或同事。
『環境と公害』(とその前身『公害研究』)の創刊1971年から40年160冊の、すべての記事・論文を1枚に収めた、 『環境と公害』創刊40周年CD-ROMアーカイブを発売中です!
http://hchealth.blogspot.tw/2016/08/blog-post_25.html
最近作高先生 劉老師之邊緣傳記,或許可以用陸游的說法:
「儲淚一升悲世事,減愁三尺看君書。」
「儲淚一升悲世事」指高禩瑾先生的產業輩份高於李國鼎資政,不過台灣全國、各組織(CPC和東海及其個人)毫無史識。「盡成灰之青史」顯示,高先生完全默默無聞—這是「官」vs 「產學」之幸與不幸---「公乃工廠、產業、學界之開拓者,素未參與國政。」
懷念師長:高禩瑾院長
當然,那時的China Productivity Center, Taiwan(;CPC)的主政者是高先生。
他是見過大世面的人,1954年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第二屆)……。現在網路上還可以找到這樣的說法:「…….在1960年代初期,「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8/7-1970/7) 總經理高禩瑾有感於一國的工業,最後都要經過「工業設計」這一關,才能和國外……. 」 這只是該單位的業績中的一項小小「提倡之功」,對於將現代管理引進台灣之功是不可沒的。
高禩瑾先生或許可以稱為 台灣的工業工程之父。我們沒人能為高先生立一比較完整傳記,深覺遺憾。
我大學管理學的啟蒙老師是高禩瑾院長。他大二(1972-73)教我們「工業管理」。他在課堂中問「決策學派Herbert A. Simon」 ,我能回答;他經常指定的課外研習教材多取自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文章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個案分析。在管理學領域,高先生和稍後的陳勝年先生對於台灣教育界都有其貢獻。
他的許多舊部屬,都是我的兼課師長,譬如說教品質管制的劉振,教實驗計劃的吳玉印,教工模夾具設計的徐先生…….我當時覺得,台灣的生產力中心的顧問團隊,以及美國史丹佛大學某些教授的著作,對早期台灣工業工程教育的影響相當大。
我聽過一場改變志向,決心走向工業界的演講,是他請趙鐵頭來講中鋼創辦史的感人故事……這是我的一次難忘體驗: 我很少聽演講。這輩子印象最深刻的演講是:我1970年代初,上高禩瑾先生的工業管理學課程,他講的,都是很正統的美國企業管理知識。實務方面,高先生會請他的舊部屬來演講,如中鋼公司負責人趙耀東先生(他後當過經濟部長)的故事,最感人。他演講的一些具體內容,可參考雷穎《造化遊戲四十年:雷穎回憶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8年(1999),頁175-80)。當然,最重要的是「趙鐵頭」親身說法,他很有說偉大英雄故事的魅力,讓年青人嚮往萬分。(現在,第一代中鋼員工多快退休了……2008年八月初還傳出新進員工考試作弊之醜聞)。高院長又請各行業界領導來演講「台灣的產業問題」,……. 敬悼 趙耀東先生
畢業十幾年之後,我還可以聽到中原大學王晃三老師對他的敬佩。他為大四學生創辦的「台灣工業問題研討會」課程,乃是中原等校課程設計的重要參考。
他離開東海的時候,我(們)親自到他院長宿舍,幫他整理東西送回台北。他以近乎聊天的口氣對我(們)說,以後,如果要留學美國,申請學校時,可不必為那些名校之令譽所迷惑,你們應該找的學校,是自己最能受益的……
我還記得他約在1973接國科會一研究案子,探討台灣對工業工程人才需求之預測……我認為,他的最大貢獻是成立「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1972),探討環境問題…..
高禩謹 《台灣工業工程教育興起之研究》,張淑英譯,台中:東海大學環境研究中心,1975
原文為英文
A Study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Emerging In Taiwan by Prof. Si-Chin Kao,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 Tunghai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75
(Restricted Circulation 請勿輕予流傳)
TABLE OF CONTENTS
I. Introduction 1
II.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9
III. Present Status of I. E. Education in Taiwan 18
IV. Assessment of Demand and Supply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33
V. The Role of I. E. Education in Industrialization 40
Appendix I. A Sample of Questionnaire 52
Appendix II. Name List of Persons Interviewed 56
後來,知道他在美國過世,「品質管制月刊」登些懷念斯人之文,多不深入。品管學會的林秘書還到他的故居,取回許多他遺贈的英文書籍雜誌,其中有一些很難得的Harvard Business Review,因為台灣很少有這樣早的刊號。可惜很少人問津。
吳玉印老師曾對我說過,高先生組團出國考察時,相當活潑。
2008年9月初補胡適(1891~1962)先生《嘗試集》中的〈樂觀篇〉:
這株大樹很可惡,
他礙著我的路!
來!快把他砍倒了,
把樹根也掘去,哈哈!好了!
大樹被斫做柴燒,
樹根不久也爛完了。
斫樹的人很得意,
他覺得很平安了。
但是那樹還有許多種子!
很小的種子,裹在有刺的殼兒裡!-----
上面蓋著枯葉,
葉上堆著白雪,
很小的東西,誰也不注意。
雪消了,
枯葉被春風吹跑了。
那有刺的殼都裂開了,
每個上面長出兩瓣嫩葉,
笑眯眯的好像是說:
「我們又來了!」
過了許多年,
壩上田邊,都是大樹了。
辛苦的工人在樹下乘涼,
聰明的小鳥在樹上歌唱,-----
那砍樹的人到那裡去了?
(八年九月二十 1919)
*高禩瑾先生的名字小記
我學的中文輸入一直無法打他的全名,昨天問陳寬仁老師,才知道:「高祀瑾院長 其中間的祀字就是祭祀的祀 他名字用的是古寫,可在Word的『符號』中 衣部找到。」
我除了向他說「感謝萬分!」之外,也請張瑞麟兄幫忙查教育部辭典:「「禩」為「祀」之異體。《龍龕手鑑.部》:「祀,或作禩。」《玉篇.示部》:「禩,同祀。」《字彙.示部》同。
按:「禩」據《說文》所載,為「祀」之或文。段玉裁注《說文》「祀」篆云:「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故異形而同字也。」今考《說文》但云「禩,祀或從異。」未云「異」聲,據段氏所考,則知「禩」當為「從示異聲」之形聲字。」
瑾、瑜皆為美玉。懷瑾握瑜比喻懷有高貴的美德與才能。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梁書˙卷五十五˙豫章王綜傳:「懷瑾握瑜空擲去,攀松折桂誰相許。」
著作
《自由中國之工作簡化》高禩瑾等撰 ,臺北: 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1962。
晚年代表作為:「工業工程的歷史與進步發展」載於. 《工業工程全書》.pp. 1-49.,.台北:中興管理顧問公司,1981,pp.1-49.
香港某大學圖書館,竟然有一本「物料管理」之資料:(Title Wu liao guan li. ),Author: Gao, Yijin. 高禩瑾, 台北 : 中國生產力及貿易中心, 1962. Publisher Taibei : Zhongguo sheng chan li ji mao yi zhong xin, 1962. ,Edition 3 ban. 3版.。
高禩瑾撰《展望第六期四年經濟劃》,1973。
毋忘斯人(施政楷) 品管月刊 -- 見 劉振老師編『
施政楷先生品質管制遺作選集』(台北;
中華民國民國品質管制學會,1983年)
高禩瑾編;
系統化的管理( Management: a system approach) [柯立楠]David I.Cleland,[金恩]William R.King合著 ; 陳擇賢譯,高禩瑾校
哈佛企管評論名著精選,許是祥譯,高禩瑾校
高禩瑾與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系:在1965-67 為兼任教師、1970-79為專任教師---取材自:「1963-1999年工工系專任教師名冊 」【傳承與開創:東海工工創系四十年 (1963-2003 )】
高禩謹先生的話: “中國的讀書人 在傳統上 都有一種抱負:那就是 “經國濟世” 他們讀書 不是為謀生 更不是為發財 而是為實現宏願
收高禩瑾先生兩篇文章 (pp.11-14 )
"台灣工業的成就和現在面臨的幾個問題" (1967 年2月1日 東海月會演講)
“經國濟世” (
工業工程 第17期 1974年1月 ---原標題 "院長的話")
“任重道遠 前途無量” (
工業工程 第20期 題辭)
2012.11.16
…
特別謝謝戴久永老師轉送劉振教授編譯的兩本書:
《品管九講》增定本,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1972;原本70頁,增加3附篇: 品質管制指南;分析數據用的管制圖法;管制品質用的管制圖法。
《(劉振)品管文存》:搜集8篇翻譯和45篇作品,多數發表在《品質管制月刊》,時間可能橫跨40年以,待查。這可能是劉老師生前參考用,以及方便他身後,為他編遺書的人。許多很可參考。考慮編一本紀念他們的書(含學會創辦人高禩瑾) 。
目錄
1. 美國品質管制學會會員守則(譯)
2. 品管上的幾個基本觀念
3. 簡易為上(譯)
4. 品管漫談
5. 釋”提高品質”
6. 淺談”產品責任”的譯名
7. 現代的品質管制(譯)
8. 歷史上品管名著紀念版問世
9. 《全面品質管制》三版問世
10. 我所知道的TQC
11. 驗收抽樣淺釋(上) (下)
12. 自由度淺釋
13. 使用105D表時的幾個錯誤的觀念和用法
14. MIL-STD-414 表的圖解應用
15. 計數值檢驗抽樣標準( ANSI/ASQC Z1.4-1981)
16. 計量值單次抽樣計劃
17. 怎樣設計一個AOQL 抽樣計畫
18. ppm AOQL 抽樣計畫
19. Shewhart
X-bar 管制圖的解說法
20. 共同原因和特殊原因
21. 預先管制
22. 介紹一種簡單而實用的管制圖(譯)
23. 增設警戒界限的X-bar 管制圖
24. 偏態分配下面積之計算
25. 怎樣在工廠中推行品質管制
26. 怎樣設制品質管制委員會
27. 供應商簡易評估法
28. 評介《不流淚的品管》
29. 簡介日本三大製藥廠的品質管制
30. 美國品管學會的各種服務獎和績優獎
31. 訪問中國人造纖維公司實施品質管制報告
32. 台鳳公司品管成績
33. 辦理菇罐品管班述要
34. 品管問答 (一) (二)
35. 時常被問到的品管問題(上) (中) (下)
36. 戴明博士蒞台花絮
37. 新年新願望
38. 新年三願
39. 這樣的廣告糟透了
40. 中華民國的品管運動(高禩瑾作,劉振譯)
41. 中華民國二十年來之的品管運動簡史
42. 中華民國的品管大事年表
43. 海峽對岸的品質管制活動
44. 日本服務業的品管圈活動(譯)
45. 祝賀日本第2000次品管圈會議(譯)
46. 《品管月刊》與品質學會
47. 談正字標記和國家標準
48. 談品質管制的國家標準
49. 海峽對岸的標準化活動
50. 哭施政楷兄----“品管人”的楷模
51. 敬弔本會創始人高禩瑾先生
52. 悼吳道艮先生
53. 石川馨小傳
*****
【陳良榕專欄】80多年前的資委會,簡直像電影裡的神盾局,學識淵博、技藝高超的工程師以「工業救國」,奠定台灣工業基礎,攀登享譽全球的頂尖製造。
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的功績,不需贅言。他們在資委會的後輩王國金,之後展開另一段旅程。
奠定大立光日後技術
王國金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博士,指導教授是年紀相仿、經歷類似,但較早到美國的吳賢銘。吳畢業自上海交通大學,不到30歲,就當上台北火車站站長。
吳賢銘與王國金師徒,日後都成為全美知名的製造技術權威。
吳賢銘是將大數據應用到工業生產的始祖,他在密西根大學任教時,領導美國政府與底特律汽車廠合作,要在製造品質趕上日本車的「二毫米」計劃(將車身製造公差降到二毫米以下),大獲成功,因此被推選為中研院院士。
王國金則在康乃爾大學,一手打造出通用、奇異、索尼等30多家全球大型企業出錢贊助的康乃爾射出成型計劃(CIMP),在七○年代,便成功以電腦模擬塑膠射出,在全球製造業掀起變革。
老長官李國鼎要王國金回台灣幫忙,他一口答應。「我欠李政委(李國鼎時任政務委員)太多,他開口我一定回來,」王國金告訴我,當初他有意赴美發展時,李國鼎協助解決簽證問題,讓他終生感激。
從此王國金擔任工研院機械所的總顧問,每年寒暑假都帶學生到台灣貢獻所學,直到退休為止。從1983年起,維持了20年。
「他對台灣貢獻很大,」前工研院機械所所長、國家太空計劃室主任徐佳銘表示,王國金對台灣影響最深遠的,是他早在1980年代,台灣剛進入大量生產時代時,就力主台灣發展精密加工技術,包括雷射加工、可製出高精度模具的鏡面加工,以及電化學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