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Toyota 與品質問題的事先防範和魅力產品的開發

這篇報導把手段當成目的 搞不清楚品質管理之真義
不過當參考信息收入


【盤點2010】品質篇:品質問題的事先防範和魅力產品的開發廣受關注

2010/12/08 00:00

出席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召回記者發佈的豐田代表董事社長豐田章男(2010年2月9日)(點擊放大)
  鋻於全球性競爭的激化,如果繼續進行「打地鼠式」* 的開發,企業將難以生存下去。筆者的這種印象在今年更加強烈。《日經製造》4月號的特集也進行過報 導,筆者覺得品質問題像今年這樣如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是前所未有的。以豐田的混合動力車「普銳斯」為首,三洋電機的顯像管電視機(2004年10 月~2005年9月生產的部分產品)和夏普的對開門冰箱(1996年~2001年生產的48款產品)等多種產品均出現了品質問題(參閱豐田宣佈召回「普銳斯」等4款最新混合動力車——全球共約43萬7000輛)。

  其中還包括放在以前不會被視為品質問題的、只是用戶在操作過程中覺得不順手的情況。但現在,用戶的意識發生了變化,連這些情況也都視作品質問題。某廠 商的技術人員對此做出了如下評價:「如果廠商說『這是顧客的主觀感覺問題』,那麼會被認為是一個不誠實的公司。廠商需要比以前更為週到地考慮產品是被如何 使用的」。總之,當今社會要求廠商必須在有限的開發期限內提高產品品質,而且涉及到此類主觀感覺的情況也要包括在內。

  目前許多產品都是在全球同步上市。不同於原來先在日本上市、然後在美國、最後是歐洲和亞洲這種依次開拓市場的做法,容易因為一個品質問題而牽扯到全球市場,從而蒙受巨大損失。從這一觀點出發,企業也必須在品質問題上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過,網際網路的進步和多功能化的發展使其難以實現。由於多種產品與網際網路相連、多功能產品越來越多,因此與品質問題相關的原因也大量增加。即使是 單獨可以順利運行的功能,也會由於其他功能的影響而出現故障。如果繼續採用在開發過程中反覆進行試驗、一個一個解決出現的問題這種「打地鼠式」的既有開發 方法的話,早晚會碰壁。

  因此,近年方法論再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方法論是一種為了提高產品企劃、開發以及生產一線的組織能力,應該以何種順序、如何考慮或推進某件業務體系化 的方法。通過提高組織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成員的能力。例如,要想在在有限的開發期限內事先防止出現品質問題,就必須提高開發一線的組織能力。

  比如,「田口方法(Taguchi Method)」可以設計出對使用條件、使用部材的偏差以及使用部材的劣化等「干擾」具有「免疫力」的設備;可以將產品多種特性中的相關關係考慮在內進行檢查;可以高效檢查複雜嵌入的軟體等,因此有助於事先防止出現品質問題。

  田口方法在創造具有吸引力的新型產品上也很重要。對顧客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大多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具有較大的難度。要想開發出對顧客具有吸引力的產品, 就必須採用不同於原來的方案、開發出新技術,當然出現品質問題的幾率將會高於採用現有方案或技術時的情況。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徹底降低故障機率,可以解決 系統性品質問題的田口方法將發揮作用。

  從生產出暢銷產品這一觀點出發,簡單地事先了解一下其他方法就會發現,「品質功能展開(QFD)」、「商品策劃7工具(P7)」以及「TRIZ」等方 法的使用也很重要。現在可以經由網際網路,通過用戶正在使用的商品,直接收集到何種功能被頻繁使用或沒有使用等資訊。如果能夠對此類資訊進行充分整理和分 析,將有利於確立暢銷商品的理念。而且,QFD有助於進行此類整理和分析。(記者:富岡 恒憲)

*hc案 這翻譯不對 請參考第四代管理

■日文原文
【専門記者が振り返る】メソッド、この一年──品質問題の未然防止や魅力的な商品開発で注目度高まる

■相關報導
豐田宣佈召回「普銳斯」等4款最新混合動力車——全球共約43萬7000輛

日產將在日本召回83萬輛車,中國召回10萬輛

南韓現代將在美國召回13萬9500輛新款「索納塔」

《德訓篇》Ecclesiasticus

《德訓篇》Ecclesiasticus

"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個特定的時代,吉卜林親身體驗了歐洲文明向全世界的兇猛擴張,也不可避免的經歷了隨之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此期間吉卜林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他的大兒約翰(John)犧牲在1915年的盧斯之戰中,為此吉卜林自責地寫下了「如果有人問我們為什麼死,告訴他們,因為我們的父輩說了謊。」(If any question why we died/ Tell them, because our fathers lied), 這句話的來由可能是因為吉卜林送兒子參軍時,為兒子很差的視力做了很多努力才獲得批准。為了彌補心中的創傷,吉卜林加入了費邊帝國戰爭治喪委員會(現為共 和國戰爭治喪委員會),這個組織負責英國戰爭中犧牲人員的墓地建設,吉卜林對這個項目最大的貢獻是為這個項目挑選了一句聖經中的短句「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刻在了幾個較大的戰爭墓地的紀念碑上,同時他也記錄了他的兒子所在的愛爾蘭衛隊的歷史。"

English

---

Their Name Liveth For Evermore

他們的遺體必被人安葬,名譽必留於永世;

Sirach 44.14, KJV

《便西拉智訓》,天主教譯作《德訓篇》Ecclesiasticus

,是基督新教次經的一部份,成書期大約在公元前180 年到前175年間。它屬於天主教和東正教《舊約聖經》的一部份,但不包括在新教的《舊約聖經》裡,在猶太人的重要經典《塔木德》及其他拉比文學裡,它被引 用過幾次。這篇書在公元後與其他次經一同被收錄在希臘語的七十士譯本中,並被天主教及東正教接納為正典的一部份。不過,大多數新教教會都不接納本書篇為正 典



***

Deming 博士的 Out of the Crisis10章標準與法規

引用它作為章訓



有的人不出聲,

是因為他不知所答;有的人不出聲,

因為他知道何時該說話。

明智人緘囗不言,

直等相宜的時候;自誇和愚昧的人,

卻不看時機。

多言的人,必招人厭惡。

德訓篇思高聖經 206-8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Deming–Stephan algorithm

Deming–Stephan* algorithm



Variant: iterative proportional fitting An algorithm, given by Deming and Stephan in 1940, that can be used to fit log-linear models to contingency tables. The algorithm matches marginal totals by using iterative scaling of a table whose entries are initially all equal to unity. Essentially the same algorithm allows one to revise sample margins to preserve known population values: depending on context this is known as the Cross–Fratar procedure, raking, or structure-preserving estimation (SPREE).


*Frederick Franklin Stephan

(1903–71; b. Chicago, IL; d. Princeton, NJ) American demographer. A graduate of U Illinois (BA, 1924), Stephan gained his MA from U Chicago (1926) and joined the faculty of U Pittsburgh in 1927. After a spell at Cornell U, he joined the faculty at Princeton U in 1947, initially as Professor of Social Statistics in the sociology department, subsequently transferring to the statistics department. He was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from 1935 to 1940. He collaborated with Deming on the 1940 paper that introduced the Deming–Stephan algorithm.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ASA in 1966.

他的訃文是由 Deming 博士撰寫的


本詞條出自
Oxford Dictionary of Statistics. A Dictionary of Statistics. Second edition revised. Copyrigh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