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愛莉莎莎和柯媽都在懷疑「選舉舞弊」的背後


被指擁有廣大年輕支持者的柯文哲,最後以369萬票落敗,排名第三,和民眾黨選前「內參民調」推估差距頗大,柯文哲支持者對結果無法接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就如同當初美國大選,川普支持者強烈的失落感,很快就轉成對選舉作業的否定,台灣一方,亦有柯文哲母親選後在接受訪問時說:「…很多地方都有很多人全力支持他,為什麼票會這麼少...我真的有懷疑,不曉得懷疑什麼…」。上述說法,自然就是在指涉這次投票「有問題」。


同一時間,支持柯文哲的網紅愛莉莎莎也發布多段監票影片,還「揪出七大開票疑點」,發文「因為作票才輸我真的無法」。而這已是直接指控選舉舞弊(儘管隨後有為其「作票用詞不當」道歉)。


美國研究機構曾分析發現,就算透過大量證據讓選舉舞弊說備受挑戰,川普支持者中,仍存在相當強烈的「抵制理性」現象,也就是不信到底,令人更不解的是(哈佛甘迺迪學院研究),「那些政治知識更豐富、更密切關注選舉新聞的人」,也是更相信選舉普遍存在舞弊的一群。


同期,印地安大學「虛假的選舉敘述」研究結論之一是「年輕族群(18到43歲)比年長族群(43到85歲)更有可能相信這選舉虛假敘述」(高出14個百分點),則上述兩所大學的調查結果,似乎都和我們過去直觀所以為的不盡相同。


造成「高學歷」、「年輕族群」更容易相信選舉舞弊,同時更不願接受法院否決選舉舞弊的調查結果,美國社會也想知道為什麼。探求緣由路徑之一,有媒體的確是往「TikTok如何塑造當下政治」著手。


近年,TikTok不僅做為政治惡搞的重要場域,幾乎也成了政治意識形態塑造的平台,而TikTok主要使用者,則剛好符合「高學歷」、「年輕族群」兩特色。《紐約時報》曾在一篇報導中形容TikTok「在組織大規模虛假註冊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及「它獨特且廣泛的視聽語言,常常有趣地令人迷失方向」。


美國媒體之所以特別關切TikTok對政治的影響,問題便在TikTok除了成功為年輕人提供集體政治表達的創作空間,同時,它也是大量歧視、陰謀論和錯假訊息的集散地。TikTok年輕使用者議論政治問題的特色,在於相當擅長把極具「個人化的政治訊息」做有效的傳遞,其敘事受到廣傳的同時,他們還明顯抱有「Z世代正在改變世界」、「我們這一代是如此強大」的心理。


這回愛莉莎莎「因為作票才輸我真的無法」、「揪出七大開票疑點影片」,相信已藉其網路傳播能力一一導入柯文哲支持群,其中或者也包括柯文哲的母親,並讓她跟著嚴重懷疑「這次投票有鬼」。


關於大選判讀之一,在民進黨大量流失年輕選票。若參酌誰在懷疑美國大選舞弊、抵制理性現象(針對選舉)、高學歷年輕族群以TikTok為政治敘事場域等調查研究,應可發現,欲爭取年輕世代支持,進而精進傳播技術,例如IG、YT,乃至抖音(華語版TikTok),從而大量製作短影音、直播,如此可能僅看到「技術層面」,年輕族群使用當代傳播媒介的心理層面(或說因而「被創造出」的心理現象),說不定才是民進黨流失年輕選票真正的盲區。


當賴清德提出的國家願景希望工程,無論如何分門別類,都無法將之濃縮符合抖音短效的敘事時,不也解釋了為何柯文哲的政治觀,永遠只為創造「金句」,或者刻意大幅地去脈絡。他的年輕選票是這樣經營出來的,甚而打造出了一種只信柯文哲,其他什麼都不信的支持結構。那麼,就算任何黨、政治人物跟著他的方法照做,又將經營出什麼樣不同的「年輕支持者」?當下這題尚未有明確答案,卻有必要認真思索。

。。。。。

(圖:New York Times)



 瓦勒里每天在黎明前起床,趁著好幾個小時的孤獨時光,一個人靜靜地思索和冥想,反覆構思,讓他的知性在自由的世界中翱翔,然後把這段時間內所產生的想法都記在筆記本中,而且從他二十三歲開始直到他死亡為止,努力讓這件事成為他每天必做的功課。


這些記錄後來被集結出版為《筆記》(Cahiers),總共有兩百五十四冊,共三萬頁。


這套筆記不僅在文學上、哲學上有參考價值,更廣義來說,裡面充滿了許多十分富有創意、關於人類思考的方法。


他自己曾透露,他把這個早晨儀式的目的定位為「閱讀自己的精神」。


在這套充滿創意的筆記裡面,到處都看得到充滿洞見的箴言,例如「書本和人類擁有同樣的敵人。火、溼氣、蟲、時間。還有他們自身的內容。」或是「演說者的肢體動作,就是一種比喻。無論是用拇指和食指捏著什麼展示給他人看的動作,或是把手舉起來,用手指在空中揮了揮,他所指的東西,他所捏的東西,現在看來都是虛構的東西。但它們曾經都被認為是真實的行為,在那個語言等於肢體動作、肢體動作等於語言的時代。」


這種把知性訓練習慣化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讓人每天持之以恆,是多數先賢們會採取的方法,而且通常可以產生豐碩的成果。


書名《思維訓練與求知技術》


。。。

✍️閱讀人隨筆:每天建立屬於自己的孤獨儀式感,透過書寫或閱讀或冥想或創造,持之以恆,為自己的每一天帶來活力的開始。


閱讀人電子報。免費訂閱

跟著百萬讀者一起讀讀書

https://readlifeletter.ck.page/b8c7902d16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