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跡象表明阿拉斯加航空出事飛機在從波音出廠時缺少螺栓
美國阿拉斯加航空一架噴氣式客機在飛行過程中出現部分機體脫落,在這架飛機從波音工廠出廠時,固定飛機部件用的一些螺栓似乎缺失。
羽田機場撞機事故究竟歸咎於誰?
梳理撞機發生前的種種跡象,調查人員相信「人為失誤」很可能是罪魁禍首:機長誤判了空管指令,空管則錯過警告資訊。
「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東京——這或許是史上最為抱歉的20秒。
這很符合日本守時、愛賠不是的名聲。週二,東京一家鐵路公司為一列火車提前20秒發車正式道歉。
在這個國家,即使列車晚點一分鐘,列車長也會懇求原諒。本該在早上9:44:40發車的5255次筑波快線於9:44:20時從位於東京東郊千葉縣南流山車站(Minami-Nagareyama station)發車,首都圏新都市鐵道株式會社(Metropolitan Intercity Railway Company)週二在公司網站上為「給乘客帶來巨大不便」而道歉。
根據聲明,列車於早上9:43:40準點抵達南流山車站。但發車時,著急的工作人員提早關上了門,早於時刻表駛離了車站。據首都圏新都市鐵道株式會社表示,沒有乘客因此誤車或對提前發車有抱怨。
這個過於熱切的道歉與去年春天時,一家冰激凌公司因把一種雪糕的價格提高了10日元(約合人民幣5角)而在電視上做廣告致歉都源自同一種文化。
外國新聞媒體從週四開始報導此事,國外的關注者們在Twitter上對這種列車時刻的精準表示羨慕。
而日本人則對外國人表現出的巨大興趣感到困惑。
「國外的人對日本一半驚奇一半讚賞,但就算是日本人也會覺得這件事很好笑。」一個叫@gaishi_black的用戶在Twitter上寫道。
本月「現代商業」(Gendai Business)網站上有一篇關於筑波快線的文章,這個年載客1.3億人的鐵路公司宣傳自己「安全、高速」。文章列出了今年早些時候以來一些所謂「令人擔憂」的事件,包括兩起列車停站位置錯誤以及一起乘客被困車站電梯30分鐘的事件。
週四提早幾秒發車的列車除了在社群媒體上令人付之一笑外,並沒有造成明顯影響,不像2005年發生的一次致命撞車事故,當時列車司機希望彌補90秒的延誤而超速行駛,結果導致100多名乘客死亡。
Hisako Ueno對本文有報導貢獻。
翻譯:Jowii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二、採用新觀念: |
![]() |
我們正處於一個由日本所創造的新經濟時代;美國式的管理正受到各種沈 ![]() |
愛莉莎莎和柯媽都在懷疑「選舉舞弊」的背後
被指擁有廣大年輕支持者的柯文哲,最後以369萬票落敗,排名第三,和民眾黨選前「內參民調」推估差距頗大,柯文哲支持者對結果無法接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就如同當初美國大選,川普支持者強烈的失落感,很快就轉成對選舉作業的否定,台灣一方,亦有柯文哲母親選後在接受訪問時說:「…很多地方都有很多人全力支持他,為什麼票會這麼少...我真的有懷疑,不曉得懷疑什麼…」。上述說法,自然就是在指涉這次投票「有問題」。
同一時間,支持柯文哲的網紅愛莉莎莎也發布多段監票影片,還「揪出七大開票疑點」,發文「因為作票才輸我真的無法」。而這已是直接指控選舉舞弊(儘管隨後有為其「作票用詞不當」道歉)。
美國研究機構曾分析發現,就算透過大量證據讓選舉舞弊說備受挑戰,川普支持者中,仍存在相當強烈的「抵制理性」現象,也就是不信到底,令人更不解的是(哈佛甘迺迪學院研究),「那些政治知識更豐富、更密切關注選舉新聞的人」,也是更相信選舉普遍存在舞弊的一群。
同期,印地安大學「虛假的選舉敘述」研究結論之一是「年輕族群(18到43歲)比年長族群(43到85歲)更有可能相信這選舉虛假敘述」(高出14個百分點),則上述兩所大學的調查結果,似乎都和我們過去直觀所以為的不盡相同。
造成「高學歷」、「年輕族群」更容易相信選舉舞弊,同時更不願接受法院否決選舉舞弊的調查結果,美國社會也想知道為什麼。探求緣由路徑之一,有媒體的確是往「TikTok如何塑造當下政治」著手。
近年,TikTok不僅做為政治惡搞的重要場域,幾乎也成了政治意識形態塑造的平台,而TikTok主要使用者,則剛好符合「高學歷」、「年輕族群」兩特色。《紐約時報》曾在一篇報導中形容TikTok「在組織大規模虛假註冊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及「它獨特且廣泛的視聽語言,常常有趣地令人迷失方向」。
美國媒體之所以特別關切TikTok對政治的影響,問題便在TikTok除了成功為年輕人提供集體政治表達的創作空間,同時,它也是大量歧視、陰謀論和錯假訊息的集散地。TikTok年輕使用者議論政治問題的特色,在於相當擅長把極具「個人化的政治訊息」做有效的傳遞,其敘事受到廣傳的同時,他們還明顯抱有「Z世代正在改變世界」、「我們這一代是如此強大」的心理。
這回愛莉莎莎「因為作票才輸我真的無法」、「揪出七大開票疑點影片」,相信已藉其網路傳播能力一一導入柯文哲支持群,其中或者也包括柯文哲的母親,並讓她跟著嚴重懷疑「這次投票有鬼」。
關於大選判讀之一,在民進黨大量流失年輕選票。若參酌誰在懷疑美國大選舞弊、抵制理性現象(針對選舉)、高學歷年輕族群以TikTok為政治敘事場域等調查研究,應可發現,欲爭取年輕世代支持,進而精進傳播技術,例如IG、YT,乃至抖音(華語版TikTok),從而大量製作短影音、直播,如此可能僅看到「技術層面」,年輕族群使用當代傳播媒介的心理層面(或說因而「被創造出」的心理現象),說不定才是民進黨流失年輕選票真正的盲區。
當賴清德提出的國家願景希望工程,無論如何分門別類,都無法將之濃縮符合抖音短效的敘事時,不也解釋了為何柯文哲的政治觀,永遠只為創造「金句」,或者刻意大幅地去脈絡。他的年輕選票是這樣經營出來的,甚而打造出了一種只信柯文哲,其他什麼都不信的支持結構。那麼,就算任何黨、政治人物跟著他的方法照做,又將經營出什麼樣不同的「年輕支持者」?當下這題尚未有明確答案,卻有必要認真思索。
。。。。。
(圖:New York Times)
瓦勒里每天在黎明前起床,趁著好幾個小時的孤獨時光,一個人靜靜地思索和冥想,反覆構思,讓他的知性在自由的世界中翱翔,然後把這段時間內所產生的想法都記在筆記本中,而且從他二十三歲開始直到他死亡為止,努力讓這件事成為他每天必做的功課。
這些記錄後來被集結出版為《筆記》(Cahiers),總共有兩百五十四冊,共三萬頁。
這套筆記不僅在文學上、哲學上有參考價值,更廣義來說,裡面充滿了許多十分富有創意、關於人類思考的方法。
他自己曾透露,他把這個早晨儀式的目的定位為「閱讀自己的精神」。
在這套充滿創意的筆記裡面,到處都看得到充滿洞見的箴言,例如「書本和人類擁有同樣的敵人。火、溼氣、蟲、時間。還有他們自身的內容。」或是「演說者的肢體動作,就是一種比喻。無論是用拇指和食指捏著什麼展示給他人看的動作,或是把手舉起來,用手指在空中揮了揮,他所指的東西,他所捏的東西,現在看來都是虛構的東西。但它們曾經都被認為是真實的行為,在那個語言等於肢體動作、肢體動作等於語言的時代。」
這種把知性訓練習慣化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讓人每天持之以恆,是多數先賢們會採取的方法,而且通常可以產生豐碩的成果。
書名《思維訓練與求知技術》
。。。
✍️閱讀人隨筆:每天建立屬於自己的孤獨儀式感,透過書寫或閱讀或冥想或創造,持之以恆,為自己的每一天帶來活力的開始。
閱讀人電子報。免費訂閱
跟著百萬讀者一起讀讀書
https://readlifeletter.ck.page/b8c7902d16
We Are in a Big Covid Wave. But Just How Big?
Wastewater data has become perhaps the best metric to track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in the U.S., but it’s an imperfect tool.
5 MIN READ
成功的反思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著 賴盈滿譯 021/02/01先覺出版社出版。
1. 作者簡介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巴黎索邦大學客座教授。1980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2002至2005年擔任美國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的委員。以《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其後陸續出版《訂製完美》《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正義》《錢買不到的東西》《成功的反思》等,著作譯為27種語言,並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美國政治學會特別成就獎。
桑德爾的「正義」課程以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創下哈佛375年的紀錄,累積修課人數超過1.5萬。哈佛大學將其製作成電視與網路公開課程(www.JusticeHarvard.org),線上點閱率締造了傳奇紀錄。他亦將課程撰寫成《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得到熱烈迴響。
桑德爾的教室從校園開展到全世界,講學足跡遍及各國,在英國BBC錄製「全球哲學家」節目,與全球三十國、六十位參與者線上對話,並於牛津大學、國會圖書館演講。他曾兩度來到台灣,帶領聽眾實踐公開課中的「公共辯論」,探討當下最熱門的議題。
他的著作與演講風靡全球,獲媒體讚譽為「當代最貼近世人的哲學家」「學者中的搖滾巨星」「全球最知名的哲學教師」。桑德爾證明了深奧的哲學也能普及到一般民眾的生活,理性的公共辯論在各地都能實現。
2. 譯者簡介
賴盈滿,倫敦政經學院科學哲學碩士,現專事翻譯。譯有《跳舞的骷髏》《演算法的一百道陰影》和《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等書。
3. 內容簡介
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思潮的重要指標,《正義》哈佛教授桑德爾 睽違八年重磅新作。
用思辨回應撕裂的世界,當前我們最需要的一本書。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的社會,真的實現了平等與正義嗎?桑德爾高聲疾呼: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成功」的價值。直視當代社會最重大的課題與挑戰,前所未見的反思角度與解方,在各國激起全新對話!
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一同思索重大公共問題的能力,甚至傾聽對方都有困難?
面對疫情危機,人們該如何才能同舟共濟?當不同立場的人再也無法溝通,只能不斷撕裂;當「成功者」與「失敗者」衡量價值的方式失去交集;
當人民愈來愈不相信政府,更無法信任觀點相異的人……
桑德爾認為,是我們看待「成功」的方式,讓社會陷入了前所未見的困境!
這是一個「贏家」與「輸家」截然劃分的年代,機會與命運,只會眷顧本就幸運的那群人,而「只要努力便能成功」成了天大的謊言。若你幸運擁有市場經濟重視的才能,便能往上爬;反之,只能跌落機會之梯。失敗者的憤怒與挫折感不斷醞釀,造成了民粹主義的崛起,人們在不同的立場之間撕裂對立,就連「贏家」也活得辛苦──這是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最大危機。
桑德爾細細爬梳這一切的根源,述說菁英才德思想是如何創造出平等的假象,帶領讀者深度思辨──我們究竟該如何定義「成功」,打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擁有幸福與尊嚴的社會,甚至面對疫情的挑戰?他從三大層面提出擲地有聲的討論: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價值與尊嚴、重新反思成功的意義;並提醒我們保持謙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積極討論能夠讓社會更公平、更正義的具體作為。
這是混亂世局中,我們都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無論在政界、社群或是教室,我們都能夠藉由書中的思辨,一起提升公共利益,讓每一個人都真正擁有尊嚴和幸福。
4. 評論
◎《衛報》2020年度最佳觀點好書
◎空降英國、美國、德國、荷蘭、西班牙、韓國、巴西暢銷榜
◎《彭博》《新政治家》《泰晤士報文學增刊》2020年度選書
◎博客來選書‧誠品書店選書
◎朱敬一‧張鐵志 專文推薦
5. 目錄
推薦序 重新想像美麗新世界 /張鐵志
推薦序 政治哲學不但不枯燥,反而能幫我們把事情「想透澈」 /朱敬一
◎序言
面對全球疫情危機,我們不只需要醫療及科學專業,更需要道德與政治的重開機。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社會紐帶與互相尊重是如何逐步瓦解。本書希望闡明其中的過程與原因,並思考如何找到一條邁向共善政治的道路。
◎楔子:擠入窄門
在才德至上的社會,進入一流大學成了人人垂涎的獎品……這是怎麼回事?進入頂尖大學何時變成社會上的頭等大事,招生醜聞竟然連續數個月攻占媒體頭條?當能力至上的競爭變得如此殘酷,我們完全陷入了拚搏的泥淖,又會如何導致工作的尊嚴遭到破壞、反菁英的怒火燒得民主制度岌岌可危?
◎第一章 贏家與輸家
不斷強調我們要打造公平的才德世界,讓社會地位只取決於努力與才能,毒害了我們看待成功(與不成功)的心態。「制度只獎勵才能與努力」的想法讓贏家認為成功是自己掙得的,進而瞧不起不若他們幸運的人。當我們不再有能力將所有人視為命運共同體,才德至上的思維是否成了一種霸權?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既然以才擇人是好事,合情合理,如此立意良善的原則為何會引爆強烈的不滿,甚至轉化了全世界的民主政治?才德至上從何時開始逐漸變成了毒藥?本章探究才德至上理想的黑暗面是如何埋藏在它最動人的許諾裡,深植在「人是自己的主人」和「操之在我」的應許中──只是,這個許諾沉重得讓人難以負荷。
◎第三章 向上流動說
桑德爾在哈佛大學的課堂上觀察到,愈來愈多學生相信成功是自己的功勞,是他們努力的結果;而過去四十年來,「才德思想」與「應得」成了公共論述的關鍵詞,一方面強調成功是個人責任,另一方面則描繪向上流動的願景:只要努力奮發,唯有才能與夢想能限制你爬得多高。然而,「向上流動」究竟從何時開始失去了激勵人心的力量?
◎第四章 文憑主義:最後的主流偏見
教育,真的是不平等的唯一解藥嗎?唯有取得大專學歷,工作才有尊嚴,才有臉在社會立足嗎?當這樣的政治論述侵蝕了民主生活,貶低了不具大專文憑者對社會的貢獻,加深了對低學歷者的偏見,最終引發了民粹反撲,我們該如何才能跨出第一步,逐漸化解這份不滿,讓贏家與輸家都能想像更好的未來?
◎第五章 成功觀
要思考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若你不曉得自己會生在有錢或貧窮的家庭,你會選擇什麼樣的社會?假設事先知道自己會生在上層或底層家庭,是有錢或貧窮,你會想要活在什麼樣的社會?「只要循規蹈矩努力工作,一個人能爬多高只由才能決定」──我們真的能相信這句話嗎?
◎第六章 篩選機器
桑德爾邀請我們重新思考看待成功的方式,質疑「成功者都是靠自己」的自大想法,因為這種論述只會導致不滿,毒害政治並分裂我們。本章探討高等教育為何成為才德至上制的篩選機器,明明承諾將依據才德促進階級流動,卻鞏固了特權與成功心態,腐蝕了民主需要的休戚與共感。
◎第七章 認可工作
誰來決定什麼樣的工作在市場上比較有價值、對社會貢獻較高,而什麼樣的勞動付出卻只能獲得微薄的薪資?我們迫切需要重新衡量,何種工作值得認可與尊敬,身為公民的每一個人又互相虧欠對方什麼?唯有我們互相倚賴,才能釐清其他工作者對集體福祉的貢獻,並真心相信:「我們都在一條船上」。
◎結語
不論我們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只需要自己就能造就的。社會看中我們的才能是我們好運,不是必然。清楚感覺命運的偶然可以讓我們心懷謙卑,而這份謙卑是個起點。它能讓我們告別無情撕裂你我的成功思想,超越才德霸權,攜手走向更少怨憤、更多包容的公共生活。
致謝
◎序
二○二○年新冠肺炎大流行,美國和許多國家一樣措手不及。儘管公衛專家前一年才警告病毒可能蔓延全球,中國一月和病毒陷入苦戰,美國仍然欠缺抑制病毒散播的普篩能量。隨著疫情蔓延,確診人數暴增,這個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愕然發現,他們連醫護人員需要的口罩及防護裝備都無法充足供應,醫院和政府部門為了搶到救命的檢驗試劑與呼吸器而你爭我奪。
措手不及的原因很多。總統川普無視公衛顧問的警告,在疫情初期的關鍵幾週刻意淡化危機,於二月下旬堅稱「一切都在我們掌握之中……我們處理得非常好……疫情很快就會結束」;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發放的首批檢測試劑有瑕疵,事後補救又拖延太久;數十年來的產業外包,導致美國的醫療口罩與設備幾乎完全仰賴中國和其他外國廠商進口。
然而,面對這場大流行,美國不僅在後勤上缺乏準備,道德方面也無所適從。疫情爆發前,美國已經深陷分裂多年,從經濟、文化到政治莫不如此。社會不平等與文化衝突數十年來愈演愈烈,最終於二○一六年引爆了民粹反撲,促成川普當選。而川普遭到彈劾後(但未因此下台)不久,就遇上了這場美國自二○○一年九一一攻擊事件以來的最大危機。儘管如此,共和與民主兩黨對立依舊。認為媒體正確傳達疫情資訊的共和黨支持者比例極低,只有百分之七;相信川普發言可靠的民主黨支持者更只有百分之四。
政黨間的嫌隙不斷惡化,偏偏病毒就在這時來襲,需要全民團結才足以對抗。但除了戰爭期間,幾乎沒有國家能做到這樣的同仇敵愾。政府呼籲人民維持社交距離,放下工作待在家中,甚至強制執行,使得無法遠端工作的人被迫失去工作與薪水。病毒對年長者威脅最大,但年輕人也可能受害;就連本身不受影響的民眾,也可能有爸媽或祖父母要操心。
疫情蔓延讓我們在道德上重新察覺人的脆弱與互相倚賴。政府官員和廣告商自然而然搬出了「我們都在一條船上」的口號,但喚起的卻是出於恐懼的團結,因為害怕病毒擴散而「維持社交距離」。公共衛生專家呼籲民眾一條心,在脆弱中互相扶持,方法卻是彼此疏遠,自我隔離。
面對疫情蔓延,這種「隔離式團結」是有用的。除了英勇的醫護和急救人員需要親身救助患者,超市店員和外送員同樣冒著健康風險送食物及日用品給居家者。專家告訴我們,保護手足同胞的最好做法就是跟他們保持距離。(下略)
日本豐田汽車(TOYOTA)子公司「大發工業」(DAIHATSU)遭爆出使用造假資料以取得國家認證,風波持續延燒,25日起日本國內所有4間工廠相繼停工,大發也承諾對直接供貨的上游423家公司進行賠償,但這起事件重創日本汽車產業的信譽。
根據《NHK》新聞報導,大發汽車在日本國內的4間工廠相繼停工,在爆發測試造假之後,大發已經全面停止出貨。
大發造假風波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總計有3間工廠因為停售所有車款已於25日上午停工,大阪府池田市的本社工廠26日也會停工。
大發汽車經銷店店長透露,他們有許多客戶抱怨對車子已經失去信心,經過努力解釋,希望顧客開車時心中平安。
測試造假風波延燒,讓已經購買大發旗下車種的民眾人心惶惶,上下游的企業也都受到牽連。《NHK》報導指出,汽車大廠停工打擊上中下游整個供應鏈,此次受影響廠商多達8136家。
大發日前宣布,總計64車款跟3種引擎有衝撞測試資料造假問題,因此決定暫停所有車種在日本的出貨,並承諾將對直接供貨的所有423家公司進行賠償。
對此,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表示,「這起事件使車主信心崩盤,動搖車輛認證系統的基礎,令人非常遺憾。」
大發安全數據造假已經長達30年,不但損害母公司豐田的形象,更波及Made in Japan(日本製造)的信譽。亡羊補牢能否喚回大眾的信心仍需觀察,但它所引發的風暴恐怕才剛要開始。
國際中心/陳毓麟 編撰 責任編輯/吳苡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