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雄〈教育四書〉-2
終於把〈教育四書〉完稿,交給淡江大學薛暁華教授。
4/13週六,我答應去淡大演講。也為了見見舊雨新知。
這篇文章一寫又是兩三萬個字。前夜在臉書登了一個尾巴。今天貼出前言0.2-0.3。
loe-loe-長的文章,少有人感興趣。所以我不貼全文,每天隨手貼一兩節,大家反而看得,仔細。一天貼出一點,到4/13那天,大概就貼出全部。我也不按照順序。隨機貼出,讓大家自己拼圖。
4/12-13 淡江大學有一些教育活動。想了解就查薛教授的臉書。
春天的腳步近了。算算這是什麼日子?是四一〇教育改造大遊行25年慶。那年是1994。
日子過得真快。
當時走在隊伍前頭的幾位重量級人物,已不在人世;
記得嗎?二二八時台大醫學院少數僅存的碩果李鎭源,還有令人懷念的摯友老頑童張忠棟、人如其名的傳奇人物劉俠、豪邁堅毅的柔道高手林山田教授、⋯
然後中年的變成老年;年輕人則成為今日的社會中堅。
可是四一〇的訴求,換來了什麼呢?
變質與折扣。
當然台灣的教育還是有在改善,只是曲折迂迴、步履蹣跚。
因為,因為,⋯
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有想像力的民族。少了想像力,又少了理性的土壤。我們的眼珠看不到遠方。
因為我們不是一個:有想像力的民族。少了想像力,又少了理性的土壤。我們的眼珠看不到遠方。
我是這樣的解讀,原諒我的冒犯。
/黃武雄 2019-4-8
——————
0·2
剝奪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只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我們一直在用反教育的方式辦教育。
剝奪學習者的主體性,不只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我們一直在用反教育的方式辦教育。
事實上,教育改革最大的障礙,是「學習經驗的複製」。我們現有的大人,不論學歷多高,都是在講課、聽課、考試、升學的環境中長大;自然誤以為學習只有這種方式。然後努力要把這種學習的經驗,複製給下一代,卻無法虛心檢視、甚至一味抗拒其他遠為有效有趣的學習方式。
我們努力在為自己的小孩,爭取所謂較好的師資、較好的學校;施加緊迫的外在壓力,不譲小孩荒廢功課,或變成怠惰。
殊不知每一個小孩最好的老師,就是他自己與他的同儕,還有,偉大的自然;最有效的學習動力就來自他「內在的、與生俱來的、想了解世界、參與世界的熱情」。
我們努力在找一個對小孩是「他者」的所謂「老師」,取代他內心的那些最好的老師;我們努力在用一套冰冷的教材與規訓、一種笨拙的教法,澆熄他內在最有效的學習動力。
0·3
現今這樣重視評鑑與督促的考試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非常鉅大。
現今這樣重視評鑑與督促的考試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非常鉅大。
我們,受台灣教育長大的幾個世代的人,多數失去了自己。先不用提:「為別人而活」這種耳熟能詳的警語。我們長大之後,幾乎每個人都為下一刻而活,幾乎每一個時刻,你都在想下一刻要做什麼。
我們的心思很難安靜下來,真正享受眼前這一刻的情境。這一刻,不論我們是與自己、與親人友人 、或與世界任何其他動的、或靜的形式相處,我們都在盤算下一刻。
我們都在盤算下一刻:我該去做什麼。
我不喜歡套用「活在當下」這種帶有文藝腔、或心靈之道的用語。我只想分析現象,找尋根源。
是的,我們每一個時刻,都在為下一刻而張羅、而準備。我們忙著張羅、忙著準備了一輩子,然後老了,忽然發現自己還沒真正的生活過。
這種現象非常普及。根源很可能來自我們的童年與少年,所承受的教育與訓練。隨時我們被督促、被評鑑,隨時我們在等待鐘響、等待自己的成績揭暁。經年累月,這種失去自己的外在壓力,變成一種難以排除的心理習性,影響我們的一生。
考試/規訓教育,可能造成的後遺症,不只是「為下一刻而活」。更多層面的後遺症,還需面對:例如知識倦怠、不獨立思考、不斷把人生套公式、不能整體認識世界、只注意小事、看近看小、不看遠看大、不努力透過體驗普遍化、不嚴謹不求證、不注重事實、溝通困難、⋯我們的社會正在付出巨大的代價。
當然,長大後這些現象的根源,不只單一,還有其他因素,例如資本主義社會的激烈競爭、人只顧上爬無意面對根本問題⋯等。但童年少年,時期的考試/規訓教育,難辭其咎。
〈教育四書〉-3
今天是410,四月十日。
繼續貼出〈教育四書〉0.4-1.5。
/黃武雄 2019-4-10
—————————-
0·4
年來我斷斷續續,動手書寫教育四書,想從實踐面談各階段的教育,如何改用「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為思考教育的核心,為台灣教育尋找新的出路。
0·4
年來我斷斷續續,動手書寫教育四書,想從實踐面談各階段的教育,如何改用「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為思考教育的核心,為台灣教育尋找新的出路。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書二、國小的教育
書三、大學(及研究所)教育
書四、自由大學實驗教育
書二、國小的教育
書三、大學(及研究所)教育
書四、自由大學實驗教育
但在談各階段教育如何改進之前,我想為全國中小學教師請命。幾十年來,中小學教師都要負擔相當繁重的行政工作,今後要大幅免除。那些行政工作,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官樣文章,寫很多報告報表⋯呈報上級單位。
還有,校內校外太多比賽,比賽這個比賽那個,連清潔也要比賽,檢查這個檢查那個⋯。那些都是官僚思維的形式,不是教育本身。
教育的對象是孩子,不是上級。教師應該把絕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孩子身上,與孩子互動、了解孩子、聆聽孩子、與孩子做朋友、幫助孩子的困難。這才是教育者的工作。
從中央到地方,譲教育從官僚控管,回歸教育本身。中小學教師自己也應該努力發聲,合力改善教育制度與環境,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待遇,及眼前的人際關係。
大家一起努力。
Sect 1
書一、國高中的教育
譲我先從中學階段切入,因為12歲小學畢業,人抽象思考的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這時最能看出主體學習的效果。
1.1
教育部應該跳出現有格局,努力推動下列我要説的「擴大自學計劃」。這計劃會從根本,一步步改變台灣教育的面貎。
教育部應該跳出現有格局,努力推動下列我要説的「擴大自學計劃」。這計劃會從根本,一步步改變台灣教育的面貎。
更重要的是:拜今日網路流通之賜,這計劃沒有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沒有厚此薄彼的困擾,沒有城鄉差距。
學生要不要參加自學計劃,完全自願。無需強制某些學生家長接受某種「偉大的理想教育」。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他喜歡的學習方式。
所以社會也不會有強大的反彈。
最後的關鍵是,因自學效果出現,自學計劃便自動擴散出去,逐步影響絕大多數原有的體制學校,改變傳統教育。
最後的關鍵是,因自學效果出現,自學計劃便自動擴散出去,逐步影響絕大多數原有的體制學校,改變傳統教育。
請先耐心讀完下述的做法本身,稍後我再來多作解說。
1.2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
教育部立即把國高中所有學科課程按淺、中、深三種程度,與民間及出版社合作,編成三套不同程度的教材,內含:
A、紙本教材加工作簿;
B、徴求全國最好的教學工作小組,分別把各學科的內容,拍成活潑又清晰的教學Video, 開放在網路,供全國學生免費學習。兼亦發展問題對話網站,徴求教師及志工,幫助學生解疑。
C、針對課程進度,編測驗卷,國高中各12階梯。
D、學生學科「起惑點」診斷卷。
B、徴求全國最好的教學工作小組,分別把各學科的內容,拍成活潑又清晰的教學Video, 開放在網路,供全國學生免費學習。兼亦發展問題對話網站,徴求教師及志工,幫助學生解疑。
C、針對課程進度,編測驗卷,國高中各12階梯。
D、學生學科「起惑點」診斷卷。
淺、中、深三套的用意,不只譲學生可依自己的程度選擇,更譲學生摸不清某一單元到底在講什麼時,可以立即跳槽,去參看其他版本的解說。
而且不懂的地方可以反覆的一看再看、一想再想。
任何人只要進入網路,都可以免費接觸這三套教材,並下載,寫工作簿、做測驗卷。
1.3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
1)教育部宣布放棄學年制,例如高中學生,只要完成高中12階梯測驗及格,就完成高中學科部分的要求。倘若藝能、技術、社團課程,學生亦修習完畢,就可以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年限不拘。讓每一個孩子想學再學,依教材順序,自由編訂學習進度,對自己負責。
國中亦然。(國小在「書二」中另談,主要是用分組討論與教學代替台上講課。)
2)擇試點進行自學實驗:
找幾所學校,譲願意自學的學生(一般須經家長同意,但特殊狀況可有例外)入學。亦徴求認同此理念的教師志願加入。
找幾所學校,譲願意自學的學生(一般須經家長同意,但特殊狀況可有例外)入學。亦徴求認同此理念的教師志願加入。
1.4
實驗中學的學生,不須依照固定時間上學科的功課。學校的開放空間,用來規劃自學與共學,提供約六人小組學習與討論的小隔間,內有放映機及討論桌。學校可以協助分組。
實驗中學的學生,不須依照固定時間上學科的功課。學校的開放空間,用來規劃自學與共學,提供約六人小組學習與討論的小隔間,內有放映機及討論桌。學校可以協助分組。
進度由學生自訂。學科方面,學校不再考試評分。各學科教師改當「諮詢員」,在辦公室分両班制、或三班制、輪流值班,供學生自由串門去問問題。
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權力關係。學科教師不用對學生的功課評分,自己身上的教學壓力也大幅減輕,教師與學生可望成為知識上無所不談的忘年朋友。
由於教師改當諮詢員,隨時答覆學生任何專業上,或各方面知識的問題,教師自己必須努力進修,才不會露饀。但教師也不用因此緊張,當場答不出來,可以延後回答。這樣也顕示教師對知識的真誠,透過這樣的身教「不知為不知」,也養成學生本身對待知識的正確態度。
學生去學校除學習與討論學科之外,其他主要的活動在術科:辦種種社團、讀書會(包含研究性的社團或讀書會)、辦班刊年刊校刊社區報紙、學戲劇、跳舞、木工水電、打球、上體育、聊天、討論生活教育⋯。
這種學校栽培出來的學生,比起現在這種靠教師講課及集體管理的學校,一定更充滿活力,學習興趣高昻。
由於學科靠部訂免費教材及網路,人人可以得到第一流的講師解說與教導,於是城鄉差距消失,明星學校不再。
然後教師成長的問題,也不再是問題。教師失去了手上的權威,只有靠自己的真材實學,才能回答學生的問題,否則當諮詢上班時,門可羅雀,很快就被邊緣化。
1.5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
自學計劃,視試點狀況,不斷修正改進,並密切觀察自學實驗中學的學習效果。然後依條件是否成熟,及自願學生人數擴增的需求,譲其他中學亦一個個分批變成自學中學,逐年逐步擴大到全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