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台灣人 行道 資料 (1)

 

文林苑  少數人vs. 多數人的正義
根據台北市都更處統計,全北市屋齡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戶數比例超過七成。也就是說,每十戶人家,就有七戶是都更的潛在客戶。
大街小巷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許多「都更公司」或「更新辦公室」招牌,和都更爭議指標個案「文林苑」形成強烈對比。
士林橋下,寫著「樂揚建設」的白色工程圍籬,圈著一塊約五三○坪的不規則基地,在已經拆除地上物的基地尾端,坐落兩棟佔地各約二十五坪的透天厝。
這兩棟是不同意都更的王家所有,一塊「別拆我家」的布條懸在牆上,讓這裡更為顯眼。
這樣的突兀景象,很快就會落幕。市府已限令王家搬出,三月十九日「起」將強制拆遷。當天一早,王家以有新事證為由,要求暫緩執行。「我們就是依法行政,從今天起的任何一天都會去拆,」市府官員沒有做出緩拆允諾。
全國都在睜大眼睛看,因為,自二○○○年台北市大力推行都更以來,還沒有在房屋內仍有住人的情況下,動用強制執行。
都更利益引發的人性與權利訴求,不會隨文林苑強制拆遷劃下句號。
「以前都讓他們(王家)出來講話,我們也希望他們趕快要到他們要的,只求房子可以趕快蓋,」三十八戶文林苑都更同意住戶代表、前郭元益董事長郭石吉說。
結果大家一等就是兩年多,新家卻連個影子都沒有。

 

「憑什麼兩戶就可以阻止我們三十八戶?」年過八十的住戶鄭先生愈講愈氣,「實在不知道我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
「因為做都更,好幾代的鄰里感情也沒了,」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搖搖頭表示,因都更,出現很多老鄰居反目的情況。「大家都忘了,都更的目的原本是要凝聚社區意識。」

王家以情感訴求做為不同意都更的基礎,這也是都更過程中,最難跨越的關卡。
「這是我們的祖厝,我們就是不想蓋,」在王家排行老三、也是五兄弟當中唯一還住在文林苑老家的王廣樹說。

為何一定要拆我的祖厝?
王廣樹質疑,為什麼別人不同意可以不參與,他們家不同意卻仍被劃入更新單元。
走一趟文林苑基地發現,包括基地右前方兩棟公寓,左側郭元益總部大樓,以及王家隔壁一棟住戶,都被劃出這個理應是完整的街廓之外。
王廣樹透露,樂揚早在兩年多前取得建照時,就把更新後的預售屋全部賣掉,因此才不願意排除王家。
「王家這兩戶是畸零地,未來無法獨自興建,因此依法必須劃入更新範圍,」更新實施者樂揚副總經理鄒雪娥解釋。
文林苑爭議之所以難解,就是出於建商這種先賣預售、後解決拆遷的陋習。
業界人士觀察,雖然建照核發後就進行銷售的預售制度,是建商普遍的遊戲規則,但至今還沒見過尚未全部拆遷就開始預售的。
「不照遊戲規則走,總會踢到鐵板,」一位曾在都更公司任職的房仲說。

 第二個文林苑難產的關鍵點,則來自王家看待都更的態度。每件都更進行的流程,都要召開公聽會、公開展覽,若對都更不同意,其實有很多機會可以提出。
但直到樂揚的事業計劃核定後,王家才提出異議,甚至條列他們認為合理的條件是兩億元。「這只是緩衝,不然真的沒步了,」針對開出價碼的疑問,王廣樹這樣解釋。
面對文林苑這場已經拖了三年的鬧劇,台北市都更處長林崇傑語重心長地說,所有參與都更的民眾,一定要重視自己的權益,因為都更的設計,本來就建立在不是全數同意的基礎上。

「當你有一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被劃進都更範圍時,不是你要不要參與,而是你不能不參與,因為這攸關你的居住正義,」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召集人林旺根說。

 2010

Raissa Maritain 昔日舊友

Raissa Maritain 昔日舊友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2






吳翰書,〈鄉土藝術的『真』與『假』〉,藝術家,52期(1979.9),頁22- 23
畫家吳翰書過去常在紫藤廬以幻燈片作藝術賞析,他當時活躍於藝評界,在外教授的 ... 為此,清大藝中展覽特意挑選邱亞才所畫「沈尚賢像」與「吳翰書像」,以玆紀念這 ...
喜歡『雲遊』紫藤廬的吳翰書正在偏廳榻榻米上好眠
吳翰書
主講「八大山人」幻燈欣賞講解。



內壢 台北 東京 芝加哥......

崇凱,

在企業做事還要"連夜趕工排版",真辛苦。

你寫的那篇,附兩張照片,最能神氣活現你們師生的神采奕奕,最好。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張Philips公司的「危 機」之書法,勾起一些回憶。

你們有機會在東京會合,其實這段應該說說。

這輯王老師都沒參與,我們也不清楚他的東西有多少。我昨天還聽到那位受刑人的新聞呢。

我原先打算將它編入我將出的書中。陳寬仁老師提出是否要將它與我紀念劉振老師的擺在一起。所以我就將它獨立,一來CSQ如果9月初有慶祝活動,可以印出來光榮王老師等。二來以後或許有機會將它擴展成書。

這月,何先生和你在這本小書的貢獻真不小,很謝謝你們。

希望有機會大家聚聚。你們上台北不要忘記抽空來聊聊天…..

我請趙民德老師推薦人物 他說 心在南方
2002/12/18訪客人數
這是個讓大家各抒己懷,想什麼寫什麼的地方。文以載道、千錘百鍊,都不須是寫作時的顧慮。不論你有倚馬可待之才,或一向字字得嘔心瀝血,也不論任何文體、 任何題材,只要認為可與朋友分享的,皆歡迎你敲下鍵盤。你可以把這裡當作“傷心咖啡店”,也可以當作“我心深處”,對店裡的裝潢可有不同的品評,但在這裡 你可以自由傾訴,只要真心,就有知音。

****

鄭南榕殉道21周年 自由之火不熄
鄭南榕逝世二十一周年,昨天在台北縣金山鄉金寶山墓園舉辦追思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左一)與鄭南榕遺孀葉菊蘭(左二)一同追思。 (記者俞肇福攝)

〔記者俞肇福/北縣報導〕昨天是鄭南榕殉道廿一周年,綠營及本土派人士齊聚台北縣金山鄉金寶山墓園表達敬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台灣需要更多像鄭南榕這樣勇敢的人。
追思活動以音樂及朗誦貫穿全場,包括蔡英文、民進黨秘書長蘇嘉全、前行政院秘書長李應元、前新聞局長姚文智等人都參加。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邱晃泉說,三月廿三日谷歌(Google)退出中國是對獨裁控制的否定,他引述鄭南榕的話指「自由人權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隨即話鋒一轉表示,看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中國高層喝酒擁抱後批評抗議民眾「那群人吃飽沒事幹」,令人不安、憤怒。
邱晃泉指出,我們反對危害台灣現狀的安排,要求馬英九總統在與中國談判ECFA之前,應該與中國談人權保障,要求中國停止迫害圖博,停止迫害法輪功,停止藉助黑金之手伸入影響台灣媒體、經濟。
追思會中,有青年演唱、朗讀,致贈攝影作品,表達懷念,詩人李敏勇詩文朗誦「雪鳥」;姚文智說,鄭南榕基金會今天將召開記者會宣布籌拍鄭南榕電影,並先以百萬獎金徵求劇本。葉菊蘭對此表示「樂觀其成」。
鄭 南榕在一九八四年創辦了「自由時代週刊」,一九八六年發起「五一九綠色行動」,在龍山寺靜坐示威,是台灣第一次反戒嚴的群眾運動;一九八七年鄭南榕公開主 張台灣獨立,並要求平反二二八,一九八九年一月廿七日展開為期七十一天的自囚,同年四月七日於警力到雜誌社拘提時,在總編輯室點火自焚,以殉道的方式結束 一生。

鄭南榕為了刊登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奉獻出他的生命

281
鄭南榕為了刊登以下的文件奉獻出他的生命
《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

我們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祖先,過去在台灣的原野自由、和平地生活著。
我們的漢語系祖先,為了逃避中國的惡政、戰亂與飢餓;追求自由、和平與
較好的生活,移住來台灣。
但是,我們台灣人的自由、和平與生活,仍時常受到外來政權的蹂躪。
因而,我們決意以自己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自由、和平與生活;因此,我
們結合,以創設獨立的台灣共和國。



******
1988,三會鄭南榕
◎ 許世楷
一九八八年初夏在東京,鄭南榕來 訪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與盟員會談,又到我家長談,他邊談邊抽菸,談到早上四點多,菸蒂堆滿一大盆菸灰缸;話題是如何推進台灣獨立運動。他主張通過 爭取「一○○%的言論自由」,來實現台灣獨立,我也贊成他的意見。但是鑑於當時的白色恐怖,例如林義雄家人遇害、江南被殺等,一定避免不了流血。
同 年夏天在洛杉磯,我們再度交換意見,其中一個焦點是台灣人團結與族群的問題。我主張需要面對四個族群間差別分裂之事實,由此認識、面對,謀求共識與真正的 團結。而團結應該以對祖國的認同為標準:認同台灣、要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打倒白色恐怖、反對共產黨獨裁、中國侵略的所有台灣住民,不分族群都是台灣人。 向來自稱為「外省籍的台灣人」的鄭烈士,表示很贊同我的看法。這也是他後來刊載我的憲法草案原因之一。
第三次是幾個禮拜後在紐約見面,那是集合國內外台灣人有志建國者的第一次「台灣建國委員會」。鄭烈士當時拿到了我在一九七五年就寫好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
到 了年底,就接到鄭烈士的電話說《自由時代》這個禮拜要登載我的憲法草案。我答那是十幾年前的作品,我正在趕著修改,還是等一些時間刊載新的好。因為他堅 持,巡迴全國的「新國家運動」下禮拜結束,要配合以登載憲法草案做為結尾。我遂答應即刻傳真修改好的一半,當晚不睡修改後一半,隔天一早傳真給他。
「台 灣共和國憲法草案」刊登出來了,檢方以叛亂罪嫌疑約談,他公開挑戰說「要抓活的我是不可能的」!隔年(一九八九)四月七日,警察破門侵入出版社,鄭烈士壯 烈自焚,全國震撼!翌日《自立晚報》報導自焚案件,又賭注刊登憲法草案全文。當局恐引起更大社會公憤,不敢取締。至此,「一○○%的言論自由」終於衝破了 禁談台灣獨立的圍牆。
感謝鄭南榕烈士以身殉國!誓不能讓台灣自由民主倒退!
(作者為前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


****


黃武雄
台灣數學研究學者、教育工作者、作家、社會運動參與者。專書著作有《學校在窗外》、《童年與解放》、《黑眼珠的困惑》、《台灣教育的重建》、《老師我們去哪裡?》、《中西數學的比較》、《初等微分幾何講稿》、《木匠的兒子》、《那裡有條界線》、《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等書。



****

宋澤萊
台灣省雲林縣人,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彰化福興國中教師,是戰
後第三代的重要文學作家之一。
作品涉及各方面,包括詩、散文、小說,以及宗教、文化和社會方面的論述。其中,最重要的是短篇和長篇小說的創作。產量相當豐富,主要作品有「打牛湳村系列」「等待燈籠花開時」「蓬萊誌異」「弱小民族」「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等。代表作「打牛湳村系列」,成書於一九八○年,描寫一九七○年代中期台灣農村的困境,以及造成那些困境的種種原因,為台灣寫實文學的重要性提出了有力的佐證。
第十九屆吳三連獎文學獎小說類得獎人

*****
黃鷗波(嘉義人,1917-2003

在地美術運動之典範─黃鷗波‧《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嘉義地區》撰述人李伯男2006年寫於嘉義市
【嘉義美術史流重要事蹟】嘉義美術在日治時代成就非常出色,春萌、青辰兩個分屬東洋畫與西洋畫的藝術研究會,培養嘉義畫壇渾厚的實力,在參與台展與府展競賽中,嘉義畫家入選眾多,轟動於台灣畫壇,當時有「嘉義畫都」之稱。陳澄波與林玉山是引領嘉義藝術創作成長的精神導師、藝壇追隨的典範標的。美術教育有吳梅嶺與陳丁奇拓延藝術傳承。而在文史與藝術推動之精神典範可推張李德和與黃鷗波,張李德和為地方藝壇提供活動空間氛圍,建立早期嘉義美術發展史料文本;黃鷗波之創作與社會關懷議題結合,從而實踐文化發展之推動,雖於戰後即移居台北,然而在國畫與東洋畫爭議的年代,為本土藝術力爭生存空間之精神,可為家鄉藝文界學習之榜樣。

黃鷗波是春萌畫會成員最早到台北發展的畫家,隨後,林玉山、盧雲生、李秋禾(後因病返回嘉義休養,不久逝世)也舉眷北上定居,從事美術教職,春萌畫展在台北繼續展覽,將地方優秀藝術推展至都會舞台。黃鷗波藝術活動的高峰可說始於台北,年期間,參加省展屢屢入選獲獎,成就與「台、府展」嘉義藝壇精英前輩同為家鄉的光榮。一生致力於藝術創作、文化推廣、教育後學不遺餘力,組織畫會、開設美術班、膠彩繪畫的推廣,精神可佩。【受嘉義文風薰染─凝練內蘊的基底】黃鷗波本名寬和,畫號鷗波,名如其人,正直寬厚、幽默風趣、簡樸慷慨、熱心公益。關於他自題的畫號,猜想是參與鷗社吟詩活動而取名,有濃濃書卷與藝術之味,悠遊詩詞藝文如鷗飛翔於波濤間。
1917年生於嘉義儒學之家,幼承父母指導千家詩、四書、五經。長大之後,就讀嘉義工業學校時,課餘與名儒林植卿秀才學諸子百家與詩文,奠定了深厚的漢學根基。二十歲之前浸濡於嘉義詩書畫鼎盛藝文風潮,於賴雨若壺仙花果園設置的「壺仙義塾」受教,同學中有許多是畫人,從感染到繪畫風氣而立志其畫業。1937年入學川端學校研習日本畫三年,後留駐日本從事美術設計工作。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正趨激烈,府展停辦,學成卻來不及於府展發揮其畫藝。由於其漢文與日文皆通,1943年受命任揚州日本通譯官,因而有機會與大陸文人交流,曾在蘇北日報發表詩作。至年戰爭結束乃返鄉,並任斗六農業學校及斗南中學文史、美術教員,繼續參與嘉義地區之藝文活動,加入鷗社吟社,定期集會擊缽作詩。出品林玉山帶領的春萌畫會展於嘉義吳鳳幼稚園,與嘉義畫人相研畫藝。獲第一屆全省美展特選膠彩畫作品「秋色」,充滿嘉義地區發展出來的繪畫風格。受中國文人畫與日本東洋畫交融薰陶,詩書畫一體的創作思維在嘉義的每一位畫家作品中,皆可領略如此風貌。鷗波先生在嘉義活躍於詩與畫壇之間,可以說是其創作能量的蘊釀期,為日後創作與美術運動推廣本土藝術,建立雙軌並進之根基。【移居台北發展─藝術活動的高峰舞台】1947年移居台北市,從事寫作、繪圖與教學等工作。第二屆省展出品「農家喜慶」以免審查資格參展。1948年「世外桃園」獲第十二屆台陽展第一名,「南薰」入選第三屆省展。1949年「地下錢莊」獲第四屆省展文協獎。1951年「晴秋」獲第六屆教育會獎。1952年「斜照」第七屆省展文化獎。1953年第八屆省展「家慶」獲教育會獎,1954年「豔陽」獲第九屆省展文協獎,1954年「麗日」獲第三屆全省教員美展教育廳長獎。1955年「佳節」入選第十屆省展,1956年「勤守崗位」獲第十一屆省展教育會獎、第五屆全省教員美展教育會長獎。1965年於省立博物館首次個展,1967年任教國立臺灣藝專。1981年受聘為第三十五屆省展評審委員。1985年任日僑會中國畫教授。1986年任國立歷史博物館評議委員。1988年任省立美術館典藏委員。1992年任台灣美術展覽會評議委員。1993年舉行第二次個展於「長流畫廊」,出版「黃鷗波作品集」。1995年任公私立中等學校文化協進會編審委員。1997年省立美術館舉行「黃鷗波八十回顧展」。藝術成就已受到相當肯定與奠立崇高地位。

他的才華不限於繪畫,文學更是其人生旅程的初基,也是他關懷藝文從而積極實踐文化推展之工具。其漢學造詣廣闊,文章、詩詞、歌謠、小說、舞台劇多有涉躐,文筆流暢,平易近人。交遊甚廣,人生閱歷豐富,藉詩詞表達人生態度,描寫時代小市民的人文風情。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 江寶釵 教授於黃鷗波創作集《浮槎錄》為序:「鷗波先生這些古典詩大抵以朋友間的交遊酬贈詠物寫景為主,字行之間流蕩著一股厚實的喜樂與 黃鷗波 先生的人格頗相一致,重大感慨抒情的詩篇較少閱覽其寫作的詩詞及歌謠,發現他以風趣的口語詠物寫景,仍可體會其關心社會之心意,交遊酬贈之詩顯現時代文化交流的面向。「按摩女、老妓、導 遊 小姐、女律師」闡述各類職業面貌。嘲諷時局之詩篇屢與其畫結合,以平和幽默喻教於視覺藝術形色間。

他的繪畫自由多樣,含容東洋、西洋韻味,書法、素描、水彩、水墨、膠彩繪畫皆有所長,主張以寫生為基礎,作品要有個性、時代性與創作性。從早期詩書畫薰陶的嘉義風格及依循「台、府展」時期的創作主流「寫生導向」方針,到憑藉文思開發自己的創作內涵,建立一種不同於中國水墨,屬於在地個人特色的新文人畫。參與美展競賽之大作或隨筆小品,大抵都有主題思構而成繪畫之表現,寫繪社會與時代之狀貌,是客觀的社會觀察者,融合寫意技法傳達於繪畫中。參賽作品有較嚴謹的佈局計畫與上色功夫,如第一屆省展特選「秋色」、第十二屆台陽展金牌獎「世外桃源」穩健的構圖與色彩鋪陳細緻,空間處理有西畫透視之概念;第七屆省展文化獎「斜照」、第十一屆省展「勤守崗位」結構活潑生動,饒富韻律,主題選擇從個人感觸出發,佐以寫生觀察所得,取構不同於一般習慣性的平穩造形。而生活抒懷作品,則信筆揮毫不拘刻板技法,如其所言:「寫實不在於形的全然寫真,而寫其內含之真」,拙樸的形式容在他有意含的作品中自然流露,「稻草人」、「老司機」、「台北竹枝詞」著重意含之表達,以簡筆有力的線條勾繪,能快速將文思所及立即呈現,不刻意雕琢,題材取自於生活所見,充滿本土在地的風味。

【在地文化的捍衛前鋒】戰後全島性美術活動依循日治時代「府展」形式舉辦,1946年「第一屆全省美展」舉行,評審委員聘請「府展」時代得獎實力畫家擔任,台灣式的東洋畫列入「國畫部」展覽項目,評審結果占特選首席之優勢,勝過水墨畫,為台灣繪畫之主流。1950年之後,大陸籍畫家參與省展評審工作,與台灣本土畫家文化認知有很大差異,爆發東洋畫與水墨畫之「國畫」正統爭議,大陸籍畫家認為「東洋畫」是「日本畫」,畫壇主流之爭暗潮不斷。1960年代遂將國畫分為兩部,第一部是以大陸傳統文人風表現的水墨畫形式,第二部是延續日治時代東洋畫風所建立出來的台灣膠彩畫形式。1971年省展承辦單位因故廢止國畫第二部展出,壓縮長期表現台灣在地特色繪畫的發展空間,黃鷗波乃聯合林玉山、陳慧坤、林之助、陳進、許深州、蔡草如等台灣本土精英畫家七人創辦「長流畫會」,使膠彩繪畫得以繼續推廣。並致函省政府、教育廳、中國美術協會等,為「以寫生出發」具有台灣美術特色的「新國畫」膠彩畫積極極爭取復展機會,在台灣藝術家因時代改變而拙於中文表達論述氛圍中,黃鷗波以其能言善文,適時為「在地文化生存權」發聲,奮戰不懈,終於促成第34屆省展恢復第二部國畫之展出。
之後, 1982年林之助於台中市成立台灣膠彩畫協會,聯結北、中、南膠彩畫家共同為本土藝術耕耘,一起為膠彩畫正名,從東洋畫的爭議中脫出,第37屆省展國畫第二部正式以「膠彩畫」名稱做為競賽展項。1990年黃鷗波再於台北市創辦「綠水畫會」任首任會長,鼓勵膠彩創作,促進民眾認識膠彩畫,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又創立「長流畫廊」提供藝術家展示作品與畫藝交流的場域, 2003年兒子黃承志承傳其志,成立「長流美術館」,繼續經營美術文化擴大推廣,進而朝向與國際接軌之方向邁進。長期推動本土藝術發展的成就,在臺灣美術運動史中,記下一筆重要的功勳事蹟。

【熱心推動藝文之精神為藝壇典範】
1949年創辦「青雲美術會」,聯結畫壇中堅畫家呂基正、許深州、金潤作等互相觀摩及自我策勵,定期舉辦畫學研究會與展覽會,後來有更多包含前輩支持與優秀畫人參加,為推動台灣美術發展貢獻力量,是繼日治時代台陽美術會之後,於戰後成立的第一個民間美術社團。1951年創辦「新光美術班」,栽育許多繪畫人才,入選省展多人,後來都成為台灣藝壇新領導層,畫家劉耕谷正是受過鷗波先生薰陶有成的鄉親代表。1967年任教國立臺灣藝專,教育藝術學子熱心盡力。是台灣近代美術運動中積極參與的重要人物,對台灣藝壇有深遠的影響。 鷗波先生與我的父親李秋禾是春萌畫會畫友, 黃 夫人與家母又是摯友,兩家可算是世交。1968年至1972年期間,我遠離家鄉到台北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時,常受林玉山先師與鷗波家就近照顧。鷗波先生並介紹兒童畫之家教給我,讓我能從教學中累積經驗並賺得學費。我曾多次拜訪時受教於先生,記憶最深的是: 從鷗波 先生學得「意到筆不到」的空間處理概念,一些素描構圖方法,為日後繪畫奠定基礎。我在啟蒙恩師曹根及諸位前輩畫家指導與鼓勵下,也曾參展第三十五、三十六屆省展第二部國畫,並獲第三名及優選獎項,使我在繪畫領域中建立多元創作試探,增強許多信心。黃鷗波在都會區致力於文化推動之餘,亦關懷地方美術發展,時而返鄉參與藝文活動,啟迪後學。

黃鷗波八十回顧展




黃鷗波作品
2331 x 2274 - 4664k - jpg
tyccc.gov.tw




黃鷗波八十回顧展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