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台灣戴明圈 190-99

台灣戴明圈

(199)




【照片】大師講座《經濟不說謊-後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巡禮》

(198)
Getting big things done: Government process is broken
Federal Times
In the 1940s, Edwards Deming, a pioneer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went agains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that time when he taught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that "the worker is not the problem." For Deming, understanding the system was critical to fixing the source of errors. Successful companies, such as Toyota, are fanatical about improving the systems through which they create value. They know that the only way to generate great results with average workers is to have great systems. (Unless you're located in Lake Woebegone, your workers are going to be pretty average.) Systems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the more complex and interrelated the firm's processes become.

(197)
January 22, 2010, 6:31 pm

A Big-Picture Look at Google, Microsoft, Apple and Yahoo

Company LeaderboardNick Bilton/The New York Times

On Wednesday, I wrote about a battle looming between Apple and Google as discussions take place over the possibility of Apple making Microsoft’s Bing the default search engine on the iPhone.

Stepping back further than a single search engine fight, it’s evident that Google, Microsoft, Apple, and even Yahoo are now competing in numerous different business arenas.

The chart above illustrates many of the services these companies provide. Some of their products have been cornerstone revenue streams, and others are just at the beginning of development. But putting them up against each other really helps illustrate each company’s focus and their possible future directions of exploration.

Google
Although the company started in search and made billions of dollars in search-related advertising, it recently made the move into mobile software and hardware. Google is also moving to the desktop as hardware companies consider using Google’s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for tablet PCs and netbooks and Google continues developing its own Chrome OS. Google’s recent foray into mobile phones, with the Nexus One, signals a big shift for the company, but the lack of customer service might hinder customer adoption of its mobile products.

Microsoft
Microsoft really competes with everyone. It is on the desktop, in the cloud, on mobile devices, in your living room, answering search queries and navigating you to your favorite restaurant. So what’s next? Although the company invested in Facebook, and it offers some social features on its Xbox platform, it still needs to make a major leap into social networking. Another major gap is mobile phone hardware.

Apple
Apple’s success with Mac personal computers, the iPod, the iPhone and iTunes has allowed it to step back from the fray and avoid competing in search, news, maps and social networks. But the recent competition with Google over mobile phone software might change its attitude. Apple has close to $34 billion in cash and securities, which means that it can afford to make some big purchases in the search market — or any other market for that matter.

A side note: While looking at the comparisons of these four companies, it’s especially interesting to see that Appl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four that charges for its online services, including calendar, contact sync and Web mail. Google, Microsoft and Yahoo all provide these cloud-based products free of charge.

Yahoo
Yahoo has not really added any new products or services over the past year, but it seems to do best with content-related products. Yahoo News is still the number-one news site, and Flickr continues to grow and remain a highly successful photo Web site. As the race really pushes towards mobile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it’s going to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Yahoo decides to play in that space.


(196)

When the appraisal destroys teamwork
BusinessWorld Online
To clarify this, we have to go back to what W. Edwards Deming (1900-1993) said about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teamwork. Dr. Deming, the American genius who ...

(195)
The days of the bloodsuckers are numbered
American Thinker
... for eleven years and produced the public television program and training video, "The Deming of America," about quality guru W. Edwards Deming.


(194)

這是偶然讀到的
我從文字中了解 這很誇大的所謂"願景共識"
或許做到一成就可以:
"能力提升與跨域思維
全面課程重整與課程地圖建構,以強化學生核心能力,並與社會脈動高度連結;培養學生跨領域、全球化的思維與視野,並重視社會關懷與國際參與。
"

*****
2010北藝大願景共識營 激發熱情與活力 開啟跨域合作開端

(中 央社訊息服務20100113 14:26:39)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1月9日舉辦願景共識營,超過一百位的校內一、二級主管、教師、校務行政人員參與本次會議,其中也包括學生代表,在 共識營中以深度討論及交流分享之方式,為北藝大校務發展凝聚共識,開拓新的契機,朝向超越卓越邁進。

在新的2010年度,展望北藝大於三年後即將迎向創校30週年的全新里程碑。在這次的共識營中,特別就國際接軌與達到國際標竿、跨域整合與產學合作、建立校園風氣文化與服務學習、E化資源與行政效能等議題,確立全校師生一致的想法,找出未來共同追求的目標。

朱 宗慶校長表示,過去的三年,北藝大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創造了許多傲人的成就,也憑靠著堅定的決心、勇於追求的信念,完成各項不可能的任務,並獲得教育部 及各界的高度肯定。從連續5年獲得卓越計畫補助,98年度獲補助金額高達1.14億元,且位居各國立大學之首;完成全校區污水處理系統、藝文生態館、學生 宿舍等重大工程,執行率全數達到100%,建立了教育部對於北藝大工程執行率的信心。

同時,大幅擴增國際交流管道,締約之國際知名院校機 構從94年的5所,增加至27所;近三年引進國際大師、辦理工作坊與講座近500場次;組成創意團隊策劃製作「2009高雄世運會」開幕典禮等多項完美展 演呈現;引進相關領域年輕、優秀師資;新增「電影與新媒體」學院與系所;在課程面、教學面、評鑑面、學習面、資源面及行政面等建立永續體制。由於各項亮眼 的成果,使得北藝大有了獨特的品牌、形象與知名度。

為邁向實質的國際一流藝術大學,北藝大除了承續過往所奠定的良好基礎與優勢外,同時也 針對所面對的大環境變化與挑戰,進行探討與省思。朱宗慶校長強調,日前文創法已三讀通過,而藝術教育為文創活水的源頭,北藝大作為國內藝術專業人才培育的 最重要場域,將更積極投入及參與,以在文創政策的推動上作出貢獻與紮根。此外,不斷地創新與突破,是學校在追求成長進步的過程中,必然要走的道路,但在創 校27年後的今天,承傳與銜接卻是刻不容緩的,而國際標竿與高度國際接軌則是成為國際一流藝術學府的具體目標。

未來的三年內,北藝大將就以下各個面向全力推動與落實,並且獲得實質成效:

加速國際化腳步,深化實質成果
洽簽姐妹校以達50所、擴增外籍生的國籍來源,使其人數達現況之3倍以上;與姐妹校間密集的師資交換與駐校,擴大展演創作交流、學術與研究發表,並打造關渡藝術節成為具特色與知名度的國際藝術節。

藝術頂尖與卓越創新
全力爭取政府增設頂尖藝術大學,並建構相關配套補助機制,以集中資源紮根於藝術人才之培育;全數達成各項卓越指標,強化各項執行內容之質與量,以創新形態與跨域整合,追求卓越永續。

傳承與無縫接軌
邁向30年的全新起步,此時有著承先啟後的歷史重任,培養人才、世代傳承更是刻不容緩。從學校層級到各個學院、系所與單位將全面著手,本著創校時期禮聘、網羅優秀師資的初衷,為新生代提供經驗與銜接的各種管道與機會。

拓展學生來源與管道
為使北藝大成為一所完整的藝術大學,將以學生總人數不超過3,000人為目標,從國內到國外多元拓展學生來源及管道;進行考試方式的檢討,提高報名人數及錄取率、報到率,並活絡招生方式,擴大招生宣傳成效。

能力提升與跨域思維
全面課程重整與課程地圖建構,以強化學生核心能力,並與社會脈動高度連結;培養學生跨領域、全球化的思維與視野,並重視社會關懷與國際參與。

齊備各項軟硬體資源
從師資面到課程面、由系所到學院、由學院到全校間的資源整合與支援;各單位間的良好互動與合作;加速完成戲劇舞蹈、美術、表演藝術博物館等3棟新建教學館舍,並提高資訊化程度,建構完成全校性整合型E化系統平台。

外部連結與產學合作
深耕校友關係的經營與維繫;加強產官學合作,積極爭取各項資源挹注;文創產業計畫之投入參與,並拓展以人才培育為主體的產學合作計畫。

2010 年北藝大願景共識營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議場中座無虛席與會者、滿滿的熱誠與投入,緊緊凝聚起全體同仁的共識。議題間正向且熱烈的意見交換與討論、彼此 間面對面的往來與氛圍,激發與燃起每一位參與者的熱情與活力,開啟了跨部門、跨領域合作的互動開端,更看見北藝大追求創新突破、成為國際一流藝術大學的前 景。


訊息來源: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193)

中国 | 2010.01.16

谷歌的举动应该让中国反思互联网政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谷歌欲退出中国一事回答记者问时称,"中国互联网是开放的"。著名互联网观察家、自由评论家安替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这句话应该改成:"中国互联网应该是开放的!"谷歌在中国的遭遇对中国互联网环境和对中国普通网民意味着什么?

德国之声:有很多传言说,谷歌宣布考虑退出中国的决定是与美国政府协调过。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确在1月7日宴请了包括谷歌领导层在内的美国高科技公司管理高层,希望他们为推动互联网自由而努力。您是怎么看的?


安替:这个传言其实已经在Twitter上传了一个多月了。现在美国政府比较高调地支持谷歌作出这个决定,我觉得这是因为谷歌的这个决定也正好和美国政府的关于推动互联网自由的政策是一致的,我想希拉里宴请他们也的确有这个意思。


德国之声:谷歌可以说是全球互联网业的老大,它现在打出了底牌,说你们不让步我就走人。假如中国有关方面不让步,不在乎谷歌的留还是走,那么 以后会不会形成这个局面,那就是中国互联网管理机构会想,谷歌这么重量级的我都不在乎,那么对小的网站和个人网站更会肆无忌惮地想打压就打压,想封杀就封 杀?


安替:我要澄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是,谷歌中文和谷歌英文是两个东西,他们之间的衔接一直是非常有问题的,譬如google.com和gmail 的帐号,都没有办法登陆谷歌中文的服务。这次谷歌想退出的,是谷歌的中文部分,是谷歌2006年开始的谷歌中文业务。因为谷歌觉得,如果继续在中国按照这 样的潜规则去做事,可能会威胁到它的全球战略,比如与"不做恶"原则的冲突,反而会在更大程度上伤害它的经济利益。所以经过了这样的计算,它选择了退出中 国。但这不等于说它要关掉google.com和gmail。但是中国政府会不会做比较强烈的反应,比如作为惩罚去关掉它们,这就是我们还在观望的。我不 认为会到这个鱼死网破的地步,而是回到了2006年前的状态,我觉得这还不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特别大的灾难。


德国之声:那么可不可以说,谷歌在中国失败的是其试图进行中国本土化的努力?任何国外互联网企业,似乎都没有在中国本土化政策上有过很成功的先例。


安替:您说的很对,很多谷歌的专家都给出这样的评论,我也非常赞同。谷歌就是挑战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跟中国做事,得用妥协换得市场。谷歌在过 去四年里与全球市场相比在中国没有得到什么,它在中国搞特区,换得的是非常少的东西。但它终于说现在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这一例子告诉我们,这一不成文 的潜规则也许不是那么有效。比谷歌做得更妥协的是雅虎,但它在中国得到的市场份额也非常小。


德国之声:谷歌的这一行动会不会也给国外的其它大型企业竖立一个榜样,开一个风气,这些企业会效法谷歌,在中国做出了种种妥协仍难有作为后,就选择离开中国?


安替:几个互联网世界的巨头,不是都不在中国市场吗?例如Youtube,Twitter,Facebook这几个新近互联网贵族,不是都不在中国 市场吗?他们在世界上不是都活得满好的吗?中国人不都还是在用不同的方法去使用这些吗?谷歌当然是一个老大,它的作为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恰恰因为如此, 我觉得对于整个中国的投资环境来说,中国政府应该跟谷歌好好去商量一个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把事情闹到摧毁投资环境的地步。外交部发言人说的,"中 国互联网是开放的",我觉得应该改成:"中国的互联网应该是开放的!"我们应该把外交部发言人的话,当成是对未来的期许。


德国之声:我们看到,当中国政府在不只是政治领域与西方发生冲突和对抗时,因为经济崛起带来的实力的增强,态度越来越趋于强硬,谈判中妥协的 意愿越来越少。比如在互联网行业,它号称拥有3亿多网民。我们看看中国网民的结构,就会发现,中国互联网即使跟世界互联网脱轨,网民也继续能自得其乐,仍 然能使用QQ,能玩游戏,能种自己的虚拟菜园。普通网民好象也并不关心谷歌对信息自由的意义。这个会不会使中国政府产生这样的判断:没有你谷歌,我们中国 的互联网照样兴旺?


安替: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认为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崛起后自己的谈判价码高了。以前,譬如中国在入世谈判上,还是由国家权力高层和精英主导。但现 在,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经济体,在与世界全面接轨。中国现在不是一个谈判部门,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在面对国外的投资者。这样就造成了良莠不分的局 面,有些根本就不懂世界规则的人,在管理着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光互联网这一行业,就不是一个单位在管,而是有十几个单位在争抢着管,形成了一个老虎分食 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只要一个小的部门,出于一个小的利益,甚至它不考虑中国的利益,不考虑中国互联网的投资未来、经济未来和国际形象,它就会作出一个荒 唐的决定。譬如,连小小的作协,都可以欺负谷歌。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这次的谷歌冲突的背后,没有一个统一的、来自中国政治高层的意志?


安替:谷歌在发表这次声明之前的四年里,遭受了很多压力,而压力来自很多部门。只要你有利益,觉得你有利益去沾一把,有些部门就可以伸出它的手。但 是谷歌发明声明后,决策就要变得单一了。因为这的确是个重大的事情,会有比较高的部门去决策。我反而觉得,这个时候的决策能看出中国在比较长远的未来是怎 么对待国外公司,怎么对待互联网和投资环境。多个部门分食这块蛋糕的结果是,使得谷歌问题今天它变成了一个政治决定。这个声明当然是政治化了的一个决定。


德国之声:以谷歌事件为分水岭,中国互联网的管制会不会变得更严格?网民的自由会不会越来越被剥夺?


安替:如果你指的是2009年,我说会。2009年整个一年,几乎所有的能沾得上关系的部门,都开始染指互联网,几乎不可能在中国互联网谈什么创 业、成就和投资。但我觉得由谷歌事件来判断中国互联网的走向还为时尚早。我们需要等待谷歌事件将是以什么方式解决的。但是我想说,整个2009年,我们能 看到的是多部门在一个"政治正确"的去占领互联网舆论战场的政策的带领下,把互联网当成了一个可以分食的蛋糕,进行了一种扼杀式的作业。我期待谷歌事件能 给很多人一个警醒,做一些稍微改善互联网环境的事,对谷歌要善待一些。


德国之声:刚才谈的更多是从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那么现在再回到中国网民构成这个话题:精英网民对网络自由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想自由使 用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等平台和工具。而普通网民似乎对这些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带来的信息流通自由不是有很强烈的需求。即使这 些互联网工具被封杀,也不影响他们对互联网的消费。对这一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安替:如果三亿网民,每个人都在乎Twitter被封,这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大部分人只关心QQ游戏是不是能继续玩。但是在2009年,这条底线, 即不要干涉普通网民的普通的互联网使用,已经被突破了。比如说著名的网络游戏魔兽争霸(Warcraft)因为管辖权的问题,在中国已经被封了,看美剧的 一些站点,都被封了。包括现在讨论动漫的QQ群组,都在面临灭顶之灾。这些已经牵扯到非精英的普通网民。在2009年,很多原来都不关心政治的人,例如游 戏玩家、动漫爱好者和美剧爱好者,他们谈的也是"河蟹",也是网络封锁。这对于统治者来说,这不是聪明的做法,它让大家都意识到了网络审查的存在。我觉得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那就是:"最好"的审查,是让人意识不到的审查。但是2009年,已经让每个人都意识到河蟹和审查的存在了。



作者:潇阳

责编:达扬




(192)

中文終於有人翻譯"蒙面田集的政治論" 等書
名著可以多面探討
我在2009年11月多讀其"論教育"等
----
台大幾個月前"意外"取得英國某排名榜的"百大"
主事者鬆一口氣 只"叫"一二年就"莫名其妙"進榜
原先的目標是上海交通的榜
現在英國給
那更是洋優於土
何樂不為

我們這些外人覺得眼睛少受他們超大型廣告的"污染"
也跟他們念"善哉"
----

Russel Ackoff 感激他研究所的老師 West Churchman 因為老師叫學生當"老師"
降大任給學生 結果Ackoff 受異最多
----

"教育"可能是反教化 所以"教一大堆" 學生通通忘記 可見"不教" 可能使民智大開

Quote:

"Why don't they pass a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prohibiting anybody from learning anything? If it works as well as Prohibition did, in five years Americans would be the smartest race of people on Earth."Will Rogers

(191)
戴老師: 到底艾略特為何會寫出這種文字 很好奇

HC: 我在BLOG 說你附文將WORDS VS THE WORD 搞不清楚
T. S. 是哲學"博士" 英國國教信仰者 寫這並沒有什麼 基督教或任何宗教總有其"神秘"者

(190)

感謝 戴久永老師送 "
資訊 知識與智慧

謝謝 這似乎收在我十年前的deming.com.tw 有一篇 不過沒有那麼詳細

聖經中的英文學習 the Word

太初有道 ( the Word)


為什麼這是錯誤的翻譯:
Knowledge of speech, but not of silence;     語言和辭彙 
Knowledge of words, and ignorance of the Word.
  是知識的載體
All our knowledge brings us nearer to our ignorance,
 知識帶領著我們更接近無知
All our ignorance brings us nearer to death,
     而無知把我們引向死亡
But nearness to death no nearer to GOD.
     接近死亡並不意味著接近上帝

資訊 知識與智慧

美國詩人艾略特的《岩石》

. S. Eliot (1888-1965):

The Rock (1934)

Opening Stanza from Choruses from The Rock

The Eagle soars in the summit of Heaven,
    雄鷹翱翔在天之絕頂
The Hunter with his dogs pursues his circuit.
   牽狗的獵人追蹤著獵物的軌跡

O perpetual revolution of configured stars,
    星星往復運轉,
O perpetual recurrence of determined seasons,
   季節周而復始
O world of spring and autumn, birth and dying
   春與秋,生與死的世界

The endless cycle of idea and action,
       思與行的無盡迴圈
Endless invention, endless experiment,
      無窮的發明,無窮的嘗試
Brings knowledge of motion, but not of stillness;
   帶來知識的運動,而非靜止
Knowledge of speech, but not of silence;
     語言和辭彙 
Knowledge of words, and ignorance of the Word.
  是知識的載體
All our knowledge brings us nearer to our ignorance,
 知識帶領著我們更接近無知
All our ignorance brings us nearer to death,
     而無知把我們引向死亡
But nearness to death no nearer to GOD.
     接近死亡並不意味著接近上帝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生命迷失在生活之中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智慧迷失在知識之中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知識迷失在資訊之中
The cycles of Heaven in twenty centuries
      二十世紀的輪回
Bring us farther from GOD and nearer to the Dust.
  讓我們遠離上帝,更接近塵土。

資訊 知識與智慧

Knowledge comes by taking things apart: analysis.But wisdom comes by putting things together.

----John A. Morrison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前一陣看到K師在語重心長地寄語青年圖情工作者其中提到了英國詩人艾略特的一首詩的片段: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好奇地查找了一下原詩,語出T.S. Eliot1934 年的詩”The Rock“。艾略特因此被稱為最早論及資訊、知識與智慧之間關係的人。

後來有好事者加了一句Where is the information we have lost in data?
這個說法被延伸為”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體系“(DIKW 體系),在知識管理領域被簡稱為”知識體系”,在資訊科學領域被簡稱為”資訊體系”,有時亦稱”資訊金字塔”。

有人這樣翻譯:

生活中,我們消逝的生命在哪里?
知識中,我們失去的智慧在哪里?
資訊中,我們遺漏的知識在哪里?
資料中,我們丟失的資訊在哪里?

或者簡譯為:資訊迷失在資料中,知識迷失在資訊中,智慧迷失在知識中,而生命迷失在生活中。我看不如用朱自清的句式: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智慧為什麼一去不復返了呢?

The Origin of the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Hierarchy

Nikhil Sharma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