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三頭六臂集 701-06

三頭六臂集


706

豐田文化- 複製豐田DNA的核心關鍵 The Toyota Culture: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Toyota Way


這笨書竟然將NUMMI 的合作夥伴寫成FORD

"豐 田汽車目前正在與舊通用汽車就如何撤出這家汽車裝配廠New United Motor Manufacturing Inc.(簡稱Nummi)的相關事宜進行商談。一名高管說﹐我們的直覺是需要結束生產。通用汽車走出破產保護之後﹐重組後的通用7月份重新啟動﹐而舊通 用則成為遺留問題。"


705

Op-Ed Contributor

The Health Factory


Published: August 29, 2005

Cambridge, Mass. — Today, going to an American hospital seems about as safe as parachuting off a bridge. An estimated 98,000 Americans die each year as a result of medical error, and a nearly equal number succumb to infections they acquire in hospitals. Those rates are unacceptable in the world's most medically advanced country.

This month, President Bush signed a bill intended to reduce the rate of medical errors. The legislation authorizes the creation of "patient safety organizations" to which health care providers can report errors and near misses. On the basis of these reports, the organizations will recommend ways to avoid such mistakes. And to reduce disincentives to reporting, the bill prevents information disclosed to these organizations from being used in malpractice lawsuits.

The new legislation is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It will allow hospitals to study their errors without fear that acknowledging mistakes will lead to reprisals. But within the hospitals themselves lies a far bigger opportunity to reduce the rate of catastrophic medical error, if the hospitals would just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Companies like Toyota, Alcoa and Vanguard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products they produce and the technologies they employ, but they share a management approach that has resulted in a combination of safety, quality, efficiency and responsiveness unmatched by their competitors.

It may seem a stretch to compare a carmaker's, aluminum refiner's, or mutual fund company's operations with a hospital's. But all these companies manage complex processes that require a great deal of problem solving - and they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teach health care.

Typically, health care workers, like employees in many other industries, tend to work around problems when they encounter them, meeting patients' immediate needs but not resolving the problems' root causes. Therefore, people confront "the same problem, every day, for years," as one nurse phrased it to me. These persistent difficulties manifest themselves as regular inefficiencies within the system, and they occasionally lead to catastrophic mistakes.

What sets the non-health care leaders apart is that as they do their work, they are constantly learning how to do it better. Work is designed to reveal even little problems as they occur- well before they cause errors or near misses worthy of being reported. Managers respond to these problems immediately, with rapid experiments aimed at generating sustainable fixes, rather than with workarounds that are constantly repeated. The knowledge that results from this process is then shared through collaborative experimentation in which all employees take part.

A number of American hospitals have tried this approach, with promising results. For example, hospitals in the Pittsburgh Regional Healthcare Initiative addressed a recurring predicament in intensive care. Catheters placed directly into veins or arteries, called central lines, are used to deliver medication swiftly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But a quarter-million patients nationwide who receive this treatment each year suffer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s a result, and of those, 15 percent die. At one Pittsburgh area hospital, mortality was a staggering 40 percent of those infected, and the cost for each infected patient was $25,000 to $80,000. To eliminate these infections, the hospitals taught themselves to find problems and institute small process enhancements at a rate far faster than a national reporting program will most likely allow. Together, these small fixes added up 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or periods of days or weeks, the Pittsburgh hospitals observed the plac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every central line, looking for minor breaks in routine that coul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infection. Along the way, they found dozens of factors that were potentially suspect. One hospital realized that in its line-maintenance kits, gloves were stored on the bottom, causing nurses to fish through sterile material with bare hands. Other kits had drapes - sheets that isolate the area on which a nurse or doctor is working - that were either too small to be effective or so large that patients knocked them out of the way.

Other hospitals discovered that only on certain shifts were there doctors expert in placing the more difficult but least infection-prone type of line. And the shifts that lacked such expertise also lacked simple, reliable ways to signal the experts on other shifts to move lines from high-risk to low-risk locations or to remove them entirely when they returned to work.

By quickly identifying and resolving these small procedural problems, the Pittsburgh hospitals as a group cut their central line infection rates in half, and some hospitals were able to cut their individual infection rates nearly to zero. These hospitals and others used a similar approach to solve other problems, like patient falls and faulty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To go from working around problems to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them required hospital workers to change the way they worked, from the front lines to the senior levels. But the effects were profound. If the rest of the country's hospitals follow that example, the national savings would be measured in tens of thousands of lives and billions of dollars every year.

Steven J. Spear is a senior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704

Dear David,

Yesterday I read the following book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hought about you and Sara's essay on the management to complex system.
I think some of you might like to read it and discuss about it.
McGraw-Hill: Chasing the Rabbit : Book
Winner of the Shingo Prize for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 2009
How can companies perform so well that their industry ...


Current
Past
  • Expert on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at Management Consultant
  • Assistant Professor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Research Associate at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Educati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onnections
140 connections
Industry
Management Consulting
Websites

Steven J Spear’s Summary

Author of "Decoding the DNA of the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Fixing Healthcare from the Inside, Today," and the new book _Chasing the Rabbit: How Market Leaders Outdistance the Competition_

I work with senior leaders, coaching them on how to generate and sustain rates of broad based, high speed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that let's their organization outrace rivals, even in the most hyper competitive markets.

Steven J Spear’s Specialties:

Process excellenc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High velocity organizations
Health care reform
Patient safety
Quality of care


Steven J Spear’s Experience

  • Senior Lectur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2006Present (3 years)

  • Senior Fellow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Privately Held; 201-500 employees; Hospital & Health Care industry)

    2005Present (4 years)

  • Expert on Leade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Consultant

    (Management Consulting industry)

    20052009 (4 years)

  • Assistant Professo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1001-5000 employees;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19992005 (6 years)

    Developed and taught 2nd year elective: The Operating Manager

  • Research Associate

    US Congress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Government Agency; 51-200 employees;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industry)

    19881989 (1 year)

    Electronic Bulls and Bears research team


Steven J Spear’s Education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BA , Business Management , 19951999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S , Mech. Eng. and Management , 19891993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S , Management , 19891993

  • Princeton University

    AB , Economics , 19821986


703

德语媒体 | 2009.08.19

中国太阳能工业后来居上

太阳能工业是德国引以为豪的新兴产业。但中国后来居上,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使德国太阳能设备生产厂家的利润大幅下跌。《德国金融时报》观察了这一新市场的激烈竞争。

《德国金融时报》观察了这一新市场的激烈竞争:“尤其中国雄心勃勃,中国政府要使本国的太阳能行业进入世界领先地位,以亿万元的补贴支持这 一工业。中国厂家在现代化的大型工厂中生产晶体硅和硅薄膜太阳电池,按瑞联银行所说,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德国竞争对手,平均低30%,所以能够以竞争价格扩 大市场份额。

现在,中国已形成了全面出口现代太阳能设备的产业。两年内,中国太阳电池在全世界的市场份额翻了一番,达到30%以上。德国太阳能机械生产厂家曼茨公司的老板认为,'德国大量生产太阳电池的时代将走向终结。'赢家是曼茨公司这样的德国太阳能设备生产厂家和零配件供应厂家。

但是,德国的太阳能行业并没有全军覆没。瑞联银行的分析家胡梅尔说,技术领先和树立品牌是厂家必须要做的事情,'这样客户也会接受高一级的价格'。同时必须降低生产成本,但这在德国很难实现,越来越多的德国厂家将不得不把生产点转移到外国。”

无锡生产的太阳能设备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无锡生产的太阳能设备

中国太阳电池生产厂家的龙头企业是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近年来,这家由澳大利亚海归博士施正荣创建的公司已经与德国、日本和美国的太阳能公司平起平坐。《南德意志报》介绍了尚德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当这位持澳大利亚护照的中国人八年前在这个数百万人口的城市建立自己的高科技企业尚德公司时,他的朋友和投资者对建设中国第一家太阳电池工厂的计 划都感到无从做起。但市领导被他说服了并投资六百万美元建设工厂。施正荣学成回国不到十年就成了中国最富有、最有名的企业家之一,有八千名职工的尚德公司 去年的销售额为二十亿美元,是五年前的23倍。

德国和美国业已立足市场的硅薄膜生产厂家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尚德公司一个接一个地开设工厂,获益于欧洲支持发展太阳能的法律。尚德及其在中国和日本的工厂早已把带动太阳能兴旺发展的西方竞争对手挤入困境。2010年之前,施正荣准备使他公司的生产能力再翻一番。

而在他的故国,把太阳能转换为电力的太阳能模块几乎没有买主。中国的厂家依赖出口生存,90%以上的尚德产品出口国外。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占有的份 额多年来快速上升,三分之一的太阳能模块来自中国,而两年前是六分之一。分析家们有一个简单的解释:中国人提供同样质量的产品,但价格低廉多了。"

摘译:王羊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702

[PDF] The Applicability of Deming's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to Universities...
... of Knowledge that discuss Deming's 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 Here are a few of
them. "Communities as Systems" Peter R. Scholtes, Quality Progress, July 1997 ...

www.asq.org/quality-participation/2009/04/process-management/the-applicability-of-demings-system-of-profound-knowledge-to-universities.pdf - Text Version



701
2009年 08月 19日 09:56
豐田計劃關閉與通用的合資裝配廠


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高管稱﹐公司正試圖關閉與舊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在加利福尼亞州共同組建的一家汽車裝配廠﹐此舉有望提高豐田美國業務的效率。

但高管們說﹐豐田汽車面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其中包括關閉工廠可能產生的數億美元成本。他們說﹐這些因素可能會使最終決定複雜化。

Associated Press
豐田與通用汽車的合資配件廠自成立以來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虧損狀態
豐 田汽車目前正在與舊通用汽車就如何撤出這家汽車裝配廠New United Motor Manufacturing Inc.(簡稱Nummi)的相關事宜進行商談。一名高管說﹐我們的直覺是需要結束生產。通用汽車走出破產保護之後﹐重組後的通用7月份重新啟動﹐而舊通 用則成為遺留問題。

重組後的通用上個月決定放棄這個裝配廠。自1984年豐田和通用成立了該廠以來﹐它大部分時間都在賠錢。該廠每年約生產40萬輛汽車。

有關裝配廠的討論正值豐田新任首席執行長豐田章男(Akio Toyoda)及其管理團隊想辦法解決公司產能過剩問題之際﹐這是拖累豐田財務業績的主要問題。在北美地區﹐產能過剩問題尤其嚴重。本世紀初﹐豐田在北美增加了新的工廠﹐以便滿足當時強勁的需求。

本 月早些時候﹐豐田章男說﹐通用撤出合資企業的決定給我們造成了一些非常棘手的問題。他當時說﹐豐田正在研究形勢﹐並將很快做出決定。通過把該裝配廠的產能 轉移到北美的其他工廠﹐豐田將能大幅提振製造廠的盈利能力。據總部位於美國的咨詢公司CSM Worldwide的數據﹐目前豐田北美裝配廠的開工率約為50%到60%。

Nummi的大部分產品是豐田Tacoma和卡羅拉(Corolla)。為通用生產龐蒂亞克(Pontiac) Vibe的業務將於本月結束。

豐田一名高管說﹐豐田可能會將卡羅拉的生產轉移到加拿大的一個廠子﹐將Tacoma卡車的生產轉到聖安東尼奧﹔一家日本的廠子﹐也許還有一家墨西哥的廠子﹐可能將至少暫時生產卡羅拉和Tacoma。

加州國會議員和州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請豐田拯救Nummi及其4,600個工作崗位﹐其中大部分工人都加入了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nited Auto Workers)。

豐田高管說﹐公司正努力在本月前就Nummi的未來做出決定﹐不過預計豐田和舊通用的代表本月晚些時候將召開第二次會議﹐以便敲定條款和條件。

一位高管說﹐由於該廠給環境造成的破壞﹐這個位於舊金山郊區費利蒙的廠子在出售前將需要大量資金用於清理。高管們說﹐Nummi自身還有債務。

關閉廠子還可能使人對豐田的穩定就業承諾提出疑問。豐田章男及其新任高管曾承諾﹐在此次全球經濟低迷中不會關閉任何工廠。

豐田高管辯稱﹐直到最後一刻他們都在試圖說服通用汽車維持這家合資企業﹐甚至曾提出在Nummi生產豐田熱銷的油電混合動力車普銳斯(Prius)﹐還有一款通用可以以自己的品牌銷售的車。記者目前無法聯繫到通用汽車發表置評。

Norihiko Shirouzu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三頭六臂集 694-700

三頭六臂集

700
金門首長出國考察旅遊弊案

699 兩大不要臉
中國工信部部長李毅中表示﹐中國政府絕對不會在個人電腦上強制大規模安裝互聯網過濾軟件﹔這是中國官員迄今就綠壩軟件問題作出的最明確讓步。
----
馬英九總統18日將舉行八八水災的國際記者會,新聞局發函給外籍記者聯誼會,要求參加記者會的外國記者事先將欲提問的問題告知新聞局,引發外籍記者聯誼會的強烈抗議。對此,新聞局除了去函表示歉意外,也解釋這樣的要求已經行之有年,是為了提供媒體更詳盡的解答才做的 ...

698

民眾自求多福

特写:台湾民众不满马英九救灾表现
台风“莫拉克”总共导致台湾约500人丧生,
马英九上周末就救灾行动表示道歉



697

Organisations that don’t just listen to their customers, but also respond positively as a consequence, clearly get what W. Edwards Deming meant when he said, ‘the object of taking data is to form a basis for action. (Deming, 1938). This elegant statement, all about purpose, is the first thing to consider where you work.
696

如須留言或瀏覽其他最新訊息,請連結至《科學月刊》的部落格

695


驚聞新生高架橋工程中的黏著劑為美國廠商 RECALLED者

‎2009年7月9日‎
配合新生高架橋工程11日(周六)至14日(周二)每天晚間11時至隔 日上午6時,將封閉中山新橋全部車道,即中山北路往返圓山及美術館路段封閉,原時段行經公車共19線也將配合調整路線。 動線調整的包括聯營公車21路、42路、203路、208路、213路、218路、220路、247路、260 ...



694

Over a career of nearly seven decades, Mr. Cunningham went on posing “But” and “What if?” questions, making people rethink the essence of dance and choreography. He went on doing so almost to the last.
這些問法直指人心 也是顧問師的法寶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陳錦煌 ︰中央失能 八掌溪翻版/ 南部嚴重水災政府救災不力必須承擔責任

2009-8-10

《星期專訪》陳錦煌 ︰中央失能 八掌溪翻版
前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總指揮陳錦煌(記者林正堃攝)

記者鄒景雯、謝文華/專訪

莫 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曾指揮納莉、桃芝颱風等十三次重大災害救災的前政務委員陳錦煌受訪直言,屏東縣長曹啟鴻向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求救無門打電話給行政院長 求助,宛如八掌溪事件重演,顯示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完全失能;馬英九總統昨天在嘉義自行打手機給北市消防局調抽水機,他認為這是破壞救災體系,沒看到他做好 總統高度該有的視野與擔當。

陳錦煌擔任政務委員期間,兼任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副召、執行長,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總指揮,之後並擔任九二一重建推動委員會執行長,他在二○○○年七月災害防救法頒佈後的草創階段,負責督導災害防救基本計畫、業務計畫,建立緊急通報系統、空中救護大隊。

救災應知輕重緩急

問︰截至目前為止,你對中央救災有何提醒?有何評價?

陳錦煌︰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救災,首先要了解災情,這次是全面性的災害,不是點的災害,因此輕重緩急一定要清楚,其次要知道救災的能量,包括抽水機、救生艇等工具以及人力在哪裡?

現在救人第一,必須要把受困者,以及還未被發現、無法對外聯繫的「孤島」,優先處理。

其 實中央不了解地方,對地方最了解的是縣市政府與鄉鎮層級,當初中央防救法的設計就是中央與地方各有各的職責,這次的災害是全面性的,當然中央的角色就很重 要,要負責所有的指揮調度,而且要在第一時間做最好的救災工作。搶救生命,分秒必爭,這次莫拉克災害應變,沒有比五十年前八七水災進步,仍是竹竿接菜刀!

馬劉不應當兵來用

問︰為什麼這麼說?

陳 ︰總統與行政院長是國家的最高層級,不能當做一個兵來用,也不應干擾整個災害防救的體系,他的視野與思考要拉到最高的擔當來看,我看到馬總統週日先要去台 東,因機場關閉又改去嘉義,這是緩不濟急,他在嘉義勘災時說,他推想劉揆及內政部長正在高鐵上,於是他直接先調北部抽水機支援。總統自己到第一線當小兵兼 總指揮,是破壞救災體系,哪裡有抽水機?該從哪裡調?調哪種類型?調到災區有沒有電?總統一無所知,他應回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由中心總指揮統籌調度、發 揮功效。而擔任總指揮的內政部長則應二十四小時坐鎮中心督導,怎能擅離職守跟著去勘災,造成群龍無首?

對於未來可能要發生的事,要由中央災 害應變中心負責整個通報、指揮、人員調配、救災處置,總統則要看大的事情,從預防、減災、緊急通報、應變、到災後重建,要檢查哪裡有不足的地方趕快來彌 補,例如曾文水庫一直在放水,台南縣現在也開始出現訊號,總統必須去看到其他部屬看不到的,一小時、兩小時、明天可能會增生的局面才對。

淹水之後,災民的安置以及傳染病的預防首當其衝,必須調度衛生署、環保署去做消毒、垃圾處理,甚至確認消毒水在哪裡?而後是災後重建,道路與橋梁整建,與後續補助。這些政策性的宣示,才是總統該關切的,而不是去執行救災細節,這會搞得應變中心不知要聽誰的?

還 有一點很重要,總統要鼓勵救災的將官與士兵,因為救災是很痛苦的事情,例如納莉風災那次,我幾乎連續四個禮拜沒睡,當時馬先生在當台北市長,因此對於公部 門、支援部門、救難協會的人,真的要鼓勵他們,這是一次很大的災難,如同作戰,站在統帥的角度,必須對你的將、你的兵、通訊系統確保沒有問題,而不是跑去 當兵,在那越俎代庖,這是很不好的。

看到劉院長還在罵人,我感觸很深,我們的消防人員在第一線與水搏鬥,他沒顧及受災的社會大眾感受如何,自己的方向、步驟又不對,效率也沒做出來,這對災民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通報系統形同瞎眼

問︰國民黨立委批判中央應變中心像殭屍,電視都報出災情了,但七、八個小時像殭屍,問題出在哪裡?

陳︰這說明通報系統完全沒有功能。我在當總指揮官時曾要求,如果媒體獲得災情消息時,我們要比SNG車更早抵達災區救難,包括新聞局都在我們的救災團隊中,隨時在掌控所有的訊息,甚至地方縣市也不一定知道災難的地方,因此需要訊息統整。

當 時我們並發展出一套系統,我們必須比一般人更早知道災害會發生的地方,因此與氣象局合作,利用氣象雷達及早知道雷雨包在什麼地方,這次大概在八月六、七 日,他們很早就在講西南方有很多雷雨包,會下很多的雨,氣象局早就做出這個警告,雖然這次一開始說這次颱風對北部比較會有影響,但下雨是在屏東、台南、高 雄山區,那麼中央一開始就應該注意。在幾個小時前獲知要下雨時,提早在這些地區做準備。

這是中央應變中心很重要的工作,雖然這次氣象預報的 改變很快,但我們的指揮系統,包括疏散、救災物資的整備,要依據氣象可能的預報預做籌謀。現在反而是顛倒過來,媒體第一個知道,中央完全不知道,我看到受 災的人數出現很大差距,表示中央完全不知道狀況,這要如何做指揮?如何把救災的載具做最快速有效的分配調度?根本是不可能的,當通報體系失靈時,等於眼睛 瞎了,不知道戰場上的狀況,沒辦法擬定策略,也沒辦法調兵遣將,把最重要的物資送到嗷嗷待哺的災民手上。因此當我看到一些悲慘的畫面,以一個做過救災指揮 官的人,我內心真的很痛苦。

預報失準不是重點

問︰有監委提到氣象預報失準問題,你怎麼看?

陳 ︰我不認為這是重點,地球暖化之後,很多的變數我們不可能由電腦完全模擬出來,都有其誤差,因此必須從各個角度來觀察,我們有個系統,日本有個系統,美軍 在沖繩有個軍事用的系統,預測歸預測,重點是我們的動作,一個總指揮官,要讓所有訊息進來,我們當時除了這些,也參考香港、中國他們算出來的可能,我們的 指揮官就要判斷。

同時我們的通報系統要很清楚,水一定是從腳開始淹的,你不能等淹到鼻孔了才開始喊,怎麼會有用?從地方有小災開始,這是你最重要的根據,事後再去講什麼氣象一千二百公釐,這些都是藉口,經驗告訴我們,自己的通報系統比氣象更重要。

因 為颱風瞬息萬變,氣象局確實很難預估十幾個小時後的各地降雨量,上修降雨量很正常,但必能掌握兩小時後雨勢會集中在哪裡,則中央就應該通知地方警戒、撤離 居民、主動調度機具前往,而不是像這次得知水淹了,才被動等地方求援;當一一九、一一○打不通,民眾自然打到了電視台。

去年卡玫基颱風時,地方已經一級開設,地方淹到不行,災害已經發生,中央還在二級開設,這是很令人失望的,我不知道中央應變中心到底是怎麼樣了?

國軍應納應變中心

問︰這次國軍應變也被抨擊慢半拍,你看到什麼問題?

陳 ︰國軍應該是在中央應變中心的指揮之下來做事,過去我們是由國防部派個連絡官在中央應變中心,例如有次颱風,是蘇嘉全當縣長,我們派蛙人去林邊把閘門補起 來,或一營的海軍陸戰隊到屏東,當時很容易,不知道現在為什麼這個樣子?這次曹啟鴻已經通報中央應變中心廖了以,中央應變中心好像沒有動靜,後來他們的立 委也出來、縣長又打電話給行政院長,這個情況就好像當年的八掌溪,當時第一線的消防人員救不到那三人,於是請求支援,打給嘉義海鷗部隊,但是海鷗部隊的調 動有一定由上而下的程序,未能掌握時效,因此在中央應變中心,軍方一定一開始就要納入體系,視需要即刻調度國軍,我不知道這次為什麼又會這樣?實在很不應 該。

應設防災專責機構

問︰從制度面,有何建設性建議?

陳 ︰八掌溪事件後,我們開始做這套災害防救體系,累積了十三次經驗,我一直在呼籲要成立專責機構,民進黨執政時有很多原因,我們的預算被卡在立法院,行政院 的總額管制下要成立新機構不易,現在行政立法都在國民黨手上,前幾天在九二一的十週年活動上,我就當著劉揆面主張要從九二一檢討,不能政府再次失能,應該 學習美日,將中央防災委員會變成專責機構,要讓災防會的專業人才不要流動,才不會每次都像這次從新手幹起。

同時在層級上,過去我是以政務委 員身分兼,可以跨部會協調,可以從防災就開始督導起,但現在由內政部當副召集人兼執行長,內政部長本身業務就很忙,他只好交給消防署,做為一個平常在救災 的單位,他對預防的部分,除了防火之外,其他的他們不熟悉,也不是他們的業務,無法協調交通部、經濟部、農委會等各部會事前做好各種天然災害預防減災的工 作,過去我們是行政院災防會,現在是消防署下的災防會,看到這點,我非常難過。

預防、減災、緊急通報、緊急應變、災後重建,這要一體的,不能被切割,要由災防會來控管,我們現在被切割開了,發生緊急事變時就沒辦法統合,平常也沒辦法做好災害的預防與管理,一發不可收拾,因此我們是整個體系都出了問題。


******
自由社論
南部嚴重水災政府救災不力必須承擔責任

莫 拉克颱風為台灣帶來重大災情,南部降雨量創下歷年最高,淹成一片水鄉澤國,難以估算的民眾受困大水中,等待救援,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彷若世界末日降 臨。可悲的是,中央救災體系並未在第一時間發揮救災功能,反而在民眾困於水中求救之際,由總統馬英九、行政院長劉兆玄坐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冷氣辦公室, 檢討起地方政府溝通不良的責任,自誇很有救災經驗,似乎都是地方政府的錯。平日「聞聲救苦」之聲,誦念不絕,有若喃喃自語,遇有劫難,卻先推卸責任再大力 救災的偽善政府,在這次災難中再度被人民看破手腳。

台灣是一個多災變的亞熱帶島嶼,山高水急,除了地震頻仍,經常面臨乾旱,須靠強颱豪雨解 決旱象,而豪雨解決旱象後,往往又帶來了水患,對台灣造成重創,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此次莫拉克颱風造成水患,即為明顯的見證。莫拉克颱風來臨前,台灣已經 出現旱象,政府已實施初步限水措施,因此莫拉克颱風直撲台灣而來,起初竟受到民眾的期待,希望它能帶來豐沛雨量,解決缺水危機。孰料莫拉克果然帶來豪大 雨,雖然灌滿台灣主要水庫,但大水也淹沒了台灣南部,帶來可怕的浩劫,恐怕只有五十年前的八七水災,可以相提並論。

其實,地球總是充滿了天 災,加上人類科技發達,對自然的破壞加劇,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不正常變遷,未來災變只會更多。而台灣的自然環境更是險峻,如何建立完善 的防災與救災體系,保障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將成為重要的課題。亦即平常即應建立健全的防災體系,災情發生時則投入有效的救援,才能全面降低災變的危害。 但由此次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看來,不管是防災或救災,政府過去的種種建設與努力顯然都失敗了。因此檢討莫拉克颱風的教訓,也應從這兩方面深入探究,不能有 所偏廢,才能找出解決的方法。

首先,就救災而言。台灣是一個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島國,南北飛行距離不超過一小時,交通系統四通八達,任何一個 地方發生災難,不論是訊息的傳達,或是其他地方救援人力與物資的投入,並不困難。而救災貴在神速,若能於第一時間投入救援,將可大幅減少人命與財產的損 失,因此救災體系必須摒棄披著「分層負責」、「地方中央分工」的官僚形式主義,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指揮中心。何必還須分什麼中央與地方、主動與被動?中央 災害應變中心應該成為指揮總部,藉由現代科技與聯絡系統掌控災情,統籌、調動全國的救災人力與物資,不能坐在辦公室等待地方哀哀求助。

以此 次水災為例,一般民眾光是看著電視報導的畫面,便可知道災情嚴重,已非尋常狀況,有些災區民眾或親友甚至都已打電話到電視台求救了,那些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的大官們,難道不會立刻啟動救災機制,還在等候地方政府提出救難需求?劉兆玄院長既然吹噓救援十分鐘內到達,為什麼不在發現災情時,即主動出發救援,展現 保護民眾的能力?

除了救災之外,更重要的乃是防災重於救災。就防災而論,台灣過去的治水方法,大抵建立在防堵觀念,絕大多數經費用於打造堤 防、水門、抽水站、排水系統等。其實,以工程治水,證諸過去的經驗,只是在浪費龐大的金錢於一個無解的問題上。政府過去花費難以計數的經費於治水工程,三 年前更一舉通過一千四百億元治水相關特別預算,但歷經去年卡玫基與今年莫拉克兩個颱風的肆虐,依然無法發揮防災功能,顯見治水的觀念是該徹底改變了。未來 治水必須採納總合治水的概念,將河川上、中、下游土地問題、相關景觀水土保持,乃至產業政策、都市計畫,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全部納入考量與規劃,才能真 正解決水患的問題。

莫拉克颱風造成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患,是一次代價慘重的教訓,執政者必須承擔責任,拿出魄力,苦民所苦,全面檢討救災體 系的效能,同時也應徹底檢討陳舊的治水觀念與措施,採納比較先進的總合治水概念,為台灣規劃一套新的治水藍圖。尤其更須防止龐大治水預算成為政客爭食的肥 肉。如此多管齊下,台灣人民才能超脫水患的宿命,在這個美麗島上安身立命。


*****

In Taiwan, at least 15 people were killed and 55 are missing after Typhoon Morakot swept across the country before hitting the Chinese coast yesterday. One child died and the properties of more than 136,000 people were damaged after Chinese authorities evacuated almost 1 million before the storm arrived.

莫拉克釀災/全台7死46失蹤32傷

苗栗以南 豪雨還會下兩天

〔記者/連線報導〕莫拉克颱風暴雨猛灌三天,中南部災情陸續傳出,一個比一個慘重,橋斷、樓倒之外,嘉義縣、高雄縣、台東縣已知上百戶遭土石流掩埋或遭沖毀,高雄縣、南投縣約二十人被沖入溪河中。但由於道路、通訊中斷,溪水湍急,救援相當困難。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莫拉克已造成七人死亡、四十六人失蹤、三十二人受傷。由於屏東縣、高雄縣、嘉義縣、台東縣、台中縣均仍有地區淹水未退,西南氣流仍有機會引發大雨,災害可能持續擴大。

莫拉克暴雨前兩天主要落在南台灣,受災區以屏東、台東、高縣、南縣為主。屏東沿海林邊等四鄉鎮幾乎成澤國,三地門、霧台等山地部落交通仍未搶通。

台東縣知本溪把知本溫泉區路邊的十間商店全部沖進溪裡,鹿野溪昨天凌晨洪水暴漲,紅葉溫泉區完全滅頂,鹿野和平部落五戶農舍被沖毀,金峰嘉蘭村五十一戶民宅遭沖毀,全縣六人失蹤。

水利署位於高縣桃源鄉荖濃溪畔的越域引水工程工寮傳出十四人被沖走、下落不明;高縣六龜鄉八戶民宅遭土石流掩埋。

隨著颱風北移,昨天雲雨帶往北飄移,中部山區降下大雨,以嘉義、南投最慘烈。中央氣象局預估到十一號,受西南氣流影響,苗栗以南地區會有豪雨或大豪雨,山區則有超大豪雨,民眾要特別小心。

南投縣方面,暴雨造成水里鄉通往信義鄉的新安、壽山橋斷裂,水里鄉新山村位於陳有蘭溪沿岸約一百戶民宅中,有二十戶被暴漲的滔天巨浪吞噬,幸民眾及時撤離。信義鄉同富、神木村則出現土石流。

嘉義縣至少有廿餘戶民宅遭山崩或土石流掩埋,已知至少有十一人失聯,阿里山鄉及大埔鄉、梅山、番路、中埔、竹崎等鄉均成孤島,上萬民眾受困。

此外,據統計,全台仍有六萬三千戶市話及網路斷訊未修復,基地台還有一千兩百八十個故障,主要集中在南部台南、高雄、屏東等地。

莫拉克重創台灣,馬英九總統昨晚前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主持工作會報,對於氣象局無法確切預測雨量提出疑問。氣象局說,目前世界各國都沒有總雨量的預測,以目前的科技也難以達到,所以只能用短期觀測的方式,不斷修正預測。

****
針對八八水災、8年8百億治水特別預算的工程弊端與黑金結構的改革專題。

http://bala0808.blogspot.com/


*****<星期專論>台灣的下一步是什麼?

這個禮拜以來,全體國人守著電視機一邊流淚、一邊焦急盼望,政府的援手能儘快進入災區,救出生命垂危的無助災民。水災至今已經第九天了。我們不知道仍有多少人被困在山裡等待救援;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被埋在泥堆裡屍骨漸腐;更不知道家園全毀的居民要怎麼繼續活下去?

我們竭盡所能地伸出援手、付出行動,只希望能略盡棉薄之力撫慰失去家園和親人的同胞鄉親。渺小如我們,都被深刻引動了悲天憫人、人溺己溺的良能天性;而這 個麻木不仁的馬政府,究竟在做什麼?八八水災後的第七天,馬總統召開了第一次的危機處理國安會議,方才正式開始「討論如何救災」。記者問:為什麼遲至第七 天才召開?總統府回說:因為總統認為第一天死亡人數太少…。天啊,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冷血政府啊?

馬英九完全不適任國家元首

前陸軍副司令劉湘濱的一句話:「救災指揮混亂,馬總統作為三軍統帥必須負起最大責任。」一語道破八八水災救災不力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

任何國家面臨重大災難,考驗的就是國家領導人的危機處理能力。救災形同作戰,國家領導人的領導統御發揮極致恰當,可以讓災害降至最低,也可以讓受害災民和全體國人的心靈得到莫大撫慰。

若以這個放諸世界皆準的基本標準來看馬英九總統,此次他的表現不但徹底無能,更令國人心寒的是,馬英九完全不把人民的生命財產放在眼裡。危機處理輕忽怠慢,黃金救援時間分秒流失,導致災民哀鴻遍野,死亡人數持續攀升。

國際媒體對馬英九救災不力的質疑一篇又一篇,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台灣有一個「超級無能」的總統。國人的悲憤一日強過一日,然而馬英九和劉兆玄至今依然沒有 向人民道歉請罪。死不認錯、辯解和卸責,幾乎成了這個徹底無能的領導團隊唯一僅存的可辨識功能。有這樣的國家領導人,實在是台灣人民最大的不幸!

面對如此傲慢、無能又無情的馬英九政權,許多人已經忍無可忍喊出:「罷免馬英九吧!」我積極贊成這個主張。從水災的危機處理,追溯到過去一年多來馬總統治 理國家的荒謬圖像,都已經清楚烙印在每個人的腦海,包括救災不力、治國無能、民主人權和司法大倒退、經濟衰退、國家主權萎縮、快速傾中等等。這一切都已明 確證明:馬英九已經完全不適任國家元首了!

二○一二年徹底終結馬政權

一個無能的總統、錯誤的國家方向,所帶給台灣的集體災難一波又一波,讓整個社會正在承受難以估量的痛苦。其中讓台灣人民最害怕的代價,莫過於失去幸福安康的家園和獨立自主的國家。我們深感焦慮和憤怒,也對台灣的未來憂心忡忡。

政治局勢的「勢」,一旦發展超過可控制的範圍,恐怕一切將無法挽回;就像一棟房子若傾斜超過可承受的程度,就只有倒塌的命運。不過,我比較樂觀的是,政治 不是靜態的,它是一種動態發展。如果我們採取積極的行動,而這股力量能夠逐漸產生蝴蝶效應,我相信「勢」也會跟著轉動起來,改變就會成為可能。

很多人在問:接下來我們要怎麼辦?下一步該做什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力量來阻止馬英九將台灣帶向毀滅之路?我們要採取什麼行動才能遏阻台灣走向亡國?馬英九根本不甩民意,我們做什麼有用嗎?

公民積極行動不一定百分百有用,去做也不保證一定成功。我只知道,不去做就是零,就是原地踏步,就是讓焦慮繼續啃噬自己的心,讓摯愛的家國和堅信的民主價值漸漸失去。

為了避免台灣繼續傾頹下去,我認為罷免馬英九正是時候。但若馬英九仍死皮賴臉不下台,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咬緊牙關忍耐,繼續臥薪嘗膽、累積能量。下一步,改變未來最重要的決戰關鍵,就是——二○一二年無論如何一定要徹底終結禍國殃民的馬英九政權。

付出代價是改變未來的關鍵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讓台灣人民的集體認知警覺到:若不終結馬政權,台灣真的會被終結掉。泛藍媒體的傾斜失責已經無法監督馬政府,也無法給予人民高度的國家 危機感,所以,在野黨和民間社會力量就變得非常重要。這兩股力量必須展現積極的行動來匯集人民力量,讓未來的改變成為可能。

我認為,二○一二年我們能夠終結馬政權最重要的關鍵,只有——付出代價。在野黨和每個人都要付出代價和承擔責任。因為確保台灣的生存不只是在野黨的事,更是每個台灣人民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務。我們必須兵分五路、分進合擊。

搶救台灣行動聯盟正在規劃的「三一九行動」,就是兵分五路的其中一支。未來一年至兩年期間,我們會在全國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市展開中小型座談,與全國各地的人民做近距離的互動對談,我們希望給予基層民眾國家發展的危機意識,也希望集結公民力量一起來改變未來。

這一年來本土社團、公民團體紛紛對馬政府的失德失能提出強烈異議。這些社會力就像滾燙的熱水四處沸騰,有主見的公民對民主社會的有機運作保持高度活力和警 覺性。我認為繼續維持動能與活力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能量;我也深信,這些此起彼落的社會力最後將會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彙整集結。

有意志就有方法走出一條路

為了終結禍國殃民、無能又傲慢的馬英九政權,我們必須以螞蟻雄兵的陣仗做地毯式的整隊集結。我們的優勢是台灣人民;我們的優勢是「付出代價、承擔責任」;我們的優勢就是——無比堅定的意志和決心!

有句話說:「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意志,就有方法;有意志,就能走出一條道路。付出代價、付出行動,讓台灣人民徹底覺醒,我們才有機會改變未來、改變台灣的命運。

為了重建家園、為了台灣的永續生存,讓我們捲起袖子幹活吧!套用美國總統歐巴瑪的話:Let’s do it. Yes we can! 是的,我們可以做到;而且,非做到不可!

(作者為搶救台灣行動聯盟總策劃)找不到名字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