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00年5月5日 星期五

2000年5月5日 (A Taiwanese Deming Circle) 11月

200055日是個充滿佳音的日子。

本網站是寶藏 ,你可從中搜尋出「柑園國中」與「松下領導書評」。

立報作了「戴明經驗在柑園國中」的專輯, 有關柑園國中師生了不起的「社區總體營造」,本網站已有林秀雲校長的簡介,並請參考『1998天下雜誌教育專刊』的報導。

我在英國發表的『松下領導書評、 感言』,備受喜愛, 法國戴明協會會長Jean-Marie,馬上來信恭喜。

Dear Hanching,

I read your comments about Mr Matsushida in the UK Deming Newsletter No5. I like them very much. I always appreciate your large culture and your great wisdom.

『松下領導書評(Some notes on Matsushita Leadership: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 Remarkable Entrepreneur)』中, 可再補充說明

三洋電機公司(Sanyo)創始人後藤清一的著作中, 屢屢報導(His old-time style of 'leading by scolding' to his close relatives is very difficult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參考《卓越的領導與管理》鍾漢清編譯,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1985

關於 改善故事,請參考拙譯『品質洞識力』第一章。這次並附摘要數據。(J. M. Jura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p. 5.9), 1999, in Juran’s Quality Handbook, 5th edition. Mc-Graw-Hill, 1999.

參考附件拙作原稿如下

In Newsletter 1#1 I asked:

>Do you have:

>>In Newsletter 1#1 I asked:

>Do you have:

>>Matsushita Leadership: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ostRemarkable Entrepreneur, by John P. Kotter (NY: Free Press, 1997).

>would you be prepared to give us a review ?

Hanching Chung responded vigorously:

Why select this book for review? This is my first impression to know the 'challenging task' ahead. I didn't care it much so I like to wait to read other people's contributions.

[no one else has contributed, and as to "why this book ?" -- I was curious about the combination of Kotter and Matsushita. Ed.]

Living in Taiwan, a place very near Japan, we have advantage of reading most Matsushita's works (one version exceeds 25 volumes) and deeds. But perhaps this is a disadvantage since we might be 'in the cave' for a long time. So the 'introductory level' of Matsushita leadership put me in a dilemma. Nevertheless, I need to write this 'review' or 'gossip' ( I write this mail without re-reading any related books) to show my appreciation of BDA . Five years ago, I joined BDA and knew some friends whose 'profound knowledge' inspired me a lot.

So, this is a friendship thanks-giving.

I read John P. Kotter's book about two years ago. Like his most books, I got very little from them. But I knew his contributions as a bridge of culture gaps in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fact, the author's position in writing a book he didn't understand much is interesting for me. In Japan,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books on Matsushita, a very 'rich', 'powerful' and 'visionary' 'self-made' leader.

In certain way, if we contrast the founders of both Matsushita and Sony, we might learned that leadership studies must follow the first rule of Deming's psychology, that is, everybody is different.

But the principles might be very similar, although we can find many dramatized cases of Matsushita's leadership stories.( His old-time style of 'leading by scolding' to his close relatives is very difficult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 writes about this side of characters of Matsushita very skillfully since he also 'run' a chair of leadership of Matsushita in HBS.

Matsushita is a very practical man, so he wrote his own "Republic" in Japanese. He knew the importance and essence of education but he hated the wastefulness (he advised to cut Tokyo University to half size to the benefit of most Japanese) and ineffectiveness of existing Japanese systems, hence he made ministry of education(and culture) as a key function of his Republic and donated a significant part of his asset to have his own version of School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 think using Greek's academy is a better word.)

For western people, particular Americans, I like to conclude this mail with a true story. Panasonic bought Quasar* and turned it around in '70 is a famous case that Japanese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is excellent. Very few people know the 'sad story of the end of this story. In fact, Matsushita's people also made the same mistakes as Americans in 'running (or screw-up) a business', so the triumph is very short-termed. In the funeral of Matsushita, one reporter asked what did people in Matsushita learned from this case. The reply is, for Japanese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ers, it might take another 50 years at least. So did most westerners.

One example for your reference. Like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Bible and the man called W. E. Deming to know his 14 points in leadership. How do you know Matsushita without knowing the 'books' he wrote (the learning history of this self-made man is as challenge as amazing to most of us).

For followers of Deming's SoPK, the story of Matsushita leadership is interesting in many aspects. Only the imagination is the limit of it. One subject is both giants learned and studied the subject of leadership in very different ways. They might be in different worlds but they might tell us some common stories of Lives.

*Some summary of improvements

1974 1977

Fall-off rate, i.e. defects of assembled set 150 per 100 sets 4 per 100 sets

Number of repair and inspection personnel 120 15

Failure rate during the warranty period 70% 10%

Costs of service calls $22 million $4 million

(Source. J. M. Juran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cess, (pp. 5.-9), 1999, in Juran’s Quality Handbook, 5th edition. McGraw-Hill, 1999.

Hanching Chung

http;//www.deming.com.tw


(你們對戴明獎)「講得有些過份了」
2000 年11月、日科技連在箱根舉辦「第71屆品質管理研討會」,此年也正值戴明獎創設第50週年,由於會場有宣傳マルコム・ボールドリッジ獎的簡報,也介紹了來自リコー社長所發出的「戴明獎的影響力減弱」的簡訊,甚至也出現フロアー批評戴明獎的發言,於是按耐不住的久米均さん站起來講了以上的話。


1998年9月24日 星期四

two letterin 1998:WWS and Tom Johnson

無意中發現這兩封信
將其中部分錄出
WWS 的是打字稿
Tom Johnson的是手寫稿
這兩為大師在此blog 找一下資料不少



30 July 1998

WWS Inc.


Dear Han-Ching

Here is a brochure that annouses our new Cd-ROM....I also am enclosing a copy of my Workbooks that you requested....

I hope all is well with you.

Sincerely,

Bill SScherkenbach
CEO


*****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
Portland, OR 97207-0751


September 22, 1988

H. Thomas Johnson
Retzlaff Professor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ar Hanching,

Thank you for a fine note you send sent me this summer. I am please that you like like my talks found on Deming Institute and Society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websites. I would be honored if you translate them for the Chinese Deming website. Your translations are a very great service to the quality community...

Sincerely

Tom Johnson

1998年8月8日 星期六

1998

1998(民87年)

3月,豐田汽車公司天 格郎(Kakuro Amasaka)博士贈英所謂”Science SQC”論文,,之後出版; Science SQC, New Quality Control Principle: The Quality Strategy of Toyota by Kakuro Amasaka - 2004 - 334 pages)【這本書日文版: サイエンスSQC-- ビジネスプロセスの革- 編集企 天 格郎,行所 財法人 日本規格協

4月,出版James P. Womack and Daniel T. Jones合著《精實系統革命》(Lean Thinking)。◎尋智專業顧問設網站。之前忠樸來訪,他激勵我們開設戴明網。

1998/4/1戴明顧問公司www網站成立


52日戴明研習會鍾漢清基調演講稿:『戴明的聰明與信望愛』,數月之後發表於網站。鄙人在「戴明年會」上寫篇整合"Human Dynamics"與《戴明修練Ⅱ》融會貫通的論文。

1998年5月,彙整各方意見,進行改版工作

6月架設戴明網站 WWW.DEMING.COM.TW,全由台大學生康志峰設計並兼網站管理員。當時其舊日同學會連絡上他。


1998年6月1日網站更新有感

脫離洋公司,投入“新”“生”“意”“經”的追求三年了,「新生意經」是我編譯的「戴明修練叢書」第一冊《第四代管理》的副標題。宏遠興業的葉總經 理對它有慧眼,並協助我再完成整套錄影帶教材。他有次說,老鍾,那本書多好,但是多可惜,你只寫“新生意經”,大家會忽略了這本好書。

我苦笑一下,“生意經”已成了我們的口頭禪,也成為我們學習的障礙。“新生意經”是我以為「經營管理、品質」書籍的最高境界----想之,「生活、 生命、生生不息」「意義、目的」、「經典」,多了不起呀!也許,當時我找不出原書副標題“The New Business Consciousness”更好的翻譯,我至今仍然以為戴明哲學就是新生意經。

《第四代管理》中文版半年後,《第五項修練》的作者彼德.聖吉(P.M.Senge)在Arie De Geus的“The Living Organization”一書前言時,也提出同樣的想法。

我喜歡的名會計學教授Tomas Johnson最近也完成了他的“成本三部曲”最後一書,副標題也許為“Bringing Life to Management / Quality”。

上述Peter和Tom二位名教授,都寫過被Harvard Business Review譽為本世紀十五重要書籍。他們也都是戴明之友。

朋友,您也是。一起來合作學習新生意經----戴明哲學吧!一起來經營這園地吧!一起來建這一無形學院吧!它是對戴明淵博智識系統的禮敬與出發。

「戴明」只是一“紀念”,是一偉大的出發點,他在天之靈看到我們在落實他的“知識無國界,不須要VISA(戴明指簽證,我指簽證加信用卡,因為這兒幾乎是免費的,你是自由的。)

為什麼我們把“Quality is Still Free”譯成《熱愛品質》呢?

因為我查過“Free”的字源,唯熱愛者才能自由也!


7月出版P. Crosby著《熱愛品質》(Quality Is Still Free) 、彭淮棟譯--品質運動重要人物Crosby重新探討為何做好品質不用花錢。○89月,鍾漢清 受聘 私立中原大學工學院工業工程學系兼任講師


1998年6月24日暑假感言:教育專集(1998/7)

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效果常會出乎意外,經過三個月的努力,我竟有把握說Simon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作品新版《管理行為》及P.Scholtes的《戴明領導手冊》極可能可在年底面市--重要的是品質,而不是速度。

我自己的翻譯功力不行,不過重要作品或生意清淡時(度小月)就自己作,因此,就沒有暑假可言。不過,我在上班時很羨慕學生或歐洲同事,甚至日本同事,因為他們都有暑假。我的生活品質一向不高,沒冷氣仍可以過夏天--只是左鄰右舍的冷氣很吵人就是了。

雖然是顧問公司,所做的顧問通常是免費服務的--或 是價值已超出了金錢計價。熟朋友很能與我聊天,我會倚老給他一些「資政建言」,江玉國先生空中飛人似的奔波,在台時就招我一齊到台大跑步,我的常年顧問費 是茶葉。吳先生創一光電公司,我應加去新竹談戴明理念,最重要的是看朋友事業發達,有機會分享他們創業的樂趣,有機會談些有色笑話…,多好。表示我們還有 活力。兩位電子公司的年青朋友,一位資訊,一位成本會計,換工作也會找我談談,能被利用就值得。

比較苦惱的是缺Key in 人手,不知有沒有人想“交換服務”的?譬如我看了投資大師Ben GrahamRoy R. Neuberger的回憶錄,發現他們與我一樣,喜好詩歌藝術(可惜我對投資操作是白痴,但我喜歡這些“偉人”),想與大家分享,可是沒人打字,因為本網站的“操作人”到美國度假去了,我希望他好好把華盛頓D.C.的人文社會多吸收一點,祝他一帆風順。

華人戴明學院目前是無形的,我希望以--戴明顧問公司來發展這個學習共同體(它是營利單位,但我把它視為Not-for-profit business, it is not for profit , but it is still a business !

這個網站可以像大都會博物館(Met)般嗎?它可以是管理/品管的百科全書嗎?來這兒可以看管理學/品管學的文明史嗎?


主編的話

先要謝謝戴久永教授立即為我們找出Edgecumbe High School 的網址為:

www.mehs.educ.state.ak.us

周光漢先生告訴我The Deming Institute 已有季刊:“Deming InterAction在網站上可,查讀者可由EDN上copy(PDF)或到  http://deming.org/deminghtml/publications.html把過去一、二年的補充。我對這全是由“義工”所組成的單位的成績與認真深表敬佩。

同時,各位可從Deming InterAction 中了解他們參與華盛頓州 Tacoma大社區的教育等活動。The Leader Handbook 的作者 Peter Scholtes是要角。明年春季的戴明大會將在該州舉行(通常在華盛頓特區舉行)。

我在7月23日譯完該書並接到他E-mail過來的中文版(新,因為我每一字walk through,也找出不少問題)序言後,「激勵」他弄本 The Leader Handbook for Educator and Social Sectors 。 同時建議他“設法”出版日譯本,以拯救日本陷在“喪失信心或以前太自滿於自己的學習成績。”

這本書的翻譯,拜E-mail之賜,有許多有關美國文化的請教,下月起想把它弄成“邊譯邊學”專欄,跟朋友分享。

我們在這一期專訪李建廷醫師,蔡士魁先生和我各作了一篇訪談與印象記,作為我們關心醫療系統與友情的紀錄。

健保局北區分局的朋友所分享的“體適能”,大概是一項正宗的“預防醫學”──世人常把健康化為一指標,例如體重或膽固醇度等,而忘了每人的體質因素──而忘了一體適用的健康之道,大概是“多運動”!

在「轉型論壇」中,我們謝謝蔡士魁先生幫我們整理了有關“最起碼關鍵人數(critical mass)”等有關「猴子模式」──這是去年研究會以來一直想作的介紹。有興趣談論這一主題的人,不妨就近日出版的《思想傳染》來談“meme”。其實, 戴明的轉型是系統的轉型,即組織是一系統,所以組織要轉型,組織的成員也要轉型,彼此互動才行。從這一脈絡看,我們訪談人物也屬這一層次。

我們七月終於出版了《熱愛品質》(該書有摘要,請讀者由本網站的戴明共同體之「尋智專業企管公司」去找)及《精實系統革命》──它整本書的美、日、德、英各國個案,都是以Lean Thinking/Value Stream為主題的企業轉型個案集。希望朋友買它,看看另一角度下的轉型。至於《熱愛品質》,戴久永教授來信說對我在書末的「評論」極感興趣。當然,那是我近十五年來的一些心得。

1998921時起, 許多頻道播克林頓對大陪審團作証錄影帶。DEN討論會送來十七封, 其中戴明老友崔巴士說:「總統懂得什麼叫「品質」--因為我是他老師。」

1998年9月喬遷至台大對面

謝謝過去三年來許多朋友的幫忙,使得這個無形的學習中心能夠落實,我們第一階段的「戴明叢書」告一段落後(詳細內容請參考書籍區),現在可以多做點發揚光大的事。

這暑假,鍾漢清先生投入諾貝爾經濟學獎譽為「劃時代鉅著」的《管理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 by Herbert A. Simon)》的最新版(1996)譯作。同時準備為某大學開「近代管理思潮(人文教育)」及「全面品管」課。

本年度二本書終於可以在七月中與大家會面。《熱愛品質(Quality Is Still Free)及《精實系統革命(Lean Thinking)》,希望你會喜歡它們。

本公司也搬到台大旁,歡迎你有空來聊天。我們也賣些BusinessManagement 的書(中、英文都有),說不定你會買到台灣最便宜的書呢!

我們鄭重推薦二本英文書給大家,相信它們會是廿一世紀的名著。

  • The Leader Handbook by Peter Scholtes (現書)
  • Juran Quality Handbook 8月,1998年第五版)

主編的話(1998.9月)

八月份投入很大的心力在The Leader’s Handbook的中譯編校工作。這是一本好書,我在用英文寫的導言Notes on The Leaders Handbook說,這是本masterpiece(傑作),因為作者心中有「愛」,又有內容和寫作技能;masterpiece另一解為作者為戴明所說 的30 位masters,所以可以稱其作品為“導師之作”。由於我在該文中多用世界級不朽作品和之,所以作者說,他對我頗富文思(thoughtful)之作, 既感到受寵若驚,同時也很感動。我先寫中文半篇,然後用英文寫另一篇。因為沒空譯成中文,就先給大家看英文版及不全的中文草稿,希望該書十月底能出版。我 在翻譯中,除了向作者請益,更向三年前認識的《品質狂人》Mike請教。我特地把三年前的舊作(感想)和一些他的回答整理成一篇。(讀者可能需要有本英文 The Leaders Handbook才比較容易欣賞。另外作者給中文版的序,也一併刊出。

這本書會影響我們在十月份開設的所有課程,因為有更豐盛的教材。我們紀念研習會要改「對話」方式為主,而不是「發表文章」為主──即以參加者為主,而非發表人(本次無人)為主,你有興趣的話,請來與會。

從事出書這種「生意」,進退很難拿捏。每本書都該是「商品」。《精實革命》(Lean Thinking)的合著者Jones教授來Email,說書出近一年來,精裝本已賣出十五萬本。《熱愛品質》(Quality Is Still Free)出二年,不知讀者有無興趣透過我的「共同體」的Quality Digest去看他的專欄,並由那兒進入其網站。這二本書出了,可很少為它們打廣告,有點歉意,同時也感嘆自己不夠「專業」──不過,我總是想把它們(兩千多本)投入書店,其實不也是在累積社會的智慧水平。

這個月把更多外國朋友的來「信」和朋友們分享。這網站是「師、友、文章」的累積,希望朋友也能參與一下。

八月重要記事

(我的抓狂記錄,另外上榜的批評,是「愛之深責之切」。祈當事者諒之)

  1. 校改文章所花的時間,遠比初譯更多。真羡慕像
  2. 羅素這種下筆成章的天才。好友彭淮棟譯《熱愛品質》時,也是如此。不過羅素說,許多書,在大學時代的談論中,已熟慮過,所以「順理成章」。彭兄也是熟讀後再下筆譯。則採取另外一種「邊譯邊學邊改」策略,不知那種「路數(途徑)」較好?或這只是一種風格與習慣。其實這要採取「隨機化實驗」(Randomized Experiments)研究一下才行。
  3. 惜福文教基金的鄭憲祥先生八月初為我們說明「兒童系統教育」。這是
  4. 以《第五項修練》為版本的「兒童教育」,與原美國以「系統動態學」和「兒童為主導」兩重要心態、途徑、前題者的極不相同。要發展出一套兒童新革命教學,絕對值得,但是如果不是取法等上,尊重系統動態學創始人Jay Forrester所主張的二大系統教育支柱,而是以流行的《第五項修練》為主,很可能只是把父母的挫折感與期望投射給兒童而已。

    兒童教育極深極難,而要下幾十年功夫才行。我們跟鄭 先生check in認識朋友,看了不錯的兒童系統教育發展史,玩了「釣魚遊戲」(竭池而枯)學了一些,但是我們仍有許多疑惑點。所以隔幾天,我「組織研究會」上再碰到鄭 先生,很後悔沒送他一本《皮亞傑對話錄》,而是送《加速度組織》,我以為這又更容易誤導「兒童系統教育」的人,罪過、罪過。

戴明博士說:

「兒童需要的是閱讀技能,而不是某種課程、教科書或教學方式。」

「目的的選擇顯然代表價值的澄清、尤其是當有諸多選擇可供取捨的時候,尤其如此。」

我是本著旁觀者立場,給點建議的。我欣賞幹事認真的人、組織,但是也要提醒一些用心良苦的朋友說,戴明博士時喜歡說的一句話:“Best Efforts are not enough!”

  1. 大學時同學甘永貴在離開飛利蒲後一年,又去著名的資訊公司SAP(思愛普)上班。我有次與他做了畢業後二十餘年的第一次長談。他給我的建議是要與國際上的高手共同努力,因為我不可能在國內找到段數高的人。我從他的書架中借本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補足一重要領導學支派。甘兄負責品質資訊系統,我同他談十餘年前去美國HP科技及在Motorola的故事及經驗。另外我們相互推薦一些網站及書籍。

此外,我也從他那兒聽到飛利蒲的一些高級主管「退 休」消息。他們職級都很高,對於領導推動公司取得日本戴明獎都有莫大貢獻。許祿寶先生更是戴明哲學的信徒。我一時不知如何連絡他們,就在此祝福他們,也希 望我們社會多一股新力量投入品質的轉型。本月推出蔡示魁先生作的訪問張忠樸先生,就能以品管專業人士取得業界口碑。

  1. 決定不參加
  2. 「習慣領域學會」年會、去年加入該年會,原是肯定游教授十年前著作。可惜,我是較重「研究」的人,該「學會」採取極“普遍化”的路數。這突顯出「深淺」取捨上的兩難。最重要的,我以為HD沒有源源不絕的國際masters加入,反而成為訓練中心,可又不像卡內基般。  

 其實這些突顯我們在管理學上是淺盤子,包括我在內。



主編的話(1998.10月)

9月17日, 我對 “台北品管經理人協會介紹《第四代管理》與《戴明領導手冊》, 順便向他們提一重要的 觀念。例如《戴明博士四日談》譯者們在書出版後, 分別捐錢給慈善機構或向我買書贈朋友, 支援艱苦的出版產業。我有志於把這網站辦得比每年訂閱費超過2000元的雜誌, 所以讀者每年取之於此網站, 應當設法協助我們或 之於社會。

9月25日, 我向修「近代管理思潮」的中原同學, 介紹「戴明生產系統」應用於教育界時, 究竟「顧客」為誰?我用一則故事說, 1974年某夜, 東海的高院長邀其昔日部屬趙耀東先生來大肚山談「如何創中鋼報國」, 趙先生的風範、情感, 使我們以為有為者當若是, 所以後來投入電子業20年。造成今夜之所以有緣與諸君相見。所以從長遠而言, 教育系統的顧客是社會、是天下。

9月有些日本、加拿大、台中、汐止等地朋友拜訪我們, 影響了這期的內容。他們的話記在「戴明之友」上。謝謝這些朋友。

在專題上, 原要寫「戴明與海耶克的新經濟」, 最後卻大談「福爾摩斯大法官」與「孔丘」,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我在紀念文上的想法與做法上, 也有出入, 真是莫可奈何! 不過我倒想從下月起試行用網站週刊發行。讓各位忙一點。

下面的原始企劃與上網的文章相差十萬八千里,不妨把它當著未來網站內容的預告 .請多回饋給我們.

重要事情宣佈:DEN徵求研讀戴明哲學入門書籍清單. 請將您的看法告訴我們:

那些你認為最好,要循什麼樣的順序來讀最好。又,入門書以那一本最好,就 “系統觀、變異觀、知識或學習理論、心理學 “各列一本好書”.最後並列一本你認為最好的戴明哲學綜合作品, 請告訴我們你的看法及學習經驗.

十月是慶典的日子.十一日是戴明博士的冥誕,戴明學會(The WEDI)每年 十一日/十二日舉行秋季大會.從一九九五年開始,我開始辦「戴明紀念研習會」,由於十月準備上太匆促,就用十二月的逝世紀念日.後來知道洋人也同我們一 樣,多「慶生」.所以我們本月製作這專集.我想辦網上雜誌,希望是本著戴明思想,作出豐富而多樣的東西。戴明思想是很開放的,值得我們從各方面做會通的工 作並發揚一翻,這要看未來「我們」(記住,你也是當事人,請共同參與)如何思想、研究、落實、應用.

我寫的「戴明哲學的歷史貢獻彷彿有著深遠的希望和知識」,主旨是認為戴明對「產官學」的「新經濟學(或品質)」,都以為要用「有目的、有組織的複雜現象」看待,本著淵博的知識系統來做人的領導,來追求品質、經濟.我希望讀者以後有機會把我的看法同D. Kerridge等人本月在WEDI所發表的文章對照,看看優劣點在那兒(承蒙kerridge教授事前賜知他的努力、專案,讓我想「獨立」試之.)

我們也試求鍾清章老師的同意,把他在1995年所寫的與我們分享.鍾老師是戴明在台的「代辦人」,因緣際會有 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另一位是王晃三博士去年給的信及今年的一些更新.他去年十二月廿日的演講我再做了點回憶摘述工作。我也把故劉振老師譯戴明博士《品管九 章》的序給你參考.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前人的努力與出書不易.不過劉老師可能未料到我在網路上「發潛德之幽光」。請劉老師安息吧!

我再用一些戴明生平代表時期.他的不同 行業面向的一些師、友、文章來簡述其行誼和思想,每篇並加些簡介.

這樣我相信給戴明作次速描,請讀者參考他的原著及本網站的其它相關文章,進入戴明的世界一趟吧!

主編的話(1998年11月):遠略、文明品質史、系統觀、胡適

  1. 大臣遠略

大中國(Greater China當事政治人物皆無遠略,令人痛心。

我要說的是,兩岸的政治人物,要了解淵博知識系統,慎作衡量,因為衡量過程誤差可能很大,何況,兩岸為了面子 及恐懼,很可能扭曲許多重要的數據,使得所謂的“競爭力”,“成長率(如守八等)”,都可能只是金玉其外而已,“艮其背”也。兩岸在此全球金融風暴中,) 當事者宜本著求長治久安的心,戒慎恐懼也!

連戰先生為經國先生所謂台灣最佳(世家),可惜幕僚無遠略。去年請 M. Porter 講「國家競爭力」,行政院有衡量指標數百條真 可謂洋洋灑灑,自欺欺人。今年十月十五日聯合報:「綠色GNP,連戰宣佈研究建立」(參考上期《美利新經濟》一文)。資政徐立德云:「…如GNP指標數 字,成長與衰退都會引起全國的重視。他們以為有了指標,即可在“國民生活福祉”、施政上有據,所以“建立一個適當今國情及未來發展的指標體系,是克不容緩 的”…。」“衡量”是大學問,要有理論系統,要有「淵博知識系統」為基礎。

近讀辜鴻銘先生《清流傳》及《張文襄幕府紀聞》,頗感動,奉勸連先生及兩岸有心「道千乘之國」的人都要讀它、 參考它。例如文祥設「同文館」的遠略;「敬事而信(有恒),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半章《論語》,或可治天下,辜先生最重道理、義利之分。這些可供二岸 間意氣用事、互爭主流,互相以“不便宜(小國外交)行事”為旨的人深思。也給台灣颱風後或大陸水患後,暴露出各部會自行其是,自賺自的而交互指責上、下級 的人反省。

因此,我試發表《戴明與孔子》,作為文明永遠的指南針。〔這篇寫畢10月25日劉兆玄先生在汐止水災區(財團 炒地皮,納稅人善後)談「國家應在經濟、環保,社會正義三角平衡發展,才算高品質的發展…現行規畫中的表興經濟、國土政策、社會福利、婦女權益保障,教育 改革、文化資產保護等方案,就是朝這目標在做。」〕

(二)人類文明與品質

我還未成熟到能思考、致力於人類、社會福址的境界,對我們當代中國人而言,泥菩薩過江。可是,我們是“人”,不只是XX國之“子”民而已。就先拿J. M. Juran 編的《品質管理史》簡介一下,先多談點「古中國的品質管理」,作為我們邁向下一世紀、千年(品質)夢的始點。

昔日讀希臘哲學,提出當時先民對於“質”vs. “量”概念的領悟,乃是一大理念突破。古中國“質”“文”等觀念,比希臘出發點更早。我們真正的“史”,已成為必須發揮點想像力去重構的東西,真正關於美的品質史,還待發展。

不過,中國人如果只能以「古」文明的品質史加入人類史,何其可悲。Juran編書中的史,以美歐日為主軸思 想。我相信中日美歐各有其了不起的地方要協作。近日讀彼得.杜拉克,得一妙語:日本人百年來努力地把公司家庭化,而近來華人則忙著把家庭公司(企業)化。 他又說其實領力最重要的是責任,是背後的憲法精,所以不朽的領導手冊乃是美國開國元勳們所寫的《聯邦黨人手搞學》。我們也談經典教育:四通人才,評張忠謀 談經典領導。

(三)戴明及其系統觀

我們這期特別介紹Prof. David Kerridge 的信與公佈的一批文章(請由本月「世界戴明共同體」中進入DEN,再進入Archives中去download.)世界、感謝他的熱忱。我更利用他的Worlds of Knowledge觀念,應用在對帕累托分佈(Pareto distribution)的思考上。這方面,司馬賀先生也大有貢獻。我把戴明、朱蘭、司馬賀的東西熔為一體看待。

這種知識或理解的看法,其實中、西雙方都有。西方從斯賓諾莎說三類(層次)知識:第一層次為經驗(感性)知 識;第二層次為理性知識;第三層次為完美知識(直觀認識。) 同樣的,在佛教《蘭卡瓦塔拉經》(請高明賜知正式譯法)中,也有「想像的(或物質的),闡釋 的、超然的」。在《戴明修練II》中,更有精彩的「情理法」綜合之轉型哲學,希望讀者能進入這世界。我在力晶半導體的「品質、成本上」的課程上,也應用了 此觀念。(參考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CD-ROM)

我用三首英詩來“比喻”三種人生擇善固執的「安身立命法」

我也用“三人行”的方式介紹一些大家:張大千、畢加索、摩爾;李遠哲、周文中,陳文盛;

(四)胡適的品質

近日坊間出版了兩本關於胡適的書,最足以觀出胡適的人品。我們上月評介過《個人品質》,其實,胡先生是近百年 來最難得的偉人:他把一生的成長、發展中的,師、友、文章、日記等,都有意識地留下來了,成為後代親近他思想、為人的寶庫。《胡適與韋蓮司》中的情誼,與 《論談詩學廿年》中的友誼,都令人神往、佩服。中國要談「個人品質」,最好看看青年胡適如何「成人」,推薦余英時的《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該文中介 紹其如何立志、向學、成人。

韋蓮司的介紹,終於出版。六O年代初,周策縱先生即撰文指出胡先生1917年札記:「他處決不可能得此(按:與韋蓮司之書信中)真我之真相也。」希望為胡立傳的人充分利用此資料。

我們再看胡、韋的一段話,來說明他們有其一以貫之之道──「倫理中最重要的為言與行一致 (consistency),今與昔一致,對人與對己一致。」(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在「進德」一項中說:表裡一致──不自欺;言行一致──不欺人; 對己與接物一致──恕;今昔一致──恆。)這些基本的東西能一輩子真正做到,真了不起。

(四)戴明共同體重要資訊

David和Sarah Kerridge教授把近二年來的文章,公佈在DEN上,請讀者由本網站的「世界戴明共同體」處進入去download,絕對值得。另外《戴明博士四日談》共同作者W. J. Latzko教授也把他寫的如何在組織內“教、用”該書的「秘笈」公佈其上。

讀者也可考慮加入其Discussion Group,例如上月有法國戴明協會的理事長寫如何用「同情(理)心」加入國際共同體。Stein先生報導歐洲年度品管大會在Paris有二千餘人興會, 會中選出對品管界最有影力的人,得分百分比依次為:戴明(60%),朱蘭(20%),克羅斯比(5%),(美)Baldridge(國家品質獎紀念之國務 會,8%),泰勒(2%),W. A. Shewhart(2%)主席認為,其實W. A. Shewhart貢獻最大,或Shewhart-Deming。這種「英雄崇拜」是不適當的(這些大師的代表作,本公司都有出版品)。所以朱蘭了不起地投 入人類「品管史」的編寫工作。

讀者讀本網站,應該了解我們在累積下述大方向上的實力:

  1. 與世界文明先賢思想作會通工作所以本期談孔子和湯恩比等人並寫《經典的教育》
  2. 以英文(和華文)方式發表我們的一得之作,立足國際,
  3. 所以本期有用Worlds of Knowledge之觀點整合品管、社會、經濟上極重 

    要的Pareto distribution,這方面,司馬賀、朱蘭、戴明等人都有點功勞。

  4. 我們引進一些教育訓練作品
  5. WWS的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CD-ROM

    《皮亞傑對話錄》本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的內容精華。

    《與兒子共舞》

    《所有的狗是男生》

    並發表評介世界一流幼稚園展作《兒童的一千種語言》

  6. 我們以一組人物、公司方式介紹一些有因緣的公司和人物
  7. 如杜邦-聯華,智邦、力晶

     張大千-畢卡索-摩爾

  8. 我們重視人文、社會、歷史,新經濟,所以談朱蘭的「品質史」、戴明的 

《新經濟學》。


12月,1998年戴明博士紀念研習會講義(鍾漢清);柑園國中的訓導李主任在讀了戴明作品後,就作每日遲到人數的管制圖,發現該系統都無特殊因,而如果遲到人數稍多時,通常是在休長假前及休長假後第一天。他們因而決定放棄以前作法:每""干預、處罰。

我忘掉什麼時候開始積極參與Deming Electronic NetworkDEN 的討論,至少1998-99我很用心地投,也在上面認識了某些高手,受贈些文章,還寫幾篇「網路奇緣記」的。我隨機到那兒看了一篇,覺得它的意義深遠…..參考本書獻圈有一文:(Sat, 19 Jun ,1999投 ) : 30 birds decided to fly to China to meet Simurge.

Frank Voehl.送其論文和其主編之書Deming: The Way We Knew Him:

12月貼D. Kerridge父女著「知識的世界(1998/12)」。在『品質管制月刊』第39頁登半頁的廣告(一萬多元):「華人戴明學院新課程和書籍簡介」

台灣開始「產業空洞化」(deindustrialization)嗎??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