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p 公司興衰 夏普正試圖找回過去「獨特眼光與創意精神」的企業本色。(Joel來談日本)產業先輩西堀 栄三郎(にしぼり えいざぶろう) 公司專題講座出書
Sharp 公司在1980~90年代是日本頂尖科技公司,
產業先輩西堀 栄三郎(にしぼり えいざぶろう、1903年(明治36年)日 - 1989年(平成元年)は、日本の登山家、無機化学者、技術者[1] )曾到該公司 專題演講出書
滋賀県東近江市にある『西堀榮三郎 記念探検の殿堂』
隨著以日本員工為主體的執行團隊逐漸重掌大權,夏普正試圖找回過去「獨特眼光與創意精神」的企業本色。這家曾以廣告標語「目のつけどころがシャープでしょ(你的眼光真銳利)」走紅的老牌電器公司,近年卻因液晶業務的過度投資,陷入巨額虧損與經營危機,最後被台灣鴻海集團收購。如今,隨著堺工廠及總部大樓的出售,預計將於2026年春季把總部遷回大阪市中央區,這一舉措被視為公司重回創業初衷、再次振作的重要契機。
上個月27日,夏普社長沖津雅浩在堺市總部舉行的股東大會中,毫不掩飾地表示:「夏普的本質正在逐漸消失。」在場股東也不諱言對公司未來發展路線的疑慮,批評缺乏具體成長戰略。面對外界壓力,沖津社長提出以家電部門為核心,結合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重啟成長曲線的藍圖,希望獲得市場理解。
雖然公司在2025年3月期成功轉虧為盈,結束三年連續虧損的局面,但預計2026年3月期的純利將較前一年大幅下滑72.3%,僅達100億日圓,顯示未來仍充滿挑戰。面對如此局勢,沖津社長提出的「夏普本色」正是公司新中期經營計畫的核心主軸。他強調,全體員工應該重視創業精神,並依循「經營理念與信條」尋找企業的原點,以創意與誠信重新打造夏普的品牌價值。
夏普內部人士透露,隨著台灣管理層的逐漸淡出,日本籍高層重新擔綱公司執行職務,公司文化也隨之產生變化。不僅內部文件的語言主體轉為日語,公司整體氛圍也朝向更本土化的方向發展。這樣的改變被視為回歸夏普創業者早川德次所提倡的「創意工夫」精神,目的是透過獨創性產品再次奠定企業立足點。
早川德次被譽為「日本的愛迪生」,其創業故事本身就是夏普企業文化的起點。1912年,早川在東京開啟金屬加工事業,並成功改良自動鉛筆,進而擴展業務。然而,1923年關東大地震讓他失去了工廠與家庭。為處理債務,他選擇轉讓事業並前往大阪擔任技術指導的角色。隔年技術指導工作結束後,他因對當地風土民情產生認同感,於1924年9月1日在大阪創辦「早川金屬工業研究所」,將大阪視為第二次創業的根據地。
這種從挫折中重新出發的精神,至今仍深植夏普內部文化。早川的理念強調兩個種點:「不要只追求規模」以及「必須創造他人模仿不來的產品」,這些想法也延伸成為夏普的經營理念與信條,如「誠意與創意」以及「符合身段的經營規模」等。甚至在戰後經濟低迷時期,他也堅持不裁員,強調寧願解散公司也不解雇員工,這些故事在公司內部成為具象化的企業傳承。
夏普的創意傳統與早期企業風格讓它在全球家電市場迅速成長,尤其在液晶技術上的突破,讓公司一度被譽為「液晶的夏普」。然而,也正是這項核心業務成為後來陷入經營困境的主因。
由於夏普在液晶技術上取得突破後,憑藉著「技術自立」的驕傲,投下鉅資建造世界最大規模的液晶工廠:堺工廠,總投資超過4000億日圓。可惜的是,工廠啟用正值2009年金融危機後需求急凍,導致產能嚴重過剩、大量庫存積壓。緊接著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日圓升值,匯率升至1美元兌75日圓,使得產品出口競爭力大幅下滑,面對韓國廠商的價格戰只能敗下陣。
原本標榜的「符合身段經營」策略因為對規模的貪婪與預期錯誤而崩潰,公司不僅出現鉅額赤字,也打破「不裁員」的企業傳統,被迫大規模人員縮編,嚴重打擊了企業士氣。前社長高橋興三於2013年上任後,也曾提出重拾創業精神的再建方案,但最後還是沒辦法克服龐大投資與庫存問題,公司陷入更深層次的經營低潮。
公司舊總部的出售更是象徵性事件。這棟建築一直被視為體現夏普理念:「總部儉樸、資源投向工廠」的象徵。出售雖然象徵企業對銀行與外界展現的破釜沉舟,更標誌著一段輝煌歷史的終結。只是搬遷至堺工廠之後,內部員工也知道這是為了節省成本,但是因為地點偏遠,被員工批評為缺乏便利性,進而影響士氣與人才招募。
明年春夏普即將搬遷至大阪市中央區JTB大樓,這對夏普來說,也是開啟另一個精神轉折點。雖然這個地區並非「第二次創業」的阿倍野區,但其地理位置更為便利,有望激發員工重新出發的決心。
夏普新經營層期望藉由此次遷址,加上重新強調企業創業理念,逐步找回「目光銳利」的品牌定位。未來若能再度推出堪比液晶的新一代革命性產品,不僅有機會重拾市場信任,也將證明夏普的企業魂依然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