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1979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品質與效率管理的新原則 戴明博士主講

本報與聯華定下週一合辦戴明博士演講會講題為品質效率管理的新原則
【本報訊】
由本報與聯華企業經營顧問公司聯合主辦的「戴明博士演講會」,定十二月三日(星期一)上午九時卅分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五五五號聯合報大樓九樓舉行,歡迎各界參加。
戴明博士此次應主辦單位邀請專程由美國來華,將對國內企業界人士,以「品質效率管理的新原則」為題,發表專題演講,由聯華公司總經理鍾清章擔任翻譯。
凡有意前來聽講人士請洽本報工商服務部,電紙七六五四七五四號、七六八一二三四轉二九○、三一九、三九○號分機,或洽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二○一號七樓聯華公司,電話七三一一二八二~三號,索取入場券,不收任何費用。
【1979-11-28/經濟日報/09版/第九版】



本報今與聯華 合辦戴明博士演講會講題為品質與效率管理的新原則
【本報訊】
本報與聯華企業經營顧問公司定於今天上午九時卅分在台北忠孝東路四段聯合報大樓九樓,舉行「戴明博士演講會」。講題是:品質與效率管理的新原則。
戴明(W.Edwards Deming)為美國耶魯大學博士,一九五六年曾獲美國品管學會頒發獎章,也是日本品管之父,一九六○年獲日本政府頒贈二等瑞寶獎章。
今天的演講會將由聯華公司總經理鍾清章擔任翻譯。已取得入場券的讀者,請儘早抵達會場;未取得入場券的讀者,亦可至聯合報大樓一樓辦理手續即刻入場聆聽演講。
【1979-12-03/經濟日報/08版/第八版】




以統計方法從事品管 可為企業提高利潤戴明博士昨在本報演講會上 推介品質與效率管理新原則
【本報訊】
世界品管權威戴明博士,昨天在本報與聯華企業經營顯問公司聯合舉辦的專題演講會上指出,品質管理的水準是一條不斷向上提昇的曲線,利用品管可增進產品銷售的力量。

他表示,以統計方法從事品管研究,可以為企業提高利潤。他說,一九五○年代起,日本注重教育統計方法,奠定了日本品管成功的基礎,也推動了日本高速的經濟成長。
戴明博士昨天以「品質與效率管理的新原則」為題,在聯合報大樓九樓向國內三百餘位工商業者與管理界人士,發表演講。

戴明在演講中強調了「人」的因素。他所指涉的「人」,包括:作業員、檢查員、管理人與消費使用者。

他說,人是制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故必對作業員予以良好的訓練,來製造產品。而品管是以設計、製造、銷售、檢討作為整個過程,任何一環都不司有輕重之分;測試結果會因人而異,因此單憑檢查來達成品管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此整套過程,則必須由管理人做細密的籌劃,使品管之輪不斷轉動,不停前進。

他說,品管由消費使用者做最後評鑑,故品管必須以使用者的需要為依歸,且須指導使用者使能應付意外故障。

他在演講中最後指出,品管方法須不斷地研究、改進,無捷徑可循。而其中統計方法是一項重要的工具。

戴明博士為美國耶魯大舉博士,有「日本品管之父」之譽。他已達八十高齡,這是第五度來華訪問。

戴明博士演講時,聯華企業經營顧問公司總經理鍾清章親任中文翻譯。
本報將於下週一刊出戴明博士演講全文。
【1979-12-04/經濟日報/09版/第九版】

****8
【周理安 摘記】
世界品管權威戴明博士(D.W.Edwards Deming)於十二月三日上午,在本報與聯華企業經營顧問公司舉辦的演講會中發表演講,內容精闢,極受聽講者好評,本報特將講稿摘要刊出,供業界參考--編者。

何謂品管?品管涵蓋的內容有那些? 
我們須首先瞭解,企業有如不斷轉動,不停前進的車輪。它運作的情形可分為四個步驟:(1)設計,(2)製造,(3)銷售,(4)檢討改進,這四個步驟經歷之後,企業又再回到步驟:(1)重新設計……繼續循環不懈,此無止境的循環,即品管的大略觀念。

先談原材料的取得。這句話的真實意義,是指引衛星工廠依據所訂定的規格供應原材料,使所獲之原材料可靠而符合需要。而原材料製成產品之後,顧客就成為最主要的課題。為幫助我們瞭解顧客,消費者研究與市場學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方法。不過研究後所獲之成果,可進一步促使我們重新設計產品;且新市場的開發,也往往會使原來的設計內容有所改變。
許多人認為,檢查能代替品管,但這觀念是錯誤的。固然,檢查有其必要,由於產品已經處於製造過程之中,檢查便不能及時改善製造品質,換言之,檢查對品管而言,已經太遲了。
檢查本身也並不可靠。往往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因檢查員之異,對產品或機件即可產生不同的檢查結果。若使用昂貴的檢查儀器,問題仍不能完全避免,因仍須用人來觀察測試結果。檢查的有效面,在於改善製作技術。

有人說,台灣工商業的問題是如何尋找市場,我認為品質信譽若不能不斷成長,則即使發現新市場亦為徒然。鑒於中小企業的機動性,統計管制方法的應用,有時反較大企業要容易。我想,只有以統計方法,才能夠發現規格的缺點,改善工廠作業的效率。質言之,品管的基礎即在以最簡單的統計方法,應用至購材、製造、市場調查等各方面。如今市場散佈面太廣,我們不可能與顧客一一做詳細的洽談,但可用少數的數據資料,供判斷時參考。

賣品質,以顧客為依歸市場是大家普遍關切的焦點,實際上品質好不愁無市場,反之,品質差不但難以銷售,且利潤不高。我們應建立起一個觀念:我們賣的是品質,例如對品質高的電腦,銷售者可將價格加倍,卻不怕乏人問津。

在圖中,我們看到顧客所佔的比重極高,在鼎足而立的局面下,三分而有其二。我們可以這樣分析,企業體在製造上所付出的心力,若不能進一步在使用指導、售後服務、交貨速度、零件供應、廣告宣傳、保證項目等方面做到相當的程度,則其成就是有限的,而這一切,實以顧客為依歸。顧客是最後的檢查員,所以,推銷產品須考慮到這許多方面,方能面對品管本身的繁複問題。

假如產品製造已達到了統計管制狀態,善加使用檢查紀錄,便可以降低成本,並改良製造的均勻度(uniformlty)。

產品不均勻的原因可分為二類:(1)系統上的錯誤,又稱為共同或環境原因,所佔比重為百分之八十五;(2)特殊原因,比重佔百分之十五,又為修華特稱之為機遇原因。

系統上的錯誤,存在於系統之中,唯有靠管理方得減少,其影響可以用統計技術測試出來。另一方面,特殊原因造成的錯誤,係由於特定的作業員,或機器的失調,可由統計偵測表測得,而經由作業員校正。不過,此兩種原因往往混淆不清形成困惑,但好在簡單的統計技術,如修華特管制圖、平均度管制圖,可以正確無誤地探測出「特殊原因」的存在與否,從而分辨不均勻的原因何在。當平均不良例太高時,問題便發生於系統上,遂須以管理方法來降低解決。

作業員與平均度管制圖皆不能克服系統上和設計上的錯誤,然而管理當局對此是責無旁貸的。它應體認測試、檢查、設計等,須制定在顧客的需要上,而非孤立存在於實驗室之中。產品品質的重點是顧客、是消費者,同時為降低特殊原因的錯誤,還應指導使用者如何操作產品。
管理的責任,須念及產品的未來進一步言,管理的責任,不但要維持目前產品的正常運作,還必須念及未來,試圖使產品更新、更有競爭力。但在任何一個新的設計開始時,就要將品管的系統觀念體現出來,從設計、市場調查、到製作、服務……等等,缺一不可。至於故障與錯誤,則可仰賴統計方法探測發現出,予以解決。

零故障是不可能的,系統的改良可降低失敗的或然率,但不能達到零。由於系統由人操作,人是系統中的一部分,故應給予人良好的訓練以應付意外故障。綜而言之,不論是系統上的優劣或是對人員的訓練,皆為管理當局要細密籌劃,大力擔當的。

應用統計方法於品管,可為企業提高利潤,並增進企業經營上的力量。品質管理的水準,必須是一條不斷向上提昇的曲線。日本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即注重統計方法的教育,乃奠定日本品管成功的基礎,也推動了日本高速的經濟成長。最後,寄語中華民國工商業與管理界人士,品管方法須不斷地研究改進且無捷徑可循。

【1979-12-10/經濟日報/10版/第十版】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