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戴明學院」是戴明哲學的學習共同體 ,致力於淵博型智識系統的研究、推廣和運用。 The purpose of this blog is to advance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W. Edwards Deming.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複雜之管理 (David & Sarah Kerridge 小部分)

複雜之管理

本文作者為David & Sarah Kerridge,它曾刊登於《戴明國際交流暨評論月刊》,第一卷第六期,2001。下文為修正稿。感謝作者慷慨同意收入本書。

戴明哲學能告訴我們:如何來化解複雜 (complexity)。事情愈簡單,就愈容易管理 假設其它條件相等的話。將複雜化解掉的好處和效果會相當大,可惜,這些好處通常會是無形的。


按下看大圖
漫畫來源: Ted Goff




機械上的複雜

A. 元件多

此種複雜最容易理解。有些系統由許多元件組成,例如電腦的晶片上有許多線路,它們都要完全無問題,系統才不會失靈。在元件的可靠性是一定的情形下,元件數愈多,系統的可靠性就愈低。這道理可以用最簡單的概率模式來了解。譬如每一元件的失效率是萬分之二,而系統中有1000個元件,那麼系統失效的概率就有18 %,即失效的概率出奇地高或極不可靠。[1]

此種複雜在實際上讓系統可靠性變成如此糟,雖然大部份的人對此並不知道。不過,起碼就理論而言,此種複雜很簡單。雖然我們要了解這道理,需要知道一點概率運算規則才行,不過大家在初等統計課上都學過它。

我們一旦認清了問題之後,就可藉由戴明哲學來指引我們,戴明哲學並能鼓舞我們發揮創造性思想,這就有助於抑減此種複雜。幸虧人們的持續改善上的努力,使得元件變得極可靠,所以這類複雜,並不致造成很多問題。事實上,我們通常為了安全起見,寧可使用較複雜的機械來減低因人為因素所造成的複雜上的問題,因為它們一旦出事的話,後果極堪虞。

B. 設計上的複雜

許多系統極為複雜,所以其設計上難免會出差錯。這時,儘管每一元件都能運作無誤,我們也無法預測該整體系統的行為。之所以會有此等問題,原因出在元件間的連接上,而不出在元件數目上。所以我們必須先建立該系統的原型,並且完整地加以檢測。

由於此種檢測常常做得不夠徹底,所以戴明在《轉危為安》中,把「不當的原型測試」來作為一種「障礙」。不過,如果該系統必得能針對種種不同投入的組合,都會有「正確的」回應的話,我們常常會淪為無法以「窮舉法」方式來測試它。電子晶片的電子回路極為複雜,而完整的電腦系統更是如此,難怪《泰晤士報》的頭版大標題會是:既定安全程序無法找出電腦科技上的災難性差錯。

如果投入的數目不多,就很容易檢驗、測試每一投入的組合,觀看它是否能產出我們希望的結果。不過,如果其數目極多,這種直接測試方式就會很耗時:假設每秒可測試一百萬組合,現有50個投入,那麼要完整網羅所有可能的組合來測試,也要花上356年呢!這可以說明為什麼電腦的軟體很少完全測試過,所以偶而會有因不尋常的投入組合而造成災難。

英特爾在初次發行其Pentium微處理機時,就出過差錯。這也難怪,畢竟它極為複雜,加上它有很多特殊功能。有的半導體公司採取相反的方法,即在每一晶片上放置較少、較簡單的功能,即所謂的RISC晶片。這方式製造起來較容易,也更容易測試。

在《新經濟學:產官學都適用》中,有些特定的建議教我們如何去應付複雜的設計[2]。雖然書中該例為汽車引擎的開發,不過,它的道理可應用到極廣的範圍:愈早在開發階段多用心,這樣遠比「急著先作,後來再改正」方式要好得多。這樣,既可減少錯誤數,又可降低總生產成本和加速產品上市。



[1] 譯按:讀者可想像你的極複雜的筆記型電腦,大約有500-1000個元組件。

[2] 譯按:請參考台北的中譯本《戴明的新經濟觀》,pp. 151-56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