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回憶錄中,我會特別感謝提拔我當電子所最年輕的經理(員工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紀念宋文襄先生 ,其中我只到竹東的軍用FRP工廠。後來我才想起,
約十年前,我很驚訝欣興電子在聯華電子集團的起死回生,
去年在中衛邀請的參訪豐田汽車廠中,
前一陣子,知道品質經理人協會請欣興電子的總經理去講經驗談。
2012/2
品質學會荊先生商談下週一中國深圳某Deming獎訪台時之書展
我的立場很尷尬 不過還是答應去
我想到的欣興電子 是約1985年的宋文襄先生力邀參訪
幾月前才知道那而在 內壢
20092/14
[日暮途遠,人間何世?將軍一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 (庾信(西元513~581)《哀江南賦序》)
2/15 與David Hsu 的部分談話記錄 已稍改過
我參與幾乎已告一段落 會少建言
開會也沒什麼共同體
你應只考慮交報告 這是建議
主要是我認為 ISO 9000這些玩藝沒什麼
就經營和品管而言
根本是不重要的
只是一種工具
應用要靠千萬使用者自己的哲學 能力 需要等而定
它是世界所有利害關係者的最小公約數
所以我不[欣賞這些討論等玩這
種種現象 都不是與會者能影響改變的
去年就有篇草稿
有空改寫之
起碼會發表在自己的書
"了解您的想法
不過對於一無所有的公司 ISO 9000 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我曾建議朱董回到品質的基本面 放棄認證但採納其基本精神 持續改善品質
朱董擔心客戶的感受不敢接受我的建議
至於線上論壇 還是請您多測試 您也可以隨時增開討論議題 當作是熟悉與學習吧
也許改天我可以替您開一個戴明論壇
Best rgds
David Hsu"
我們其實沒討論iso 9000的形式毒害
某廠商說的話 可相信多少呢
某校也是 ISO 始作俑者
現在都不談了 (我對台大的各處之 ISO cases 更覺得妙不可言 )
最重要的是 與會所有談的 都無法衡量
大家連台灣的 ISO 產業都搞不清楚 完成沒什麼數據可追查 (也沒資源)
因為多人已有偏見
如果 放炮 似乎會讓許多人難堪
如果要試GOOGLE論壇之堪用
建議由我們原先人馬談一廣泛主題
我不會在意別人放炮
DAVID HSU
"沒有問題 您發起 決定議題
又因為議題與ISO 9000不相干 我們需要建立另一個論壇 名稱也請決定
初期還是建議為封閉型論壇 限定受邀者才能發言 因此也要決定參與者有哪些"
HC "你要利用此機會告訴大家廣徵意見
建議
品質與生產力 論壇"
2/13
參加 品質論譠:ISO9000品質管理系統驗證
這會議室 陳老師提議過名為宋文襄先生紀念室 似乎未果
宋文襄先生贈CSQ 數十本書之中
有一本我出版的 "日本管理工程"
讓我心裡一震
這本書我只印一千本 一年賣完之後就絕版
這書的故事多啦 我感謝宋老支持
2009/02/04 與簡英哲夫婦談 "鬢鬚白盡成何事"
隔天忘記將"品質將軍"一書轉贈他們 因為他們曾共事過
雖然簡夫人說學會出書的頁數錯誤 再版卻未改正
2/6 五點出發 先到簡家將"品質將軍"一書送他們夫婦 宋先生之舊識
學會要談 vision
所以找出昔日做的詞條 relevance, irrelevant
其中有些引言或值得思考
In the words of Jim Collins: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may discover the right direction – great vision without great people is irrelevant. (Good to great and the social sectors, Random House, 2006).
"Relevance, simplicity, and humanity—not technology—will distinguish brands in the future." (from A New Brand World by Scott Bedbury [president of marketing at Starbucks in the 1990s] with Stephen Fenichell)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類似的話 劉振先生用過 ( 說Deming先生惠然肯來台灣)
"來宋公紀念會的人數頗多 發言也很踴躍
可惜
它應該搞成一整天的seminar或 conference才比較好。"
我們很少討論種種如何真正"紀念"某人的方式
都說某人多好 可是卻無力實現故人的 (待酬)遺志
換句話說 紀念會「"…可以取口稱而不可以得首肯。」"……」 (《金史》的列傳,記載金代文人周昂教授其甥王若虛的一段故事 :{知識評論}(月刊)的社論)
我希望的這種探討"壯志落實"之"討論"會議 或許該"研究發展
現在我談在紀念會上聽到的一些壯志
譬如說 施先生的"在台灣 北中南選三家大學 由學會開品管課程"
施先生想都想不到台灣百五十家大學
宋公的 "應寫各行各業的品管"
學會一直沒有"各專業"之分組
現在年會幾乎都變成學生的小論文 幾乎沒所謂 "業界"的人發表
紀念會中人提起宋文襄先生曾問老友施政楷先生的墓地安在
特選一詩相送
LIFE LAUGHS ONWARD
--Moment of Vision
Thomas Hardy
Rambling I looked for an old abode
Where, years back, one had lived I knew;
Its site a dwelling duly showed,
But it was new.
I went where, not so long ago,
The sod had riven two breasts asunder;
Daisies throve gaily there, as though
No grave were under.
I walked along a terrace where
Loud children gambolled in the sun;
The figure that had once sat there
Was missed by none.
Life laughed and moved on unsubdued,
I saw that Old succumbed to Young:
'Twas well. My too regretful mood
Died on my tongue.
宋文襄先生 紀念會
出席前理事長宋文襄先生追思會
CSQ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 宋故理事長文襄紀念會 一、會議名稱:宋故理事長文襄紀念會
二、時 間:民國98年1月10日(星期六)上午10:00
三、地 點:本學會九樓會議室
四、主 席:張文貴
五、參 加 者:會友、理監事、主任委員(自由參加)
五、議 程:1.宋故理事長事蹟追憶(10:00-11:00)
2.學會願景研討(11:00-12:00)
3.散會(12:00-備有便餐)
海報
品質將軍__宋文襄先生紀念文集*
都很精彩
主持人和 家屬 和十來位上台發言的大都很有老內容 誠懇
真正如家屬說的 宋故理事長文襄將更多的時間貢獻給家外的朋友和組織
*我的稿子已由寬仁師稍微改過
不過底下的是updated 版本
所選的宋先生文章兩篇
都是他一輩子的心得結晶
他當做 "座右銘"
甚至提出"言不盡意" 的" Group 隱線圖"
我查許多辭典 認為 Do Thing Smart 用法不好
因為 smart或 smartly 當副詞 意思不太一樣
最重要的是
學會或其他"熱心人" 真的有心要落實他的一些"壯志未酬"嗎
「活著就是基督」(腓立比書1:21-26)
陳寬仁老師在 2007年 10月27日報(周末),報導過壞消息:"今天上午 品質學會舉辦一場非品質活動。 為胡裕同 ,葉若春 ,張有成 三位做八秩慶生會。 到會數十人。 鄭昌頻來了 。不少人說話。 吃蛋糕之前出現一個高潮是司儀擬請宋文襄說話時,發現宋老坐著毫無知覺。 會議立刻暫停, 打電話119, 消防隊很快就到, 簡單急救, 就車送台大醫院 。斷層掃描發現是腦溢血,立刻進行手術 。學會恢復進行慶生會。 如果不是要請他說話, 可能當時就會延誤。 "
(這中間,我到學會時,都會問林英賢先生宋老的情況。每次都是搖頭…..)
2008年1月14日晚上8點多 ,接到陳寬仁老師的email:「宋文襄於今晨(1/14) 02:00在三軍總醫院去世」。
我隨即在blog 寫出 "我所知道的宋文襄先生"。我當時採用一位日本教授的主業是"某樂團的榮譽首席演奏者"說法,來比喻宋先生對學會的鞠躬盡瘁。
我查一下網路上關於宋先生的資訊:宋文襄獲第一屆國家品質獎個人獎。著作:實用品實管制學。他是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的元老。
「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於民國52年由44位國內公民營企業有識之士,包括李國鼎先生、高禩瑾先生、施政楷先生、宋文襄先生、徐啟行先生等發起,民國53年3月28日於台北市舉行成立大會….. 」
我想每一位朋友都應該從不同的角度記一下與宋老的交往。
我有次對宋先生說,"每個人應該有一小篇自述行誼"。宋先生可能認為他已經有人幫他寫了。譬如說:陳啟明女士的『國家品質獎得主宋文襄的品質人生』 (品質月刊 39卷1期;2003/01)。我認為「品管」這玩藝/專業,其實只是其人生之一面向(或許多少有點偶然)。
我對宋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些"互動。最早約1982年,我任內工研院電子所品質稽核部主管,而宋文襄先生當時 兼管竹東附近中央玻璃纖維公司的工廠。他邀請我們去參訪他的工廠,要求我們提供生產技術和品管等方面的改善意 見。說來慚愧,那次見習,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大件FRP產品」的製程,根本提不出什麼中肯或有用的建議。不過宋先生很包容我們年輕不懂事。(補記__我參加紀念會之後才發現我漏記了欣興印刷電路版公司的見習)
後來,我可能與宋先生等人一齊評審過某家電公司的「團體獎」。他們的日本主管多少對我的年輕有點驚訝,可見當時他們願意讓年青人有見世面的機會。奇怪,沒人叫他宋將軍。
我個人認為宋文襄先生 ( W. H. Sung)1984年9月18日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舉行「國 際品質大會」( International Quality Symposium, 1984,Taipei, Taiwan)乃是學會的一里程碑。會議主題為" 品質--生產力之鑰 (Quality - Key To Productivity)",深得Deming和 Ishikawa等大師的精髓。這次會議,我部門投稿{品質競爭情報系統}(pp.117-127),{軟體測試簡介與GKS應用例}( pp. 597-609),{音樂卡品質改善個案}(pp.891-99)等3篇,個人並負責主持品質稽查組論文發表及討論。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所(ERSO)之IC廠和系統產品中心的品管部另有3篇和一篇論文發表。ERSO 在鍾漢清影響下出錢(我記得是請史欽泰所長捐十萬元整)、出力。
宋老榮獲首屆國家品質獎的個人獎,對他影響很大。可以說,他"立志" 盡餘生參與學會的活動。
我所知道的是,他是最標準的「品質管理研究會」的成員,每月一次,他幾乎是「全勤」。
我們有什麼業務方面的"放炮",譬如說2006年高鐵的潘先生談他的某一英國「牌照」如何必須持續進修多少鐘頭,才可以「換牌」。宋先生覺得有道理,就說他會在學會的「會務設計委員會」中提案,比照辦理。
上世紀時,宋先生的聲音都相當「亮」,直到最近幾年,因手術才稍微「弱」下來。我們很難將他的音容用文字描寫下來。
日子真的飛逝,品質學會就快為宋先生舉辦周年忌。現在是聖誕前夕,我簡述今年的活動中可以和宋先生有關連的兩件事。
我這幾年偶爾會到學會的劉振老師贈書處找資料,對於品質史的資料發表在 { 台灣戴明圈── 2008年東海戴明學者講座 A Taiwanese Deming Circle (1964-2008)} 一書中。宋先生每回看到我在奮筆直書,總是給我最大的鼓勵。所現在送書無門,只好寫在這兒,聊表我的懷念宋先生。
十一月,我們"品質研究發展委員會" (QRD) 在企畫一場關於" ISO 9000 族" 的 座談會。我總會想起宋先生希望我有機會幫忙翻譯,因為 ISO 相關的標準和 參考資料"近於氾濫成災"。宋 先生沒空聽我跟他談美國企管名校的老師如何研究 ISO 現象與效應的,譬如說,哈佛大學最近的研究報告 Working Paper: Quality Management and Job Quality—How the ISO 9001 Standard for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Affects Employees and Employers
http://hbswk.hbs.edu/item/6064.htm
我猜想宋文襄先生不見得跟我一樣熱心這類新知,不過他肯定會很專心地聽我這位小老弟的天南地北胡扯。我們一輩子能有多少機會碰到一輩子都好學求知,肯傾聽年青點的下屬建言的"先生"呢。
謹以此短文記下對宋文襄先生的懷念。
-------
很巧我這兩天碰到兩位高幹 分別邀他們參加周六的紀念會
昨天我的學長 張山盛(台電公司企劃處(副)處長) 夫婦來訪 他提起以前經常請宋先生當品管圈等等活動的評審 宋老過世近年 他都還不知道呢
今天周日中油公司的賴丹桂女士打電話來 她(主動)說王老師的這篇序寫得很好
我與她多談一下 她至少跟我提宋先生的兩件事 一是中油總公司的建地之"風水" 宋老說 中油安啦 靶場離那兒遠多呢
還有一次是利用Juran顧問公司副總到總公司給高階主管上一天課 優惠價一萬美元 還是五千 我忘啦
由於賴女士跟我提他們公司的VISION和 價值之"建立過程"
我向她介紹Dupont公司的做法
他們絕不"空談"
所以現在到他們公司的網站首頁
一定有其vision
最重要的是他們接下來有近十項目的
vision in action
DuPont公司的階層是
values statement
vision statement
mission statement
所有statements的格式都是
To ...
In the ways of
So that
nylon, synthetic,
一些Nylon周邊故事---取材2004年贈小讀者之資料
在1938年 Du Pont公司澄清Nylon為一般類產品,而不是傳說中的將New York和 LONdon合併的英美聯合注註冊商標…….
我在1989年服務於該公司,還看到1940年紐約時報(?)一張照片:一名婦女興高采烈穿上排隊買到的尼隆絲襪(Nylons)。
到1980年代 這東西的應用範圍已經非外行人所能了解(日本當然也很強),因為它工業用途(工程塑膠之主角,我們作connectors的廠商用得不少)很廣,並不只是消費產品。
這Nylon是產業史上投資研究發展(R& D)而能有「石破天驚」的特例。
Du Pont公司往後仍有極大規模的Experiment Stations (該公司對研發的稱呼),不過風光不再(我1992年與副董交談過,他搖頭……)
然後,約1995年,DuPont 竟然與英國ICI交換產品,du Pont又成為全球的大型生產廠商。不過公司發現21世紀的總口號應該是:
The Miracles of Science
而不是20世紀後半葉
Better Things for Better Life.